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起源

曹素功墨

 

曹素功墨

 

曹素功墨

 

清干隆 朱砂墨

 

清同治 瀛洲图墨

 

曹素功墨

 

清康熙 青麟髓墨

一种固体砚磨颜料。通常为黑色块状。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主要用于书写、绘画、拓碑等。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墨的使用改善了文字的储存条件,推进了文
字的传播和演化速度;墨与其他中国书画材料结合运用,形成了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墨对中国印刷术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之一。

简史

中国约西元前50世纪的彩陶和约西元前14世纪的蔔辞甲骨上,遗留有黑色的纹饰和文字,可视为墨的痕迹。原始墨的黑色颜料直接取之于自然物质,如雷
炙、燃烧后的有机物炭质、烟灰、动植物分泌物(墨鱼汁、氧化的漆树脂),以及色土和有色矿石(煤、石黑)等。1980年陜西临潼姜寨村仰绍文化墓葬出土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中的黑红色矿石,须用岩石压住在砚上脱水研磨后才能当颜料使用,即是墨的一种雏形。
春秋、战国时的文字着述中,出现了墨的内容,如《尚书‧吕刑》中有:「墨罚之属千」的记载;《礼记‧玉藻》中有:「蔔人定龟,史定墨」的记载。出土的同期
实物竹简、木牍、帛书上的文字,经考证有许多是用毛笔蘸墨书写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出土的古墨残块,是由人工将色素原料与连接原料拌和后制成固态墨
的最早实物。早期墨的色素原料为松烟,是松树枝干和根熏炼后得到的黑色烟灰;连接原料为鹿胶、麋胶等动物胶。原料拌和后用手捏制成瓜籽形、螺形或丸形,使用时还需用研石压住在砚上研磨。秦、汉时期(西元前221~西元220)制墨集中在隃麋、延州、扶风(今陜西千阳、延安、凤翔)等地,其中以隃麋产墨最为着名,后世常以隃麋作墨的别称。汉代出现了以制墨传世的人物田真。宫廷中设置了专门掌管纸、墨、笔等物的官员。东汉时墨形逐步发展成用手抟攥坯料做成馒首
形和两头细、中间粗的「握子」,可以直接拿墨在砚上研磨,以后,研石逐渐消失。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释「墨」为「书墨也,从土黑」。三国时魏国
(220~265)书法家韦诞在制墨原料中加入真珠和麝香一类添加材料,使墨的色泽和光泽持久具有「一点如漆」的效果。北魏贾思勰着《齐民要术》中的《合墨法》第一次系统地记载和分析了制墨工艺。
汉末到唐代中期,制墨区域逐渐移向易水、上党、潞州(今河北易县、山西长治等地)一带。唐末,墨工李庭?利用黄山优质松树资源,又改进了捣松(加工松烟)
、和胶(松烟与胶的配比和拌和)工艺,在添加原料中增添了玉屑、龙脑、生漆以及籐黄、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物,从原料拌和到制墨成型要经过反復锤敲达
「十万杵」之多,使烟料和胶原料细腻均匀,工艺十分精湛。李庭?墨色泽光艷,质地细腻。李墨的出现,是中国制墨工艺趋向成熟的标志。至迟在南唐以前,制墨已由徒手成型转变为模具成型,使墨的内在质地更加坚密细腻,墨的形态发生根本变化,墨体厚薄均匀规正,棱线挺直,轮廓形制和表面纹饰
渐渐丰富起来。李庭?墨中有「剑嵴龙纹圆饼」、「双嵴鲤鱼」、「乌玉?」等品种。宋代制墨手工艺进入成熟阶段。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四川等地均有制墨,涌现诸多制墨名家,其中以安徽黄山一带制墨最为兴盛。继李墨工艺之后形成了体系更完整的徽墨工艺。此时,制墨原料方面出现了重大突破,以桐油炼制的油烟取代松烟成为制墨的主要色素原料。桐油烟墨在黑度、光泽、渗透、层次、耐水
性和墨色稳定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松烟墨。1978年安徽祁门北宋墓葬出土「文府(大府)」墨一锭,虽然已在水中浸泡了800多年,质地和外形都没有明显变
化。宋代文人涉足制墨成风,陆续出现了关于墨的专着,如苏易简着《文房四谱‧墨谱》、晃说之着《墨经》、李孝美着《墨谱》、何清着《春渚纪闻‧墨记》。宋
代成熟的制墨工艺和理论一直在制墨手工业中传承。明代出现制墨作坊替代原来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墨进入了商品化阶段。最为着名的制墨名家有程君房和方于鲁。程君房在全面研探各家制墨工艺的基础上有许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所制的墨坚实细腻,黝黑滋润,墨色深沉,光採持久;不仅质地优良,而且款式图案丰富精緻,集中了明代徽墨的精湛工艺。传世的程
君房墨仍完好如新,光泽湛然。程君房编刊的《程氏墨苑》和方于鲁编刊的《方氏墨谱》,完整地保存了两家各自墨品的图录,共近千种,是研究墨锭形制的重要史
料,也是明代徽派版画艺术的优秀作品。
明嘉靖、万历(1522~1620)和清康熙、干隆时期(1662~1795)是制墨的全盛时期。墨在数量、质量、工艺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高度。随着墨的内在质地日臻完善,制墨手工业的探索和竞争内容集中到了墨的装饰形式上。形制款式有长、方、圆、扇、方柱、圆柱、棱柱、杂形、不规则
形等等,刻意变化,题材层出不穷,图样纹饰趋向精美绚丽。休宁派着名墨家汪中山将装饰性名品汇集成成套的「集锦墨」,把墨的艺术欣赏价值推向了新的层次。在墨的造型中,综合了绘画、书法、诗文、雕刻艺术和工艺技巧等,墨由书画工具跨入了工艺美术品的领域。清代徽州制墨业最有声望的有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形成「徽墨四大家」。曹氏徽墨1914年参加东京博览会,获金质奖章。胡开文超顶漆烟徽墨
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清末,谢嵩岱、谢嵩梁借鉴传统制墨的配方和工艺,创制了液体墨汁,在北平开设专营墨汁的作坊「一得阁」。液体墨汁
虽然不能完全取代块墨,但取用方便,是中国传统书画用品的一次革新。1840年后,用工业方法生产的色素炭黑成为新的制墨色素原料。
除中国之外,西元前13世纪埃及已经使用炭质和植物胶制成墨。西元前11世纪这种墨曾传到西亚地区。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用诸如炭化的象牙、骨类、油
类和矿石等制成的固态墨。但是,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墨没有保留下来。

有墨才有书法,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的起源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