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臣众生相

李世勣

和李靖一样,李世勣也是一个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支持李世民的人,也同样在后来受到重用,当然也李世民对他也一样有些不放心。

李世勣就是前文提到的徐茂公。小时候听评书听到这个名字,于是去翻书找,可是怎么都没找到。好容易找着一个字懋公的人,可是居然是姓李。后来才知道人家原来是被赐姓的。有些愤愤,本家一个这样子的名将,居然改姓李了……那么通常是称他为李世勣,虽然犹豫再三,决定本文也统一用”李世勣”,毕竟他活着的时候后半生都是姓这个姓的。

演义里把他写成一个神乎其神的妖道军师,想象一下的话肯定是一派文人气象,但历史上的李世勣十几岁就干起了杀人的营生,后来则成为名将,与文人似乎从来都没怎么挂钩。这倒是个大的趋势,唐初尚武,即使是文人而不会武也会被笑话。

李世勣有过两次全军覆没的惨痛经历,其中一次做了人家的俘虏,当然后来是逃回来了。只是这两次惨败实在有些不幸兼不光彩。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他成为唐朝大大的名将。

李世勣在并州类似于流放一样一呆就是十几年,但这可不是流放或者皇帝的疏远,相反正是因为皇帝的信任才会这样,不然在一个地方呆十几年,除非是后来的蕃镇军阀。

为了给太子多找几个托孤的人,李世民便把李世勣调到了中央,就是在培养托孤的骨干力量了,所以着手拉拢他–之所以说是拉拢,是因为李世民最后一次动用心机暴露了他的真实态度。一次李世勣生病,大夫开出”须灰”这种药引。收买人心的机会不是很多,一定要抓住,而且丝毫不能犹豫,如果李世民顾虑剪了胡子之后不好看的话,那么这个机会就错过了。而且还不能用替代物,伪劣假冒的不行,货真价实才能打动人,而且最好还是让他看出来……也不知李世民当初有没有想过这些,不过他行动是很果断的,一看到这个药方,便立即动手剪胡子。还有一次李世勣居然在皇上面前喝醉了酒。不该啊不该,还好酒后的表现不是撒酒风,只是睡个觉而已。于是机会又来了–说句题外话,李世民大概是最会抓住机会的人了,看他收降尉迟恭时就是准确的把握了时机–解下自己的衣服,披在徐的身上。只是李世民要是得知后世另有个叫赵匡胤的小伙子就是因为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不知还会不会这么草率的把自己衣服给别人穿。而第三次,则撕下了罩在人际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利用关系–“如果他不听令,就杀了他”。印象中,唐太宗还真没这么阴沉着说过话。因此,李世勣本来是很值得我们同情的。然而,李世勣的反应也是超常,接到圣旨就立刻走掉了……

李世勣后来在立武后的问题上表现不如其他几位,于是难免遭到后人讥讽,又有人认为是对李世民的报复。李世勣在此事上表现是不尽如人意,但只怕他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是那样子。而另外几人反对也未必是看到武后将怎么怎么不利于李唐,多半还是因为她身份的关系。这也未必有多高尚。

忽然间想起徐的好兄弟单雄信。事实上单雄信最后死时可不像锁五龙那样的戏里或是演义里那样死的多惊天动地,不但李世民没求他归顺,反而不同意徐为单的求情。不同意把此事归为李世民记仇,因为薛万彻、冯立、魏征、王珪这些当初的敌人他都可以不计前嫌,没理由认为他因为这件事而一定非杀单雄信不可。其实,单雄信轻于去就,翟让死则投李密,李密败则归王世充,王世充降又想求老朋友求情到大唐,的确不是很值得信任的人。因此李世民杀单雄信是可以理解的,不然很可能武德年间看到秦王势弱的单雄信会成为秦王府中第一个叛徒。而李世勣与单雄信的不同是,尽管他在窦建德那里受的待遇十分的好,但他仍绞尽脑汁的想办法回来,而如果是单雄信,还会那样逃回唐朝吗?

李世勣其实是有些别人说的圆滑,但这也可以解释为他不想参与政治斗争。李世勣对名节倒是真的在乎,他的弟弟李感被王世充抓到的时候就拒绝为之招降李世勣,当时他说:”家兄立身,不亏名节……”

最后死的时候李世勣还是很达观的,除了朝廷赐的药,其他的药全都不喝–似有些求死的意思。他不想自己的子孙像房遗爱那样败家,所以定下不肖子孙就要打死的规矩。李世勣说他不需要什么贵重宝物陪葬,只要一件朝服就够了,因为他还可以穿着它去见先帝,可见是十分的忠心了。但是他的孙儿徐敬业正是因为忠于李唐才会使全家遭殃。九泉之下,李世勣也只有摇头叹息了吧。

初唐大臣众生相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