草原民族源流史

五千年中国史,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和塞北各族掐架的历史。
秦汉与匈奴掐,隋唐与突厥掐,宋与契丹掐,明与蒙古掐……
铁打的中国,流水的胡人。这些强大的塞北胡族,相互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01匈奴与东胡
战国秦汉时期,塞北有两个大的游牧族群,匈奴和东胡。
匈奴在西,游牧于蒙古高原,东胡在东,大兴安岭两麓为家。
匈奴起源是个谜。根据现有的考古结论,匈奴人是北上的黄种人(N系)、北方老亚洲人(C系)、中亚游牧民(QR系)混合而成的族群。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匈奴出现于战国时期,活跃于阴山河套一带,与赵国为敌。而且匈奴与娄烦、林胡并立,说明匈奴不是这两个族群。
河套阴山也与陕甘北部相邻,这里更早出现过一个名为「猃狁xiǎn yǔn」的部族,与西周王朝为敌。猃狁又被写成玁狁xiǎn yǔn、獯鬻xūn yù、荤粥xūn yù、薰育xūn yù、荤育xūn yù等,实际上是同一个词音译成汉语的不同写法。
猃狁的发音,和匈奴的发音非常接近。很有可能,猃狁和匈奴也是同一个词的不同音译,战国时期的匈奴,也很可能就是西周时期的猃狁后裔。当然,这只是猜测,不成定论。
匈奴这个名称也很有意思。如果单从汉字的角度理解,这肯定是一个贬称。但实际上,匈奴一词在古汉语中的发音差不多是hun no,这和蒙古语中的人们(hun nar)的发音一样。而胡这个词,其实就是阿尔泰语中“人”的意思,和匈奴的匈是一词两译。
那么,东胡的意思,是“东部的人”吗。非也,东胡一词也是音译,通古斯是这个词的另一种音译。通古斯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柳树丛河边的人”。
东胡起源于东北老亚洲人,父系基因以C2北支为主,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商周时期,山戎生活在燕山两麓,东胡在这个时候差不多就已经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了。到了东周,齐桓公北伐,山戎被征服,成为燕国臣民,这个时候,东胡南下进入燕山北麓的西辽河上游,填补了山戎留下来的空白之地。
战国中期,燕国名将秦开大破东胡,占领辽河上游,东胡向北退却,史称「却胡千里」。
而在这之前不久,赵武灵王大破娄烦、林胡,并进一步占领河套,设置了云中郡,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匈奴部族,被驱逐到阴山北麓。赵国后期著名的大将李牧,就长期镇守在这里,与山北的匈奴周旋。
到秦灭六国后,蒙恬北上镇守河套,又一次大败匈奴。匈奴被迫继续北迁。
从阴山北麓直接往北迁徙,是荒凉的蒙古戈壁,而往东北方向迁徙,就是水草丰茂的锡林郭勒草原。但是这里已经被东胡占据,往这个方向迁徙的匈奴人,势必要与东胡发生冲突。
冲突的结果是,强大的东胡击败弱小的匈奴,匈奴部族被迫越过蒙古戈壁,北迁到漠北大草原,也就是夹在燕然山(杭爱山)和狼居胥山(肯特山)之间的外蒙古色楞格河流域。
此时的匈奴占据漠北草原,东胡则占据了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市和科尔沁三大草原,还有整个大兴安岭山脉做纵深。匈弱胡强的局面,到秦汉之际出现转变。
大泽乡一声吼,中原抖三抖。秦国的长城军团南下「平叛」,被项羽巨鹿一战彻底搞掂。阴山河套没了守军,匈奴趁机南下收复「祖地」,这一下便有了漠北和河套两大地盘。再加上冒顿单于对各部落的整合,实力反超东胡。
