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营造法式》中的“幡竿颊”、“版引檐”是什么

北宋《营造法式》中的幡竿颊版引檐

 《营造法式》是北宋将作监李诫奉敇编写的建筑专书,一向被视为最重要的中国古代建筑文献。但是,由于近千年来汉语的巨大变化,加之宋代建筑已所剩无几,致使人们对原文的理解造成极大困难,进而阻碍了对其研究与运用。在此,笔者对书中的“幡竿颊”与“版引檐”两项,参照其他文献、图画以及实物资料,进行解读,并绘出复原图。

一、幡竿

 

幡竿,为系旗幡之竿,其材质有木、铁或铜等。它主要竖立在寺院中,在旗幡上标出寺名,如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卷24《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记述:“思温行至昊天寺前,只见真金身铸五十三参,铜打成幡竿十丈,上有金书‘敕赐昊天悯忠禅寺’。”史书中尚有记载爬竿者,如隋代湖州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时人号为‘肉飞仙’”。[1]这条史料描述了隋人沈光口衔索拍竿而上的功夫,也暗示了幡竿的承载力。宋人又进一步发展,将幡竿作为表演武艺之工具,如北宋东京崔府君祠,“殿前两幡竿,高数十丈,左则京城所,右则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艺解。或竿尖立横木列于其上,装神鬼,吐烟火,甚者险骇人。”[2]

 

图一:苏州吴县甪镇保圣

寺宋代幡竿颊

图二:幡竿复原图

幡竿高大,

还要承载攀爬,其根基一定要牢固。宋人李诫在《营造法式》卷三《幡竿颊》以及卷十六《石作功限》中,对幡竿之形制、尺寸以及造作、安装等予以记载。为复原起见,首先引出

北宋《营造法式》中的“幡竿颊”、“版引檐”是什么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