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有十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郑经。郑经,字贤之,又称郑锦,当然,在明郑时代他的名字应该是“朱经”,他出生于1642年,到1662年父亲死时,他只有20岁左右。
但这小子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做出了一件相当“孝顺”的事情。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率师取台湾,命郑经镇守思明州(今福建厦门),调度沿海各岛。同年19岁的郑经迎娶了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唐和娘)为妻。唐氏长得端庄静美,且秀外慧中,令很多男人倾慕不已。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洞房花烛夜,郑经撇下如花似玉的娇妻,竟然到他弟弟的乳母那里去鬼混。不久后,就因为他这不伦之事,竟把他父亲郑成功给活活气死了!
郑经的四弟叫郑睿,他的乳母陈昭娘生得丰满有致,光彩可人,是人见人爱的那种女人。
十几岁的一天,荷尔蒙正旺盛的郑经到母亲那里问安,第一次见到了二十左右的陈昭娘,立刻被她顾盼生辉的眼神和吹弹可破的细腻肌肤迷住了,盯着她久久不愿离开。
但当时郑经忌惮母亲董氏家规严厉,只是用眼睛向这个女人示爱,没有动口,更没敢动手。
自从这次见到陈氏,让郑经魂不守舍,晚上做梦都想得到她。于是,他便以向母亲请安为由,经常到母亲董氏那里跑,希望能够勾搭上这个妖艳的女人。有时半夜醒来,他还披衣下床,到陈氏住处溜达一圈。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经费尽心机,终于等着机会了!
一天早上,郑经路过陈氏窗前,有意停留了一会儿。不一会儿,陈氏起床后站到窗前梳妆,那种慵懒之美,让郑经觉得好似仙女下凡,令他心跳加速。
接着,郑经开始展开攻击了,他大声吟道:
“睡起海棠初拭目,醉余杨柳不胜衣。”
海棠晚开,以海棠比作贪睡晏起的美女,是历代诗人惯用的修辞手法。
陈氏抬头看到是大少爷,脸红到了耳根。她粗通文墨,知道少爷是在挑逗自己,怦然心动,便张口答道:
“未曾恩宠先流盼,恐惹梦魂湿泪斑。”
这分明是在暗许!
吟完,陈氏给郑经使了个眼色,轻轻关上了窗户。
郑经大喜,径直来到陈氏卧房门口,只见陈氏正在描着眉,脸上未施粉黛,却艳若三月桃花。
未等郑经开口,陈氏就问道:“大少爷如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她这是明知故问!
郑经壮起胆子,对陈氏道:“下午如有时间,请您到书院一坐,不知可否?”。
陈氏点头答应。
郑经激动地一下子跳了起来,快步转身离去。从早上起,郑经大半天都如痴如醉,就盼着时间过快些,好跟陈氏约会去。
吃过午饭,郑经穿戴整齐,早早来到了书院等待。过了不久,陈氏悄悄走到他身边,被郑经一下子搂在怀里。
干柴烈火,二人终于如愿。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N次,两人宛如夫妻,除了对郑成功和母亲董氏之外,对其他人毫不避讳。郑经的新婚妻子唐氏劝他收敛一些,反被他打了一顿。
不久陈氏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郑克臧。郑经让人给郑成功报喜,说是他的小妾所生。
郑成功得知有了长孙,非常高兴,立刻派人从台湾送来很多奖赏。并且,还特意重重地奖赏了郑经的“小妾”(实际为陈氏)。
他哪里知道,儿子郑经瞒着他,跟弟弟的乳母进行乱伦!
郑经的正妻老被晾在一边,夜夜独守空房,她未免会发些牢骚,被她爷爷唐显悦听到了。
很快,这件事情就兜不住了,兵部尚书唐显悦却对此事非常恼怒,因为自己的孙女唐氏因陈氏备受冷落,堂堂的延平王世子妃居然被一个乳母抢去了风头,那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唐显悦给台湾的郑成功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饬责,反加齎赏。此治家不正,安治国乎?!”这话说的是真难听,意思就是“你郑成功连治家都治不好,你治什么国?打什么仗?”
郑成功的性格向来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一听这个,顿时火冒三丈,派黄毓去厦门杀掉陈氏和所生之婴儿,以及郑经,甚至包括自己的原配妻子,郑经的母亲董氏,因为郑成功认为董氏治家不严,应当被处死。
黄毓临行前,郑成功咬牙切齿地交待:“你万勿手软,到金门找到我兄长郑泰,你俩先以治家不严的罪名,将夫人董氏处决。然后,一定要将郑经、陈氏、郑克臧一并斩首。否则的话,就别来见我。”
让郑泰和黄毓去杀夫人、长子及长孙,他们怎能下得了手!商量再三,他们俩只杀了陈氏一人,放过了夫人董氏跟郑经父子。
要说,这样做也是天经地义。
可是,当两人提着陈氏的首级到了台湾时,满以为可以交差,但没想到,郑成功不依不饶,解下佩剑向着黄毓扔了过去。他大声喝道:“你提不来郑经的脑袋,就用这把剑把自己的脑袋割下!”
