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正色和施琅

万正色(1637—1691)字惟高,一字中庵,泉州东门外渡头铺浔尾乡(城东镇浔美村)人。
主要成就:招降陈灿、驱逐郑经、从平三藩

01

1637年,福建晋江这个地方,还不是经济重镇。

全县山多地少,地瘠民穷。

男人们讨生计的方式要么下海跑船,要么当兵吃粮。

万正色就选择了后者。

万正色和统一台湾的大将施琅是老乡。

加入了清朝的绿营后,从大头兵干起,一直干到35岁,混到了从三品的游击,仕途不算多顺,但也不算很差。

万正色的人生转折点,从36岁这年拉开了序幕。

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扯旗造反,“三藩之乱”由此爆发。

这场叛乱很快就从云南一隅之地蔓延到了南方八个省。

此时,大清入关近30年,老一代的名将雄兵都死的差不多了,而新一代八旗既无名将又无精兵,只能大力依靠汉人组成的绿营兵来跟叛军交战。

陕西历来出良将强兵,所以陕西绿营成了朝廷依靠的台柱子。

碰巧万正色当时正在陕西绿营军中,于是他出头露脸的机会就来了。

02

1674年,吴三桂的老部下,四川总兵官谭弘响应指示,在川北扯旗造反,整个四川很快落入了叛军之手。

康熙一看这还了得,赶紧派西安将军瓦尔喀率领西北绿营出征进川平叛。

清军出了陕西之后,首先就被谭弘的人马堵在了阳平关。

这时候万正色横空出世,亲率手下猛攻阳平关,把谭弘的人马杀得屁滚尿流,一举打开了进川的通道。

接着清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很快又拿下朝天关、七盘关,歼灭叛军一万多人,一直打到谭弘的老巢保宁府。

打到保宁府的时候,清军遇上了麻烦。

先是几个月久攻不下,接着中了叛军埋伏,被困在蟠龙山三十多天,粮道断绝。

领军的大将瓦尔喀此时也因病去世,军中无帅,又没粮草,眼看要全军扑街。

在这个关键时刻,万正色再次露了一回脸。

他率领自己的人马打前锋,带着全军突围。

万正色身穿盔甲,手持一把大刀,见人杀人,见佛杀佛,一路连砍叛军十几个人,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带着大部队跑出了包围圈,返回了出发地汉中。

万正色的威名传遍陕西绿营。

康熙听说了,马上把万正色从三品游击越级晋升为正二品的总兵官。

万正色升任总兵官之后,从陕西战场被调到了湖南战场。

湖南是清军和吴三桂军队对峙的最前线。

吴军占据着长江南岸的岳州城,又在洞庭湖口钉上了密密麻麻的木桩子,让清军水师进不了洞庭湖。

万正色一个福建人,海边长大的,这打水战的事自然就落到他头上。

1678年春天,万正色带着清军水师,乘着小船,从湖里的芦苇荡里偷偷潜入洞庭湖口,一个晚上把吴军的木桩子全给它拔了。

吴军一看湖里进了人,马上派了两百多条船来反击,结果反而被万正色打得哭爹喊妈,一败涂地跑回去了。

自此清军完全控制了洞庭湖,岳阳战场形势开始逆转。

03

要说万正色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有勇有谋。

武能持大刀砍出一条血路,文又能想出各种妙计。

1678年冬天,吴三桂病死了,吴军开始人心动摇。

万正色抓住这个机会,巧施了一把反间计。

他事先伪造了十四封吴军将领密谋降清的书信,让人潜入吴军营中,然后故意被抓。

吴军主帅吴应麒搜出这些书信,果然中计,把涉及的十四个将领全都砍了。

这下,吴军人心大乱,人人都怕当了冤死鬼,干脆扯旗降清了。

清军趁着这个乱劲儿大举进攻,一举拿下了被吴军占领了五年的岳州城。

这一仗,万正色再次拔得头功,战后论功行赏,又被晋升为从一品的福建水师提督,并调往福建战场。

04

福建战场的对手不是老吴家的兵,而是老郑家的兵。

郑成功死了以后,他的儿子郑经继承延平王的名号,割据台湾和金门、厦门,继续和清朝对峙。

三藩之乱起来以后,郑经趁机派兵攻打福建,占了沿海不少州县。

康熙之前派了不少人马去福建,因为人生地不熟,加上水战打不过郑家,所以一直没能收复福建的失地。

现在把万正色调去,就是看中他是福建人,又是海边长大的,洞庭湖之战也证明了他的水战能力。

万正色一去,果然出手不凡。

他首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政治头脑的意见:

福建沿海连年打仗,赋税重、差役多,老百姓太苦了,很多人活不下去,只好去投奔郑家当炮灰。

现在要瓦解郑家的军队,一定要蠲免赋税和各种差役,让老百姓能过下去,就不会有人去投奔郑家了。

至于已经投奔郑家的人,既往不咎,只要回来都给妥善安置。

这些人毕竟都对家乡有感情,只要家里日子能过下去了,自然就不会再为郑家卖命了。

康熙一看有理,马上批准。

这之后,不断有郑家的兵投诚归来,拿了安家费回家种地去了,郑军力量大为削弱。

政治工作做完了,就该搞军事工作了。

05

1680年初,万正色亲率福建水师进攻郑家据守的海坛城。

海坛城在福建平潭岛上。

万正色根据战场地理特点,把水师分成前锋、后队和左右队。

前锋直接从南面迫近海坛城,左右两队从平潭岛两侧进行迂回包抄,后队居中策应支援。

这个部署的厉害之处,就是把庞大的舰队兵力完全展开,对主要岛屿实行正面压制、两翼包抄,使对手兵力分散,无法集中在一个点。

万正色将平潭岛的郑军军心完全搞乱了。

既要对付正面压过来的清军舰队,又要防备两翼包抄的清军登陆攻城,结果郑军大败。

光是掉下海淹死的就有三千多人,郑军主帅朱天贵撒丫子跑路了。

清军顺利攻克被郑军占据了五年的海坛城。

06

打下了海坛,万正色又趁胜追击,直取平海。

朱天贵刚被万正色打得屁滚尿流,哪敢正面刚,又放弃平海,跑路到了郑家的老巢——厦门。

万正色岂会放过这个战机?

又继续向厦门追击。

朱天贵一看,这万正色太狠了,跑到哪儿追到哪儿,除非跑回台湾,否则会被万正色追到天涯海角。

但是自己输得这么惨,跑回台湾也得被主子郑经干掉,所以干脆直接投降了。

就这样,万正色又一举拿下了厦门。

厦门,是郑成功起兵的地方,是郑家最坚固的根据地。

清朝前后打了三十多年,死伤无数人,沉了无数船,硬是打不下来。

竟就这样被万正色轻松拿下了。

从此,郑家在大陆这边再也没有根据地了。

07

你说万正色这功劳大不大?

当然大!

康熙收到捷报,马上加封万正色太子少保,各种犒赏更不用说。

这些其实都是次要的。

最重要的是,康熙决定再给万正色一个名垂青史的机会——

让他率军跨海东征。

然而,在这个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机会面前,万正色却退缩了!

万正色给康熙的回复说:

臣觉得,这事儿跟在福建沿海打仗不一样。

台湾隔着大海,风大浪急,船队一出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万一遇上风暴那就全得喂鱼。

另外,郑家虽然连打败仗,但水师实力还是挺强的。

咱们去了也没把握一定赢。

再有,福建连年打仗,人力物力财力都到了极限,现在再打台湾,恐怕压力太大。

这些话也算在理。

但,万正色还有一个论调,康熙就接受不能了。

万正色说,台湾孤悬海外,烟瘴之地,即使花了巨大的代价打下来了,想守也不好守,成本太大。

咱们只要把郑家打得服服帖帖,让他们俯首称臣,不再捣乱就行了。

一句话,臣认为台湾很难打,而且也根本没必要去打。

08

康熙在台湾这个问题上,早就明确表示过,这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

你万正色作为朕钦定的统一台湾的统帅,居然说出这种话来,实在让朕失望之极。

也罢,既然给了你机会你不中用,那就换人吧!

1681年六月,康熙一道圣旨,把万正色调去当了福建陆路提督,然后又一道圣旨,把在家闲晃了好些年的施琅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

又过了两年,施琅准备妥当,率领福建水师大举进攻澎湖。

施琅把万正色当年打海坛的那套战术又拿了出来,在澎湖之战中大败了郑家水师。

把郑军统帅刘国轩打得跳上一条小船跑回了台湾。

郑家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投降。

施琅也因此名垂史册。

施琅一举名垂史册了,万正色却从此走了背字儿。

09

调任福建陆路提督后过了几年,万正色又被调到了云南当提督。

在云南提督任上,万正色被人举报贪污受贿。

举报信一直被递到康熙书桌上。

康熙派人下来一调查,举报属实,刑部核定,给万正色定了个绞刑。

眼看万正色的人生就要以腐败分子的身份在刑场上终结,最后时刻,康熙发了话:

万正色前些年为大清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姑且饶了他一条命吧。

于是万正色侥幸,回家养老去了。

万正色和施琅

万正色故居破败不堪

也许是这大起大落实在过于刺激了,没过几年,万正色就默默无闻地去世了。

本该成为史册中耀眼的明星,最后却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而这一切,都因为万正色错过了最重要的那个机会,收复台湾归功施琅。

万正色和施琅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