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皇城
《宋史》卷八十五记载:
宫城周回五里。南三门:中曰干元,东曰左掖,西曰右掖。东西面门曰东华、西华(此处又曰:熙宁十年,又改东华门北曰謻门)。北一门曰拱宸。[1]
《宋会要辑稿·方域》三之三五中也记载了熙宁十年始标额的謻门。《东京梦华录》所记与《宋史》基本一致,但缺謻门。由此可知,东京皇城共有城门7座。但笔者认为,还漏掉了金水河进入皇城的一座水门。
如前所述,北宋末年因修延福宫,东京皇城向北扩至内城北墙,但原皇城北墙并没有拆除而成为延福宫的南墙,北墙上的拱宸门成为延福宫正门,延福宫东墙建晨晖门,西墙建丽泽门。位于拱宸门之西的金水河进城水门,自然同样继续使用。这座水门,自宋初干德三年(965)金水河被引入皇城之后就开始使用了,同样道理,我们把它命名为“皇城北水门”,应是比较准确的。
我们按同样办法历数东京皇城的城门数量。
南墙3门:东为左掖门,中为干元门,西为右掖门。
西墙1门:中为西华门。
北墙2门:西为皇城北水门,中为拱宸门。
东墙2门:北为謻门,中为东华门。
重新考证补充,东京皇城的水陆城门数量不是7座,应是8座。加上延福宫东墙晨晖门和西墙丽泽门,就是10座。
四、结语
笔者认为,汴河穿过东京内城的内城西水门和内城东水门,虽然是两座客观存在的水门,但分别被它们旁边的两座陆行角门子和与之邻近的两座大型陆行门宜秋门及丽景门所掩盖,水门与人流更多的陆行门相比地位相对较低,以至无载无名,为北宋东京城水陆城门的完整和研究工作的方便,给它们命名是必要的。金水河进入内城和皇城的两座水门,因不通航,形制应该不大,但金水河是东京人生活用水的清水河,宋廷对其管理一向重视,如《东京梦华录》所记金水河进入外城后即“夹墙遮拥”了,内城北水门和皇城北水门自然更是难见真容,特别是皇城北水门是必定装有铁栅栏的,应该还有兵巡视或把守。北宋末年内城北水门直通延福宫,自然也会加上铁栅栏。人们似乎没有称唿这两座水门的机会,不但无载无名,千年以来,都没有人提起过这个事情。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廷决引金水河一事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二中有较详细记载:
先是,命供备库使谢德权决金水河为渠,自天波门并皇城至干元门(即《宋史》谢德权传载“导金水河自皇城西”),历天街东转,缭太庙,皆甃以礲甓,树之芳木,车马所度,又累石为梁。间作方井,宫寺民舍,皆得汲用。复东引,由城下水窦入于濠。京师便之。[7]
《宋史》卷九十四中也有相同记载。可知由御街至外城护龙河这一段为暗河,穿过内、外城墙时为“城下水窦”,水窦与“累石为梁”的暗河是一体的,有暗河才会有水窦。金水河进入东京城后是“夹墙遮拥”的地上河,因而内城北水门和皇城北水门是两座地上水门无疑。
不论是陆行门、水门,还是大门、小门,都自有它的作用和价值,这对于任何一座古城都应该是重点考查和研究的对象,对于开封最辉煌时期的北宋东京城来说,尤其应该如此。笔者不揣冒昧,大胆考证北宋东京城的水陆城门数量,并新命名了4座水门的名称,一家之言,望方家指正。现将北宋东京城外城、内城、皇城水陆城门共49座标于一图如下。
(住:为2011年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