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羽墓志:
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最近才刚出土的,热腾腾的哦~元羽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体优美,刻工极精细,如果不是当代大师是做不出来的。其笔划方折峻厉,而亦参用圆笔,直画收笔多做悬针形,苍劲不足张勐龙碑﹝对,就是你所想到的那个﹞而凝链端整足以并驾,浑脱北朝粗犷之风。
摩崖书:
摩崖书就是那类超没公德心的刻在峻岭崖壁,破坏自然生态,造成水土流失的作品﹝请见国中历史课本第一册四十八页,「赤壁」那两个字﹞,以石门铭最早,再下来就分成了二支:一是山东掖县、平度县的寒同山、云峰山……等一大垞;二为山东泰安县北,由泰山至半山之经石峪、南徂徕山,郡县近郊之岗山、尖山...等又一坨,其中以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徂徕山佛号、邹县四山摩崖刻经较为有名,皆是径尺大字──触目惊心,心惊胆颤的那一种。以下介绍石门铭、郑文公碑及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王远书石门铭:
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是当时秦、梁二州刺史羊祉、左校令贾三德再度开通关中至四川的褒斜栈道,为纪念而立的。
共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字,十分壮观的嵌在崖上,文末有「王远书」款署。王远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康有为推之为南北朝碑十大书家,善用圆笔,所书此铭极受书家推祟,有「飞逸浑穆之宗」的称誉。
观其笔划浑圆,结体横扁而斜,横画和长撇皆有远去之态,字虽大、结体不疏,兼具有雄厚和飘逸的美感。但也有人认为这像「童稚信笔」,虽然它是飘逸自然,但也是不至如此吧!
郑道昭书郑文公碑:
这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当时郑道昭是光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煳;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郑道昭是何许人?他字僖伯、开封人,自称中岳先生……呃,就是这样了。也是康有为版的南北朝十大家之一,喜好诗赋,堪称当代最大书家。
郑文公碑的笔划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另外南方瘗鹤铭和此碑的风格相似,而且同是摩崖书,刻于江苏丹徒之焦山上,但可惜后来因为石崩碎裂,已无法再见全貌。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刻于泰山山腰斜坡花冈之溪床,原来有两千多个字,现在只剩下九百字了。后代的人根据北齐王子桩徂徕般若题经记判断为王子桩的作品,但仍无法确认。此刻字大无脑……不,是字大尺许,笔划粗而圆劲,间架宽阔,极为壮观;康有为推为「榜书之宗」,笔意略同于郑文公碑,草情篆韵兼备。
B.唐楷
欧阳询(西元557~641年),潭州人。仕隋为太常博士,入唐历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世称欧阳率更。欧阳询的书法,早年是由王羲之、王献之的书体入手,后来兼学北碑刚劲的风格,尤其是在楷书方面用功最高,欧阳询的楷书大体而言,以刚劲为着称,并且融会了篆、隶,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欧阳询与褚遂良
、虞世南和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在欧阳询所书的众碑之中,主要以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和九成宫醴泉铭的成就最为着称。化度寺的字体看起来,比较含蓄而圆润,可惜后世并没有真本留下,翁方纲称化度寺为唐楷第一,足见其字体之美。九成宫醴泉铭则融合了隶书的感觉,其间字体架构变化之妙,字体以险峻而体态优美着称。
温彦博碑(或称虞恭公碑)与皇甫诞碑,用笔上以险峻而刚劲着称,同是楷书上品之作。房彦谦碑则全用隶书的笔法写来,且具有北碑刚劲、粗旷的风格。
虞世南(西元558~638年),会稽余姚人,唐太宗时官至祕书监,封为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虞世南的书法早期与南北朝的智永禅师学书,智永禅师乃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所以说虞世南可以算是二王的嫡传弟子。他的书法严守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字规矩,其字的特色在于具有温润含蓄、不露锋芒而且外柔内刚的感觉。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和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
褚遂良(西元596~659年),河南阳翟人(另说其为钱搪人),字登善,贞观末年任中书令,高宗时为尚书右僕射,封为河南郡公。后因为谏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死。褚遂良的书法,早年是由虞世南的书体入手,后来改学王羲之的字,其书法主要以研媚着称,具有流畅的韵律感,时人称其书
<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他在用笔上多含有几分隶书的味道,楷书婉约而劲逸。行书则温润秀丽,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和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
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看起来则比较秀丽,尤其是圣教序看来灵妙娟秀,是褚遂良晚年的作品。其它重要作品有:孟法师碑、伊阙佛笼碑、枯树赋、
太宗哀册、倪宽贊
薛稷(西元678~742年),河东汾阴人,他是魏徵的外孙,为诗人薛道衡的曾孙。薛稷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比较少,他的书法比较接近褚遂良的字,并常融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所以薛稷的字可以算是在研美之中带有几分的刚劲之气。薛稷与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并称为唐初
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