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是公元1689年清朝政府与沙皇俄国政府在尼布楚签订的一个划分边界的条约。在历史教科书中,这个条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乌第河地区为待议地区;两国严禁越界入侵和收纳逃人;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通商贸易。
格尔必齐河亦作吉尔巴齐河、郭尔毕擦河。在今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北支流。源出外兴安岭,在尼布楚(俄名涅尔琴斯克)东北卓尔纳河附近,自北南流注入石勒喀河。《中俄尼布楚条约》原文规定“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即以此河及河源以东外兴安岭为两国东段国界,格尔必齐河为中俄两国界河。
中国在格尔必其河口东岸立清、汉、蒙古、俄罗斯及拉丁文五体字分界碑。定期巡查格尔必齐河边界,每年巡逻在“五六月间,派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协领各一员,佐领、骁骑校各两员共兵二百四十名,分三路到格尔必齐、额尔古纳、墨里勒克等河巡视”。三路巡视出发地分别为瑷珲、齐齐哈尔、墨尔根。每三年巡逻则派总管、佐领、骁骑校,于冰解后,由水路至河源兴堪山(即外兴安岭)巡查。
咸丰八年(1858),中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格尔必其河被俄国割占。
《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这同时也意味着,满清政府承认额尔古纳河以西包括尼布楚直至贝加尔湖一带归属俄国,满清政府承认外兴安岭以北勒拿河以东归属俄国。
近年有种言论,认为“康熙帝通过这个条约向俄国割让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国土,认为“康熙帝通过这个条约向俄国割让了勒拿河以东直到楚科奇半岛的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必须承认这种言论是错误的,这些土地与清朝无关与康熙无关!
首先,贝加尔湖一代与满清无关。贝加尔湖周围生活着布里亚特人,布里亚特人是术赤降服的一支林木中百姓部落,名为“不里牙惕”。1207年被术赤降服后布里亚特部遂成其部属,到蒙古帝国时代,被蒙古化,说蒙古语。布里亚特民族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在明末布里亚特人臣服于喀尔喀蒙古。
沙俄在灭亡西伯利亚汗国侵入巴拉宾草原后,在南方遇到额鲁特部与喀尔喀蒙古,各部人口众多,对沙俄种种意图怀有强烈的抵触,喀尔喀蒙古所属的土谢图汗部、车臣汗二部首领,还曾多次派人到莫斯科交涉,沙俄的南下意图受阻,便将目标朝向东面。
崇祯十一年,俄国人建立了雅库茨克督军府,哥萨克征服勒拿河周边大片地区,又在贝加尔湖之西建了伊尔库茨克,在湖的四面强占牧场,建立堡寨,并与驻牧贝加尔湖以东的布利亚特蒙古各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沙俄在1665年修建色楞格斯克,1666年修建乌兰乌德。
从崇祯四年(1631年)沙俄和布里亚特人起打得难分难解,内部纷争不相统属的喀尔喀蒙古无力北顾,约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臣服于俄国,部分布利亚特人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也就是说,1656年,大部分布里亚特人连同贝加尔湖周边土地,已经归入俄罗斯。
再来看布里亚特以东直到额尔古纳河临近今日蒙古国那片区域,17世纪初喀尔喀部和茂明安部在那里游牧,茂明安部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蒙古部落,是蒙古族重要部落之一。该部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嫡系后裔。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茂明安部首领车根偕其叔父固穆巴图鲁、台吉达尔玛贷滚、乌巴什等携千余户属民归附后金,自此,茂明安部告别故土,后被满清封于内蒙古包头一带。所以说,布里亚特和额尔古纳河之间,只有南面剩下一些喀尔喀部落游牧。
喀尔喀蒙古一直抵抗俄罗斯南下,1675年12月,从西藏归来的喀尔喀土谢图汗再次向莫斯科遣使,提出要沙俄归还治下的布里亚特人,沙皇当即拒绝。 随后,土谢图汗宣布与沙俄断交,并威胁要对贝加尔湖区发起攻击。 1681年9月开始,土谢图汗的骑兵开始对贝加尔湖区的俄军据点发动劫掠式攻击,每年抢几次,一直持续到1688年噶尔丹攻击喀尔喀。
说下喀尔喀蒙古和满清的关系,17世纪初,喀尔喀蒙古形成了左翼(东部)土谢图汗部与车臣汗部、右翼(西部)为札萨克汗部的局面。三部均为明朝时期达延汗后裔。虽说这三大部都是达延汗后裔,但各不相属。在察哈尔部被后金灭掉之前,这三部均臣属于察哈尔部林丹汗。
在林丹汗被皇太极干掉后的1635—1640年,喀尔喀诸部与此时仍未统一全国的清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外交关系,连与林丹汗时期那种表面上的臣属关系都不是。
