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非要征服西域?中国自汉武帝北击匈奴始,就对西域这块宝地充满了渴望,以至于之后的中原王朝只要国力强盛那么必定会派兵驻守西域,除了以扬国威外还有的就是保护商队的安全。
从地图上看,西域是中原王朝中伸出的一只小手,其中有着比较狭长的走廊,就是这比较狭长的一块,往西走就是丝绸之路,这条路承载在中国对外交流、贸易的重要使命。
然而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对外交流、贸易是对国家发展非常重要的可是这些古人并不这么认为。有些反而认为正是这些文化的融合让中华文明”不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国人满足现状
中国古代的经济体系是农耕经济,这个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产自销,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生产的东西就能满足自己的生存,并不需要和其他国家交换。这也是”天朝地大物博,是万国上邦”这句话的来历。
在中国的小农经济体系中,农民每当丰收之后都会把自己的粮食储存起来,因为当时的生产水平低下,可能今年是个一个丰年,明年就发生大饥荒。所以每当粮食有结余时,农民们都会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是国之根本政策,除了宋朝之外,各朝各代对商人都是持着打压的态度,认为他们低买高卖,哄抬物价,动摇国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每个人都去当商人去了,那么地谁来种?没人种就意味着没饭吃,没饭吃就意味着必定有人要造反。
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人征服西域不是为了经济交流。
古代中国文化圈包容性强,但交流的意愿不大
自从汉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后,儒家学派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体思想,儒家思想的特点就是,所有人的言论都需要在儒家经典中找到依据,这样才是有说服力的话。既然对待本国思想都是如此限制,更不用提外来文化了。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代中国还有一种文化优越感,就是中原文化才是最先进的文化,四方蛮夷都应该来学习我们,而不是我们去学习他们,我是文化的输出者,所以中原国家对周边国家都只是进行文化输出,如郑和下西洋,就不是为了去掠夺经济,地盘,而是向那些绰尔小国展现大国形象。
那么既不是为了经济地盘,也不是为了文化交流那会是什么?
国家战略安全
首先,不得不说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西域位于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北接匈奴,东连中原,西通西亚欧洲,处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西域向北可以出击匈奴,东出可以袭扰中原,同时处于丝绸之路的咽喉位置,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外,西域还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缓冲,可以维护中原王朝的侧翼安全。
所谓守江必守淮,而中原王朝对西域的需求就是为了保证其政权的稳定性,例如中原王朝总是会面临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每当中原王朝强盛时,他们可以俯首称臣,可一旦衰弱,他们必定群起而攻之,五胡乱华就是这样一个惨痛的例子。
所以为了对北方的邻居有足够的威慑力,避免他们打不过就向西逃窜,因此在西域驻军,时刻威胁着北方邻居的后方,只要他们向南侵扰中原王朝,那么驻扎在西域的士兵便可以捅他们屁股。
历史上,中原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一直包括陕西,而西域距陕西较近。从陕西往西出了嘉峪关就进入了古人所称的西域地区。自此向西可直达西部边疆。虽然中途要穿越沙漠,但毕竟一路平川,与东、南、北三个战略方向相比,从陕西向西进军,易于携带补给,而且西域异族人口较少。所以中原王朝军事力量可以顺利抵达西域、控制西域。
丝绸之路
西域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处,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原的丝绸等产品销往西域,同时,也将西方的特有资源带入中原,如:葡萄、黄瓜、核桃、大蒜、石榴、苜蓿、棉花等。
此外,西域三十六国(后分裂为五十多个)之间也存在不和,一旦有野心之辈趁机作乱,或者多国征伐,对丝绸之路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所以,必须将西域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上,让西域只有一个声音:中原王朝的声音。
对西域战马的需求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一直是战争的主角,而对骑兵最重要的是战马。而西域战马又以其质量高而著名,在古代往往骑兵的质量易决定一场战争胜败,如宋朝就是因为没有养马的地所以战马稀少,根本不敢于北敌在野外作战,只能龟缩城内防御。在汉朝时就有着武帝为了几匹汗血宝马而发大军去征伐,所以说马匹是中原王朝对西域向往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域经过安史之乱后,过了一千年左右才被清朝人收回,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版图。对于古代中国来讲哪个王朝能够实际控制河西走廊,打通丝绸之路并加以利用哪个王朝就有很大可能够成为历史上强大的王朝,这也是为何北宋皇帝没灭掉西夏时当着朝中大臣的面痛哭流涕,南宋诗人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的原因。如果没有了为国戍轮台的机会就表明了中原王朝在一定层面上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无异于一个人的一只胳膊被折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