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巧此时发生陈天平事件,原来1400年安南国内发生政变,黎季牦残害安南陈朝宗室,并对外宣称陈朝已无后人,黎季牦最终以外戚身份篡夺陈氏政权。当时陈朝家臣陈天平7侥倖逃往中国,并泣求明成祖恢復陈氏正统。明成祖接受其请求,派遣军队护送其归国。黎季牦假意接受却又派遣伏兵袭击,陈天平最后被俘斩首,明成祖勃然大怒也因而和安南开战。
据明实录记载:「永乐五年九月乙卯(1407/10/5)命都指挥汪浩改造海运船二百四十九艘备使西洋诸国。交阯总兵官新城侯张辅……救民莫切于除兇,而治内不忘于安远,安南逆贼黎季牦……(「明」官修,《明太祖实录》
1984:988)」从文中可看出明成祖是同时在处理下西洋与征讨安南两件事情,因此两者可能有所关联。先是,明成祖有意联合占城夹击安南,就战略而言南北出兵,可使安南首尾不能兼顾。「永乐四年闰七月庚午(1406/8/26),勑广东都指挥司,选精锐军士六百人,以能干千户二员、百户六员领之,具器甲糗粮,由海道往占城会合军马,防遏黎寇」(「明」官修,《明太宗实录》
1984:839)。
当时占城北部的领土被安南佔领(「越」吴士连
1984:480-481),因此这消息对于占城而言,是收復失土的大好时机,占城赶紧把握机会派遣使者请战:「永乐四年八月庚子(1406/9/25),占城国王占巴的赖遣其孙部坡亮微郊兰得胜那抹等来朝贡白象、方物,且言安南黎贼数侵掠其境土人民,请兵讨之」(「明」官修,《明太宗实录》
1984:848-849)。
如果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航时间、船队动向来看,与当时明成祖要着手解决安南问题的意图,是完全相符的。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即负有从海陆配合解决安南的使命(郑一钧
2005:238)。按郑和船队出航的行踪,是永乐三年六月己卯(1405/7/11)(「明」官修,《明太宗实录》
1984:685),「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清」张廷玉
2007:7767)。从苏州至福建需一个月,从五虎门至占城需十日(「明」费信
1954:1)。史料并未说明郑和于福建停留多久,若比照永乐七年(1409)例,郑和是于冬季十二月配合季风航向占城的话,郑和最晚在永乐四年(1406)初已抵达占城。又当时郑和下一站是前往爪哇,从占城到爪哇,「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其国」(「明」费信
1954:13)。据爪哇当地相传,郑和是在永乐四年六月三十日,在爪哇中部的三宝垄登路(郑一钧
2005:239)。因此郑和在占城停留的时间可能长达半年之久。
图3:郑和舰队的航路与所要日数8
郑和之所以在占城停留如此长一段时间,笔者推测是明成祖有意派遣郑和舰队协防占城。因为早在永乐二年八月庚午(1404/9/5)占城就派遣使者前往明朝:「今年四月,(安南)又以舟师侵入臣境」(「明」官修,《明太宗实录》
1984:582)。又笔者考察《大越史记全书》从1404年开始,安南「造铁钉船,以防北寇(指明朝)(「越」吴士连
1984:484-487)」,至1406年明成祖讨安南为止,这两年多的时间并未记载安南出兵占城之事,这透露出安南已把注意力转移到明朝甚至是郑和舰队的事实。
安南被明朝征服后,占城将所掳获的安南俘虏献于明成祖:「永乐五年八月己亥(1407/9/19),占城国王占己的赖奏臣仰荷天威,以今年五月克取安南所侵地,获到贼党胡烈潘麻那等,专遣头目济媚等献俘阙下且上表进方物谢恩」(「明」官修,《明太宗实录》
1984:982)。明成祖对于占城恭顺的作为感到满意,因此在永乐五年九月庚辰(1407/10/30),「遣太监王贵通賫敕往劳占城国王占巴的赖,赐王白金三百两、綵绢二十表里,嘉其尝出兵助征安南也!」(「明」官修,《明太宗实录》
1984:999)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王贵通(即王景弘)是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随行人员,根据郑和《布施锡蘭山佛寺碑》9里有提到「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语,因此笔者认为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首站即是占城。王贵通表面奉明成祖令嘉勉占城,但其背后也隐含着明成祖欲拉拢占城以确保航路安危的事实。
从《明实录》来看,明朝与占城两国互动相当密切,这与占城位于航路的要冲有关,也是郑和当初在占城附近停留半年的原因之一,因此明朝要实现其海洋战略,必需先从占城着手。
第三节:郑和下西洋中占城的角色定位
明成祖在位年间,最大的壮举莫过于郑和下西洋。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料,有《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武备志‧郑和航海图》、《西洋朝贡典录》、《前闻记》等书,是研究当时明朝海外关系的重要资料。下表是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历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