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各种字体

颜真卿是书史上唯一能与王羲之相抗衡的书法巨人,这当然与他精湛的书艺分不开,但究其根本原因,我以为应该是他的书法风格填补了王羲之偏于阴柔的书风的另一面—阳刚雄浑。

颜真卿历来被人们称颂的多为其人品﹕正直、忠贞、刚烈,他是封建时代忠臣的代表人物。伟大的人格融入进了他的书法作品;所谓“书为心画”、“作字先作人”在他身上完美体现,他的传世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因此也就不亚于王羲之了。因为王羲之对后世的影响还仅仅限于书法本身。

对于颜真卿书法的看法,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米芾的观点,但还不至于认为他的楷书为丑札之祖。颜楷中除《多宝塔》太稚嫩外,其余均有可观,其中我尤爱《元次山》、《颜勤礼》的淳厚、《李玄靖》的沉雄、《颜家庙》的遒辣以及《大唐中兴颂》的伟岸;而《麻姑仙坛记》我一直看不太懂,可能没看到完整的精良拓本吧,倒是在日本书法前辈伏见沖敬所着的《中国历代书法》一书中所见的《麻姑仙坛记》选字倒有神完气足的感觉。
颜真卿的楷书我个人意见以为最好不要临写,因为他的字形太过方正,容易陷入刻板。钱南园虽说未能出帖,华世奎更没登堂入室,苏东坡聪明在只写了颜楷未成型时期的《东方朔画贊》,而傅青主中年力学颜真卿之后转学王羲之,加上他有深厚的钟繇功底,所以能大开会合,拿得起放得下;另外颜楷的用笔习气很重,学到后一生很难脱去,所以最好多看,涵泳其气为好。
颜真卿行书则另当别论,其上接伯英、大令,下开狂素、山谷,行草篆籀一脉得以延续千古、香火不断,其功大矣。《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振古烁今,当列行草最佳范本之列;《修书帖》、《裴将军》奇气纵横,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力作。倒是《刘中使帖》、《湖州帖》等书迹,个人倒觉得没有多大特色,比不上上述各帖,可能是后人如米芾的临摹之作吧。

在书坛的地位上,颜真卿是仅次于二王,而有着极高声誉的大师级人物,但有一点须值得注意的是历来学书的,大都由颜入手,无论直接或者间接的,他都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后来者,在这方面确实超过了二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书法易学,初学者容易上手)。
颜真卿的字有一种平民化倾向,他不故弄玄虚,每一笔,每一画都很朴实的表现出来,雄浑大气,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他的一些有着奇异味的作品,如”裴将军帖”、”修书帖”、”守政帖”、”广平帖”、”送刘太沖序”等等,写的实在太美了,完全消除了那些表现之类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这才是作者最本真的情感流露,简直太对我的胃口了。
.很明显这些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古拙清朗气息,线条均圆劲直;空间的分割也独具匠心,完全达到了中国书法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

柳公权(西元七七八~八六五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人。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元和初进及第,历任翰林院侍读学上等职。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所书之碑有【玄秘塔】、【金刚经】等。尤其【玄秘塔】,至今犹为学书者的范本。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赞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茍,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鉅金争相请他。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稜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唐朝之晚唐书法期
中唐的颜公子将楷法发展至无体不备之颠峰状态,其后的书家一味仿拟,毫无新意可言,书风而盛极转衰,伏下求变之转机。

元和后,出了个柳公权健身美容班,他力矫当代肥俗之病,復主永瘦劲,将颜筋使转顿挫之法加以夸示,削肉存骨;而稜角尽露,书亦坚劲无比,遂使晚唐书风又变,与鲁公并称,后世有「颜筋柳骨」之誉。但那时已是唐未,国祚已衰,书道亦随之沈滞,后继无人,柳体又成绝响,这个时期就只有柳公权可以做代表了。

书法的各种字体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