冒顿随后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占领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河西走廊,又向北征服丁零、坚昆,控制贝加尔湖和唐努乌梁海,形成了东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游牧帝国。
而东胡,不得不向东退却到大兴安岭山区,并且一分为二。北部大兴安岭山区的部族称为「鲜卑」,南部辽河上游的部族称为「乌桓」。
02鲜卑与柔然
匈奴后来的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汉初,匈奴大军围困刘邦于白登山,实力鼎盛。汉武帝时,汉军直捣单于庭,霍去病封狼居胥。东汉初,匈奴一分为二,漠南归降汉廷,安置于河套,是为南匈奴,漠北继续与汉为敌,是为北匈奴。汉和帝时,汉军再一次直捣单于庭,窦宪勒石燕然。
北匈奴此时的处境,就和匈奴被蒙恬驱逐到漠北时的处境很像,漠南丢失,西域的盟友也被汉廷拉走,匈奴白忙活了二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势单力薄的北匈奴,最终选择了漫漫西迁之路。
匈奴势力从大兴安岭西麓撤走后,作为东胡的后裔,鲜卑人趁机出山。西迁的两支是「拓拔部」和「柔然部」,统称为「西鲜卑」。
西鲜卑出山后,首当其冲的占据呼伦贝尔大草原,繁衍出「鲜卑八国」「帝室十姓」。到汉献帝的父祖桓灵二帝时,呼伦贝尔庙小容不了众僧,西鲜卑便南迁到阴山河套一带。
接下来是汉末纷争,三国鼎立,曹操北征辽河上游的乌桓部族,俘虏士众二十万人,辽上地区为之一空。
就在乌桓开启了汉化模式的同时,留在大兴安岭山区的东部鲜卑人,南下填补了乌桓留下的空白之地,形成了段部、宇文部、慕容部三个大部族。
再接下来,西晋八王之乱,晋室衰微。南匈奴刘渊率先起兵反晋,拓跋部率领西鲜卑建立代国,慕容部率领东鲜卑建立燕国。
经过五胡乱华十六国之后,南匈奴彻底散入中原,慕容部的燕国也被拓跋部的魏国吞并。再后来,宇文部篡了拓拔家的西魏建立北周,最终连同南朝一起,统一于隋。
就在拓跋部建立代国的同时,柔然分了出去,双方互相攻伐。到拓拔建魏时,柔然部自觉打不过拓拔,率部从阴山北麓北迁,进入漠北草原。
漠北草原遗留下来的几个北匈奴部落,很快被柔然吞并。贝加尔湖周边的高车部族(又称刺勒、铁勒,也就是上文中的丁零,同一个词不同版本的音译)、唐努乌梁海的契骨部族(也就是坚昆,仍然是同一个词不同版本的音译)也被柔然征服,成为臣属。
接下来的历史,就是柔然和北魏继续掐架,互有胜负。直到南北朝末期,柔然西北部的老原住民突厥崛起,灭掉了柔然汗国。
柔然汗国覆灭后,部众一分为三。
北支留在漠北,融入突厥。
西支南逃北周,其中部分族人辗转西迁,去向不明。有说法认为,继匈人、保加尔人之后,在多瑙河下游平原兴起的阿瓦尔人,就是西迁的柔然后裔。
东支南逃北齐,被安置在山西北部,但很快又叛逃回漠北,被北齐大军追击,向东逃遁,回到了他们的祖地,大兴安岭山区。
大兴安岭此时的主人,是北鲜卑。西鲜卑和东鲜卑南迁中原之后,北鲜卑南下西进填补了两者留下的空白之地。就这样,占据大兴安岭北部、呼伦贝尔草原、嫩江平原的北鲜卑北支,形成「室韦」,占据辽河上游和燕山北麓的北鲜卑南支,形成「契丹」。
东迁的柔然东支,基本上混入了室韦和契丹当中。
此后的草原,属于突厥人。
03突厥各部
突厥人最早生活在蒙疆交界的阿尔泰山一带,被看作是匈奴的一个旁支,实际上就是被匈奴征服的当地游牧部落。
匈奴西迁后,西鲜卑之一的柔然占据漠北草原,突厥也很快被柔然征服,成为专门为柔然供应铁器的打铁部落,柔然人把它们称作「锻奴」。
当时的蒙古高原各部,柔然最强,铁勒(丁零)、契骨(坚昆)次之,突厥最弱,但是强者互斗,反倒给了突厥机会。