这真是让人为难的差使!无奈,黄毓再次去见郑经。可郑经知道父亲对他已恩断义绝,就不再给自己留后路,见了黄毓就把他抓了起来,投入狱中。
郑成功听说郑经敢拘禁自己派去的黄毓,气得暴跳如雷,便再次派人去杀郑经。
结果,这次派了员武将,由于投鼠忌器,到了厦门又被郑经给扣留关押。
郑成功想杀掉自己的儿子,厦门众将干脆拥戴郑经集体抗命,其实郑军将领对郑成功还是非常忠诚的,估计此时这些将领认为这位“藩主大人”可能已经有些气得疯癫了,居然想杀掉自己的继承人和妻子,所以才抵制这种“疯令”的,这很难说不是出自于内心里对于郑成功的忠诚,这是最后的忠诚。
但郑成功更加气愤!加上当时父亲郑芝龙在北京被杀,又闻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被吴三桂所害,郑成功数痛攻心,染上风寒。康熙元年(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患病第八天,便遗憾离世了,年仅39岁。
郑成功这辈子,那真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白手起家纵横十几年,福建的漳州、泉州、海澄;广东的潮州、揭阳;浙江的台州,再到原来大明朝的陪都南京。老师钱谦益投降了,他不投降,隆武皇帝完了,他不投降,老爹投降了,他不投降,老叔(郑芝豹)投降了,他还是不投降,15年以来一直战斗在反清第一线,直到他死,大清朝也没有在清郑战局中真正撼动过他,他在南京虽然吃了个大败仗,但是在厦门,清朝却遭到了更惨重的失败,到头来,郑成功的根据地金厦依旧稳如泰山。
但是所谓好虎难敌群狼,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啊?在李定国覆灭之后,明清双方过于悬殊的差距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最后的结果,而郑成功一生所追求的大明之中兴,最终也将成为泡影。但是如果让1662年弥留之际的郑成功再回到十五年前的那个夏天,他也一定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坚持抗清,绝不屈服。
郑成功作为南明诸雄之中最著名者,是因为“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功绩,但我始终认为,郑成功一历史形象最耀眼的闪光点莫过于“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惟先师照鉴!”
1662年6月23日,大明延平王朱成功病逝于台湾,终年39岁。对于郑成功本人来说,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但是他的死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却是问题的开始,或者说是矛盾的爆发点。
郑成功死了之后,在台众将失去控制,郑成功的五弟郑袭在黄昭、萧拱宸等人的拥立之下夺取了延平王之位,严格意义上来说,郑经这个所谓的世子已经被废掉了,毕竟郑成功生前就要杀掉他,所以黄、萧等人拥立别人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郑成功有十个儿子,就算郑经被废掉了也轮不到郑袭,所以郑袭的这种行为也可以看作为趁乱篡位,这自然并未得到在台众将的真心支持,所以最终必然走向失败。
郑成功病逝台湾承天府时,郑经人还在厦门,闻叔父郑袭准备继位消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来台湾弭平郑袭,自称“招讨大将军世子”。
当郑经的大批讨伐军到达东都明京时,郑袭军打得还算不错,一方面是因为当天有大雾,郑经一方有不少将领在台江内海迷失了路径,还有就是郑经一方的不少士兵实际上是发兵之前才临时招募的,自然打不过郑成功带到台湾的郑军老兵老将,郑经本人的军事能力也比他老爹差得太多,不要说对付清廷和荷兰人,就是对付黄昭等人也有点够呛。
但是郑经部队里有个猛人:周全斌。
郑经的部队大多数被打退,但是周全斌领着几十个亲兵在敌阵中冲杀,一箭射死黄昭,郑经一方的将兵大喊“吾君之子也!”,郑袭的部将纷纷溃败,大批投降郑经,郑袭见大势已去便也投降于郑经,将罪责全部推给自己的仆从蔡云,逼其自尽,于是郑经、郑袭叔侄二人“和好如初”,又将季应清、曹从龙、萧拱宸等数人斩首,至此,郑经就算正式接手了父亲郑成功的势力。
当然“和好如初”毕竟是加引号的,郑袭之后便遭到了软禁,不久领随从百余人逃出生天,到福建投降清朝,入汉军旗,被康熙皇帝授予官职。
有很多人在嘲讽南明政权的内讧,就比如这次内战,真是一次相当滑稽的内战,试想一下如果说郑经真的正经一点,老老实实的留守厦门,郑成功死后,顺理成章的到台湾处理父亲的丧事,然后成为新一代的延平王,世子继位合情合理,郑袭和黄、萧等人敢来这一出吗?而郑袭的篡位又如此儿戏,百战精兵居然败于新募士兵之手,所以说这真的是一场很不正经的内讧。
不正经的郑经就这么坐上了延平王的位置,之后的明郑王朝将何去何从呢?
正是由于郑氏内斗,导致康熙三年(1663年)清朝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郑经便撤退台湾,将“东都”改为“东宁”,并伺机反攻福建。郑经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三藩之乱起,他与耿精忠勾结,西攻厦门、泉州,因清军平定三藩,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