为了增强自己的独立性,面对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和沙俄侵略北方漫长地带的严峻形势,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两大族群在塔尔巴哈台会盟。在这次会盟上制定了《蒙古—卫拉特法典》,主要内容是共同御敌、维护民族共同利益。
后来喀尔喀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的时候,当时的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跟他不和。察珲多尔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主动派使臣去觐见顺治,想背靠清帝国这颗大树乘凉,表示愿意确立双方的朝贡关系,类似于清廷与朝鲜的关系。
综上所述,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前,布里亚特人生活的贝加尔湖区早已归属俄罗斯,外贝加尔(贝加尔湖以东)属于喀尔喀蒙古,都不是满清的土地。归属谁、由谁割让,都与康熙无关。
在尼布楚谈判之前,俄国政府在给俄方首席谈判代表戈洛文的训令中提出了四套方案。第一方案,力争以阿穆尔河(即黑龙江)划界,万一不成,就退而求其次,以布列亚河(即牛满江)或结雅河(即精奇里江)为界。假如这一方案也被中国方面拒绝,那就再退一步,以雅克萨为界,保住俄国在黑龙江北岸的据点。假如这个第三方案也被拒绝,那么俄国方面就只能选择拆除雅克萨城堡,放弃北岸据点,仅要求在黑龙江北岸地区保留可以让俄国人共用的渔猎场。而高傲的满清提出的划界方案则非常明确——必须将整个黑龙江北岸各支流流域的土地全部划入中国版图!
(图中红线为俄方第一划界方案,蓝色为俄方第二划界方案,黑色为俄方第三划界方案,紫色为双方最终划界方案)
尼布楚谈判开始以后,清方代表索额图咄咄逼人,对俄方提出的三套划界方案全部拒绝,甚至连俄方在黑龙江北岸地区保留共用的渔猎场的要求也全部拒绝。俄方代表戈洛文感到清方完全不肯让步,遂打算先休会,但是索额图显然不达目的不会罢休。随后他就调集了大批装备精良的清军,准备围攻尼布楚。在清军强大武力压迫之下,戈洛文被迫签订《尼布楚条约》。俄方事前准备的四套方案被清方全部拒绝,而中方提出的以格尔必齐河与额尔古纳河划界的要求俄方则被迫全部接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历史上从未被中国的王朝管辖过的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入中国版图。所以毫无疑问地说,《尼布楚条约》是清朝以强大武力为后盾取得的一次外交胜利!
至于所谓“割让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说法,其实完全经不起推敲。“以尼布楚为界”的划界方案,并不是康熙帝提出的,而是索额图在出使之前向康熙帝提出来的,理由是“尼布楚本系我茂明安部游牧之所”。而康熙帝则主张“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楚为界,彼使臣若恳求尼布楚,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说明康熙帝在谈判开始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放弃对尼布楚的领土要求的准备。康熙帝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刺激俄方过甚,导致谈判破裂,从而影响对准噶尔的战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清廷主张对尼布楚的领土其实理由非常牵强。虽然尼布楚地区确实曾经是蒙古茂明安部游牧之地,然而茂明安部早在1633年就已经内迁归附了后金汗皇太极,此后就离开了尼布楚地区。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将茂明安部安置在了今天内蒙古包头市境内的埃布盖河畔,距离尼布楚已经是数千里之遥了。
到了1689年,喀尔喀蒙古布里亚特部早已在尼布楚地区放牧了数十年了。而喀尔喀蒙古各部要到1691年的多伦会盟时才归附清朝。换言之,尼布楚根本和清朝毫无关系,提出以尼布楚划界,不过是康熙帝的“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策略而已。既然贝加尔湖以东跟清朝根本毫无关系,又怎么谈得上“割让给俄国”呢?
至于“《尼布楚条约》割让了勒拿河以东的几百万平公里”的说法,那就更加荒诞了。清廷从未打算以勒拿河为界——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应该不知道北方存在这条大河,索额图拿的地图上没有勒拿河。事实的真相是:在俄方接受了中方的划界要求之后,索额图从俄方的地图上看到了东西伯利亚地区,突然狮子大开口,提出了以勒拿河为界,要求勒拿河以东一直到楚科奇半岛的整个东西伯利亚地区都要划入中国版图。这一次,不但俄国人感到荒谬,就连清方使团中担任翻译的葡萄牙翻译徐日升等人也开始劝诫索额图放弃这个完全不切实际的想法。显然索额图提出这样的划界,也只是外交智慧,虚张声势,漫天要价而已。见俄方不可能再有退让的余地,于是索额图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总之,尼布楚条约,清朝未割让一寸自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