南北朝时期,柔然与北魏长期互掐,铁勒(丁零)虽然名义上臣服于柔然,但也经常与柔然开片。
就这样,原本强大的柔然和铁勒,实力都因此衰退,突厥趁机吞并铁勒,从一个小部族变身为大部族,实力反超柔然。
随后的历史,就是突厥东进,灭掉柔然汗国,称霸漠北草原。
突厥不满足于蒙古高原,他们继续向西扩张,吞并新疆和中亚的吐火罗人和斯基泰人的各个城邦、部族,把疆土扩张到了中亚的咸海,南面与波斯相邻。
突厥人和铁勒人的语言——突厥语也因此扩张到整个新疆和中亚,强势同化当地各族的语言,将西域突厥化,最远甚至到达土耳其。这些被同化的部族,说着不同风格的突厥语,加上长时间的地域分离,延续至今,形成突厥语族。
回到南北朝末期,强大的突厥成为悬在北朝头上的剑,因为此,北周北齐乃至于隋唐早期,都得讨好突厥。
隋朝初年,疆域太广的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成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他们在唐朝迎来了不同的命运。
东突厥亡于内部更替。
突厥族群内部最大的一支就是铁勒,铁勒内部又有葛逻禄、回纥hé、薛延陀三大分支。唐初,薛延陀联合唐朝攻灭突厥(李靖灭突厥之战)。随后,唐又联合回纥灭掉薛延陀。回纥最终成为了东/突厥的继承者,并改称为「回鹘hú」。
西突厥亡于唐朝攻伐。
回鹘取代东突厥后,一度臣服于唐朝,并在唐高宗(武则天丈夫)时期,协助唐朝攻灭西突厥。此后,西域成了大唐的直辖疆土。
此后的回鹘一直与唐朝交好,但最终也没避免内部更替的结局。唐朝中后期,黠戛斯与回鹘翻脸,回鹘各部不敌,被迫南迁和西迁。
南迁回鹘为乌介可汗27部,南下阴山河套,依附唐朝。乌介可汗请求唐朝支持北伐复国,唐朝此时实力衰落,无力支持。乌介可汗因此攻打唐朝,最终被唐军反杀,可汗麾下的各部族人三十多万尽被唐朝内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安置在江淮地区。
西迁回鹘分三支。
一支迁往河西走廊的张掖地区,成为甘州回鹘,又叫黄头回鹘,今天的裕固族是其后裔。
一支迁往东疆吐鲁番,北控哈密、迪化,南侵焉耆、龟兹,由于吐鲁番在唐朝称西州和高昌,这一支就叫高昌回鹘,或者西州回鹘。又因为哈密迪化在唐朝属于北庭都户府,高昌回鹘又被称为北庭回鹘,今天的维吾尔族人是其后裔。
一支迁往西疆伊犁河谷、七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与当地的葛逻禄各部融合,建立喀喇汗王朝。
而占领漠北草原的黠戛斯,没有成为突厥、回鹘那样的草原霸主,因为东部的契丹强大起来,把手伸进了漠北草原。
黠戛斯继续占据唐努乌梁海一带,臣服于契丹。蒙古西征时,黠戛斯被迫南迁进入西疆伊犁河谷与七河流域。明末清初,准噶尔占据西疆,黠戛斯南迁费尔干纳盆地,吉尔吉斯人就是他们的后裔。
其实,他们的族名一直没变。黠戛斯在匈奴时叫坚昆,在柔然突厥时代叫契骨,在回鹘契丹时代叫黠戛斯,在金国时叫纥里迄斯,在蒙古时代叫吉利吉斯,现在叫吉尔吉斯,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音译罢了。
04契丹与蒙古
吉尔吉斯人(黠戛斯)赶走维吾尔人(回鹘)的同时,东胡系的后裔契丹,在辽河上游地区壮大起来。
南北朝时期,契丹就出现于史书记载。当时的契丹还只是辽河上游半农半牧的部落联盟。南北朝末期,突厥驱逐了柔然之后,契丹畏惧突厥势力,向突厥臣服。一直到唐朝初期,契丹改向唐朝称臣,被唐朝册封为松漠都督府。此后,契丹部族对唐朝时叛时降,互相之间战争不断。
再后来的历史,大家基本都知道了。五代时期,耶律氏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国,并参与中原争斗,夺取了幽云十六州。
