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考古专家:大禹治水可能不只是传说

本文参考了BBC科学事务记者乔纳森·维博的报道。

西方考古专家:大禹治水可能不只是传说

地质学家发现了中国古代一场特大洪水的证据,他们说与中国第一个王朝开始时传说发生的特大洪水相符。

传说大禹把河流疏浚和改道,制服了黄河,奠定了夏朝和中华文明的基础。

西方考古专家:大禹治水可能不只是传说

以前没有发现一场符合那个年代洪水的科学证据,但是现在一个由中国人领导的研究小组称,这场大水发生在公元前大约1900年。
他们在《科学期刊》上撰文,描述了这场特大事件发生的过程,一场地震后青海省积石峡出现堰塞,把黄河堵塞了6到9个月。
当堰塞决堤时,16立方公里的水淹没了下游低地。
发生这一连串事件的证据来自积石峡两岸高处的堰塞湖沉淀物以及洪水在下游喇家遗址留下的沉积物。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庆龙(译音)说,他和同事们在2007年偶然发现了这个古代堰塞湖的沉淀物。
他在一次视频会议上说:“它促使我们把这场特大洪水与下游25公里处史前喇家遗址被遗弃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一场特大洪水的证据应该是什么。”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199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挖掘,遗址内分布着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的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遗址中心区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发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圆形灶坑,房内有2~14人,还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当年这一切都被一场大地震埋没。

考古学家发现了大洪水的沉积物

西方考古专家:大禹治水可能不只是传说

吴庆龙说,“2008年7月,我突然明白了,考古学家在喇家遗址发现的所谓黑沙实际上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水的沉积物。”
“随后的调查证实了这个揣测,并显示这场特大洪水的沉积物有20米厚,比黄河高出50米,显示那是一场罕见的破坏严重的洪水。”
吴庆龙和他的同事们在文章中表示,“摧毁喇家的那场地震可能使上游河道形成堰塞。不到一年,大水就汹涌而来。”

西方考古专家:大禹治水可能不只是传说

与中方合写这篇文章的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葛兰治博士说,“那场洪水大约每秒30到50万立方米。”
“这大约与亚马逊河上记录到的最大洪水相同,是过去一万年中已知的地球上发生的最大洪水。”

“非常了不起”,葛兰治博士说,对洪水沉积物和喇家死于地震的人的遗骨使用碳年代测定法,研究人员推测这场特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1922年,左右不超过28年。”
如果那场洪水的确是大禹治水传说的来源,那么夏朝的建立也就是在几十年内大约是公元前1900年发生的。
这个日期比以前的估算晚两百到三百年。大禹的传说却很难用传统的历史来源来确定,这个传说以口头叙述流传了1000年,首个已知的文字记录可追述到公元前1000年。

西方考古专家:大禹治水可能不只是传说

研究人员对喇家死于地震的人的遗骨使用碳年代测定法

另一方面,如果夏朝是从公元前大约1900年这个更晚一些的日子开始,那么这也支持一种看法,那就是夏朝正赶上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
一些考古学家已经把夏朝与二里头文化联系在一起。二里头文化是中国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
文章的另一位作者中国台湾大学的大卫·科恩博士(Dr David Cohen)说,这个研究非常了不起,因为多个证据线索都用上了。
他说“我们有一场特大洪水的地质证据,这本身是非常了不起的。”
“然而,又有一个偶然,那就是它与喇家遗址被毁是同时发生的,这就给了我们非常确切的日期,而那场大水又是如此巨大,在时间上以及沿着黄河与青铜器时代的开始以及那场大水的传说本身都是相符的。”

美国考古和地貌专家认为青海积石峡特大洪水是“可信的说法”。

美国华盛顿大学蒙特戈梅里教授是地貌学家,喜欢在岩石中寻找古代神话和传奇的线索。
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是为该期刊撰写了一篇评论并在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中讨论了这些考古新发现。
蒙特戈梅里教授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关于洪水的传说,而有关禹帝的传说则相当奇特。
“那不是关于生存的问题。他的故事是关于疏导洪水,是关于治水的问题。”

西方考古专家:大禹治水可能不只是传说

他说,有关积石峡特大洪水的说法是可信的,特别是因为它描述了一场切断黄河下游河床并改变其河道的洪水。
蒙特戈梅里教授说,这种大水需要数十年才能解决,而大禹的传说里治水是重要的内容。
“有文字记录前的历史事件的源头是很难证明的。但是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论说,我相信地质学家将继续就此进行研究调查并争辩,因为我们就是干这个的。”

西方考古专家:大禹治水可能不只是传说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