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和珲春张鼓峰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是世界范围流传度很广的苏联歌曲,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是俄罗斯很常见的女生名字叶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爱称,这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就是描绘了一位叫喀秋莎的少女对离开家乡去保卫边疆的爱人的思念。这里所说保卫的边疆实际上位于中国珲春张鼓峰!

张鼓峰事件,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 伪满军也卷入了这场冲突。张鼓峰事件后苏军趁机进占全部张鼓峰,将其划为“苏满(中)界山”,并将其在洋馆坪一带的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边,仅给中国居民留出一条通往防川的狭窄“通道”。

《喀秋莎》的歌词是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1938年参加张鼓峰战役时,看到中国东北珲春地区春末夏初的美丽景色而写下的一首抒情诗。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把它谱成了歌曲。《喀秋莎》,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

《喀秋莎》它不仅表达了姑娘与战士之间的爱情,更加包含了一种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因此在二战之后这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也逐步成为了苏联的代名词。

喀秋莎和珲春张鼓峰

《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是一首爱情歌曲。但这首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因而多年来被广泛传唱,深受欢迎。在苏联的苏德战争时期,这首歌对于那场战争,曾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用。

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是两年后发生的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火流传了开来。如此说来,恰恰是战争使《喀秋莎》这首歌曲体现出了它那不同寻常的价值,而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首歌曲更是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这首爱情歌曲在战争中得以流传,还在于,这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对苏联而言)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这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

二战结束后,苏联的许多东西都喜欢叫“喀秋莎”,威力强悍的BM-13型火箭炮(英文:BM-13 Rocket Artillery,绰号:Katyusha,译文:喀秋莎)也被称为喀秋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研制装备的大型轮式车载火箭炮,在二战后期和抗美援朝中令世界震惊。

喀秋莎和珲春张鼓峰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