除了夺取幽云十六州外,契丹人还向东夺取辽东、攻灭渤海国,向北征服黑龙江上游的室韦和黑龙江下游的黑水靺鞨,向西征服一盘散沙的草原各部,包括把回鹘赶走的黠戛斯人。
再之后,辽宋相争,直到被来自白山黑水的女真人攻灭。
辽国灭亡后,契丹人一分为三。
一支随耶律大石西迁新疆,建立西辽。再后来蒙古灭西辽,这一支契丹人或融入当地维吾尔人、吉尔吉斯人,或融入西迁蒙古人中。
一支留守在辽东,在金国末年反金复辽,联合蒙古灭金,史称东辽国。这一支契丹人后来随蒙古军队征讨高丽,有一部分族人留在朝鲜半岛,融入到高丽族裔当中,另一部分则成为蒙古人的一部分,并随着明朝建立收复东北,投降明朝,大概率成为辽东汉民的一部分。
一支随着金兵南征中原,或在金朝为官,或在内地为军,随着金朝灭亡,彻底融入汉人当中。
契丹人的辽国被女真攻灭后,他们的兄弟族群室韦,开始逐渐壮大。
隋唐时期,室韦族群发展成九个部族,比如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讷北支室韦、大室韦、蒙兀室韦等等。
其中蒙兀室韦的地盘,就在呼伦贝尔草原一带。
晚唐时期,黠戛斯驱逐回鹘,漠北草原无霸主,室韦的部分开始从呼伦贝尔草原往漠北渗透。到辽金时期,这些部族基本上占据了漠北草原和贝加尔湖周边,繁衍出了蒙兀(蒙古)、塔塔尔(鞑靼)、蔑儿乞、斡亦剌四部。
其中蒙兀部族繁衍出乞颜、札达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哈等部,成吉思汗就出身于乞颜部的酋长家族。
金国中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兀四部,又打败同为室韦后裔的塔塔尔、蔑儿乞,吞并突厥遗民克烈部、乃蛮部,阴山北麓的汪古部也成为了蒙兀的盟友。
至此,蒙兀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正式改称蒙古。
接下来的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蒙古西征,灭西辽,灭花剌子模,灭西夏,攻中东,攻东欧,吞并吐蕃,灭金,灭宋……
蒙古族也因此扩散到中国内地、中亚西亚和东欧。当然了,扩张到的中亚西亚的蒙古人,最终都被突厥化,成为突厥语各族的一部分,扩张到东欧的蒙古人,最终也被斯拉夫化。
而进入到中国内地的蒙古人,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在朱元璋的强制同化政策下,几大十万蒙古后裔,最终都融入到汉人当中。
05小结
总体来看,北方草原的游牧族群,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系统,匈奴系、突厥系和东胡系。
匈奴系的语言归属并不明确,所以单独提出来。也有说法认为,匈奴的语言,和突厥一样,都属于突厥语族。当然,这个不成定论。
突厥系基本上就是突厥、铁勒(丁零)、黠戛斯(坚昆)三大支。突厥部先称霸,铁勒中的薛延陀、回鹘先后继承突厥霸权,又驱逐回鹘南下,与河西、新疆土著融合,形成裕固、维吾尔两族。黠戛斯又被蒙古驱逐南下,成为吉尔吉斯人。
东胡系先是东胡登场,与匈奴争霸失败,东撤后分成南乌桓、北鲜卑两支。乌桓被曹操征服并汉化,鲜卑则一分为三,西鲜卑拓拔、柔然两部,东鲜卑宇文、慕容、段氏三部,除了柔然北上称霸草原外,其他的都入主中原并汉化。
只剩一个北鲜卑,又一分为二,南契丹,北室韦。契丹亡于女真,大部分汉化。室韦分化出蒙古,统一草原,最终灭金国为兄弟复仇。
但最终,蒙古还是被女真人征服了。

草原民族源流史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