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大沽口大败英法联军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他们贪婪地掠夺这个东方古国的资源与财富。面对列强的挑衅,满清也多次进行有力抗争。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再次逼近北京,试图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爆发。清军在名将僧格林沁的带领下,罕见地取得了胜利,英法联军死伤六百余人,三艘军舰被击沉,六艘军舰丧失战斗力。

大沽口,地处京津门户,堪称“京畿海门”。自明代开始设防,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清廷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炮台一座。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为巩固京城防御,又增建炮台三座,加之原有炮台,共有五座炮台,分别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
1858年,英法联军第一次攻入北京后,咸丰皇帝痛定思痛,决定重修大沽炮台,严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前往天津整饬海岸防务。僧格林沁勘察地形后,决定在原有炮台、营盘的基础上新建防御工事。分别在南北两岸各建炮台3座,安装火炮60余门,其中12000斤大钢炮2门,万斤大钢炮9门,5000斤大钢炮2门,西洋铁炮23门。
值得一提的是,僧格林沁吸取了以往清军炮台不重视陆地防御,被人迂回包抄的教训,新修炮台均安装了可调整射击方向的旋转底座,炮台之外还开挖壕沟,竖立木桩。又在海口设置三道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并加强了伪装。为加强翼侧的防御,僧格林沁同时在北塘地区新建了若干炮台,火炮增至24门。同时在天津以东30余里的双港附近又新建炮台13座,安设1200斤以下大小钢铁炮各81门,大大加强了天津的纵深防御。

僧格林沁大沽口大败英法联军

吸取教训,清军为大炮增加可旋转底座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联军舰队在侵华英军海军司令“贺布”的率领下到达大沽口外围海域,试图强行以武力通过,直抵天津城下。
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与先期到达的英法联军舰队会合,并向大沽口守军叫嚣,要求交出炮台,允许英法联军登陆天津。遭到清军拒绝后,6月25日,英法联军11艘军舰和美国的“东湾号”炮艇向大沽口炮台发动攻击。“贺布”的计划是:炮舰先冲过横江铁链,在炮台的上手占据有利阵位,以便两面夹攻,然后在炮舰火力掩护下,海军陆战队从正面登陆,迅速夺取炮台。
在英法联军排除水中障碍物时,守卫大沽炮台的中国官兵全部进行了隐蔽和伪装,一位参战的英国士兵曾回忆道:“所有炮台像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听不到它们的一点声音,也看不到什么旗帜。”
下午3时左右,入海口第一道障碍物被拆毁,“贺布”命令舰队向封锁海口的铁链逼近,并炮击两岸炮台。“然而这时候,就像变魔术似的,原本掩护着炮台的草席都卷了起来,顷刻之间全部大炮一齐开火” ,守卫炮台的清军将士利用敌舰受阻于水中障碍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扬火力,开始猛烈射击。不久后,英法联军多艘军舰被击伤,“贺布”本人也负了伤。到下午4时,已有3艘联军军舰被击沉,其余参战的军舰也全部被击伤。联军见势不妙,遂竖起白旗诈降,一旁的美国舰队司令“达底那”准将也急忙率舰队支援英法联军,经调整部署后,继续向炮台攻击。

僧格林沁大沽口大败英法联军

美军炮艇

战至下午5时,身负重伤的贺布下达登陆命令。英法海军陆战队千余人,在英军“勒蒙”上校指挥下,在南岸强行登陆,企图首先夺取南岸炮台。联军登陆后,清军一方面利用炮台火炮给予杀伤,同时,僧格林沁派出满蒙骑兵进行阻击。激战一昼夜,英法联军遭到彻底失败,残部不得不败退到杭州湾休整。
此次战役,是自中国军队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对外胜利,共击沉敌舰3艘、重创6艘、俘虏2艘,毙伤英法联军600余人,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清军阵亡38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壮烈殉国。
英国“鸬鹚”号、“鸻鸟”号和“庇护”号三艘舰艇被击沉,其中,“鸬鹚”号为二等蒸汽木壳炮舰,排水量860吨,“鸻鸟”号和“庇护”号均为克里米亚型蒸汽木壳炮艇,排水量分别为284吨和370吨,三艘舰艇总吨位1514吨,创造了中国军队击沉外国军舰的总吨位纪录和单舰吨位纪录。

马克思在1859年9月发表《新的对华战争》中提到这次大沽口保卫战:“英国人预先就决意,要在规定的交换批准书日期以前,向中国寻衅……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的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

僧格林沁大沽口大败英法联军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