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帝国的经济与社会
孔雀帝国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工商业比较发达,如当时华氏城共设6个城市管理机构(局),其中4个(手工业管理局、商业管理局、商务条例监督局、商品售价什一税征收局)与工商业有关。手工业还有同业公会。当时印度贸易除次大陆的境内贸易外,还与锡兰、缅甸、西亚及中国有较密切的海外贸易关系。
古印度土地名义上最高所有权归国王,实际可分三类:①国王直接占有地;②贵族私人占有地;③村社占有地。印度村社组织一直大量存在,土地分给社员耕种,他们只有使用权,向国王纳税。
孔雀帝国奴隶制有发了发展,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谋求给养、家生、买卖、赠送、继承,另外还有罪奴。奴隶的使用也很广泛:①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公共工程建设、采矿;②参加商贸活动,加入商队,在店铺中当差,在酒馆中服役;③家奴。
孔雀帝国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种姓制进一步复杂化:一方面表现在保守的婆罗门僧侣竭力维护种姓制,他们编定各种法典(如著名的《摩奴法典》[Code
of
Manu])防止高种姓沦落,使等级制不至混乱,严格种姓的职业规定,但也有一些变通:只许高种姓从事低种姓的职业,反之不行;只许高种姓以低种姓为奴,反之不行。另外,还力图防止瓦尔那间婚姻的混杂,巩固内婚制,但也有变通,例如规定高种姓男子可与低种姓女子通婚,子女属高种姓;反之,子女属低种姓。这些规定反映出了高种姓的分化,是种姓制复杂化的表现。另一方面,种姓制复杂化还表现在由于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在吠舍和首陀罗种姓中,也各自逐渐形成了许多具有职业世袭和实际内婚制的独立集团,即“阇提”(或“卡斯特”)。光《摩奴法典》的记载就有50余个,其地位高低不同。社会地位最低下,最受歧视的是旃陀罗(Chandra,贱民),成为不可接触的一类人。
中世纪后,印度种姓数目愈演愈多,原始的4个种姓已失去了意义,后来种姓制与印度教结合,渗入了印度社会各方面,至今影响很大。
3.统一帝国的瓦解
阿育王死后,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缺乏统一基础,帝国迅速衰亡。187BC帝国被部奖巽加所杀,孔雀帝国告终。以后印度北部先后被巽加王朝和甘婆王朝统治,直到籍多王朝建立,标志印度转入中古时代。
三、南亚次大陆的古代文化
1.文字与文学
3千年代中BC,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至今未释读。1千年代BC初,创字母文字—婆罗迷文、佉卢文与梵文(Sanskrit),应用最广的是后者,共47个字母,印度许多文献靠它记录流传至今,属印欧语系。
《吠陀》是雅利安人最早文学作品,其中《犁俱吠陀》价值最高,是以颂神为题材的诗歌总集,也反映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著名作品还有《摩诃婆罗门》和《罗摩衍那》两部伟大史诗。反映了雅利安人由氏族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以及扩张情况。2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爱好和传颂,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宝贵遗产。
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有《五卷书》,《益言佳言集》和《佛本生经》,其中后者流传最广。民间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2.自然科学
天文历法:认识许多星宿,测定月亮盈亏。一年分12月,每月30天,每隔5年加1个闰月。
数学:十进位制和表达数字的10个符号。现为世界通用。
3.建筑和雕刻
古印度在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表现在窣睹波(stupa,佛塔,佛教徒保存佛骨的地方)修造上。其代表是现存最早的桑奇大窣睹波,建于阿育王时代,主建筑为一直径30余米的半圆形房子,顶端为一平台,台上一方坛,坛上竖立着叠层的伞形柱,主建筑周围环墙,有4个门,门上有关于释氏生平事迹的精致雕刻。
古印度艺术以造型艺术为主,代表是位于今海特拉巴省的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是佛教的一个圣地,1世纪开凿,7世纪完工,因在深山中,建成后约一千年人烟绝迹,直到近代才发现,凿于河流旁半圆形悬崖上,共29窟(4个佛殿,25个僧房),石窟建筑及大量的精美的绘画雕刻集中体现了古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度技朽。充分体现了古印度人民伟大创造力智慧。
公元1~3世纪出现的乾陀罗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因为此艺术标本大都出自乾陀罗故称。此艺术以佛陀和一些菩萨的石像雕刻著称。它对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的佛像雕刻艺术都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