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

首陀罗(Sudras):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包括杂工、仆役或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倍受歧视。

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统治者和婆罗门教利用法律把四个种姓的地位完全固定了下来。印度种姓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职业世袭化和固定化。种姓制下,每个人职业与生俱来,不能选择也不能改变。严禁各种姓从事与身份不相称的职业,否则就会受惩罚,后有变通。

第二,严格实行种姓内婚制。传统上只有同种姓的男女才可以结为夫妻,不同种姓的男女不得婚配。后规定只能“顺婚”,不得“逆婚”。

第三,宗教生活地位的差异。前三个种姓为“再生族”,均可过婆罗门教的宗教生活。而首陀罗不得而知参加再生族宗教生活,因为他们属于“一生族”,不能再生。

第四,种姓间法律地位不平等。法律对同一刑事或民事案件的处理,依不同的种姓作出的判罚是极不平等的。

3.婆罗门教(Brahmanism

古印度历史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宗教色彩浓厚。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受到宗教的影响。从雅利安国家形成到列国时代,印度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因崇拜梵天(Brahma婆罗摩)和由婆罗门祭司主持而得名。

婆罗门教是在雅利安人的传统宗教基础上形成的。雅利安人原崇拜各种自然神,如天神梵伦那、太阳神毗湿奴、火神阿耆尼、雷电神因陀罗等。在进入南亚次大陆后,雅利安人仍然保持着多神崇拜,并逐渐产生了祭司,随着国家的产生和种姓制的形成,一个专门的祭司集团——婆罗门便出现了。婆罗门祭司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利用对宗教的垄断,把开始形成的种姓制度神圣化。他们在雅利安人传统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宣扬维护婆罗门种姓特权的宗教神学,并使之体系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约在公元前6世纪,形成了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以《吠陀》为经典,以《梵书》、《奥义书》、《森林书》作为阐释《吠陀》的圣书。

婆罗门教把崇拜梵天作为最高的信仰,认为梵天是最伟大的天神,创造了世界,主宰着世界,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宣扬灵魂不死、“业报轮回”,认为人的灵魂要在不同的状态中生死相继,为善者,在来世得善报,为恶者,在来世得恶报,并按婆罗门的标准,创造出所谓“法”(Dharma达摩),成为各个等级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最高理想是达到“梵我一致”。婆罗门教强调个人的修行,主张祭祀。

婆罗门教在列国时代受到了佛教的强烈冲击,一度走向衰落。孔雀王朝覆亡后,婆罗门教在印度再度复兴,并发展成为印度教。新的宗教虽在某些方面与婆罗门教相异,但婆罗门教所维护的种姓制,婆罗门教所代表的印度传统文化却被继承了下来,在印度社会生活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一、列国时代城邦的发展

1.摩揭陀(Magadha)的称霸

64世纪BC在印度史上被称为列国时代,因为这一时期古印度存在着许多独立的小国;因这一时期产生了佛教,固又称为“早期佛教时代”。这时印度文明中心转到了恒河流域。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正走向统一,据佛经记载这一时期印度主要有16个大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摩揭陀、居萨罗。

当时恒河中下游诸国不但政治上具有强大势力,经济上也很发达。摩揭陀在各国居首位,6世纪BC在频毗沙罗(瓶沙王)统治时定都王舍城,采取远交近攻政策,不断向外扩张。瓶沙王之子阿世弑父后,对外进一步扩张,开始称霸列国,并迁都华氏城。约430年大臣希苏那伽篡夺王位,364BC其子被难陀推翻,建立了难陀王朝,恒河流域基本实现了统一。

古代印度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