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影响对中国影响很大!在1840年之前,西方各国一向视中国为亚洲盟主,因为中国拥有广大的领土、众多的人口、源远流长的文化,以及是东亚地区的宗主国。可是,自从18世纪末以后,统治中国的清朝政府日渐腐败,以致军备落后,国防积弱。及后,中国在鸦片战中,被英国一战而败,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述的军事弱点全然暴露于各国眼前,故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急剧下降,更引起了列强的侵略野心。自此之后,列强每当与中国发生争执时,便会诉诸武力解决,完全不把中国放在眼内。

 在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条不平等条约,此例一开后,列强纷纷仿傚英国,利用国际间的有利形势和炮舰政策,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例如在1844年,中国又分别与美国和法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使西方各国在中国取得大量特权,中国遂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场和原料供应地,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关税主权方面,对外来的进口货品徵收关税,是一个主权国应该有的基本权利,其他国家无权干涉。可是,《南京条约》却规定,中国进出口关税须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定。其后的《五口通商章程》,更规定税率为「值百抽五」。关税主权的丧失,妨碍了清朝政府在日后施行关税保护政策。此后,外国货品在低税率的情况下,得以在中国大量倾销,不但使本土的手工业因无法与外货竞争而濒临破产边缘,中国更因而丧失主权国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本土关税亦必须与列强共同协定,在大开通商门户和低税率的情况下,使外国货品得以大量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物品自然无法与价廉物美、以机器量产的外国货品竞争,导致中国的茶叶、丝绸、土棉等本土手工业大受打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遂逐步破坏。同时,清朝政府在战败后对英国的二千一百万两银赔款,更使国家财政入不敷支,对全国经济均构成沉重负担。中国于英法联军之役中再次败给西方列强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认为中国是败于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于是纷纷倡导西学,促使自强运动在1861年正式展开。例如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着《校卢抗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了日后自强运动的基本精神。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等思想开明的官员也在战争中见识到西方武备的精良,于是积极筹办自强运动,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

 此外,《天津条约》更订明中国须聘请外国人帮办关税事务,使本土的关税税率由中国与列强共同协定,演变为列强单方面控制。这样,清朝政府完全无法实行高税率政策,使外国货品得以在中国廉价倾销。此后,英国人赫德长期担任中国的海关总税务司,中国的关税主权遂完全丧失。

 《北京条约》规定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范围不只限于开放的通商口岸,而且准许他们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居住。然而,部分教士恃着列强的「炮舰」和「条约」的保护下,经常仗势凌人,更包庇教民到处作恶,俨然成为特权阶级。加上中西社会风俗不同,人民与教士多产生误会,例如教会设立育婴院,人民却以为他们挖眼取心,用来配制药物。人民与教士因而发生了不少冲突,以至各地教案频生,列强又顺势借题发挥,向中国苛索赔偿。

总括而言,英法联军之役对中国的冲击,比鸦片战争更大。中国在鸦片战争的失败,一般人都认为这只是件偶然的事,到英法联军之役后,中国人才知道中国只是世界上众多国家之一,并非「天朝上国」。此外,在战争后,列强因为在条约中得到不少利益,故此在1860年以后的十余年间,中外争执暂时缓和,中国对外遂出现了一段比较和平与安宁的时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虽然在对外战争中屡遭挫败,但仍被西方列强视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此外,西方列强认为中国经过自强运动后,国力已大增。可是在甲午战争后,中国以堂堂大国的身份败给一个蕞尔小国日本,不但使自强运动的弱点完全暴露,而且亚洲盟主的地位亦被新兴的日本所取代。此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已急降至谷底,继续成为帝国主义入侵的目标;相反日本的国际地位却不断提升,及后更打败俄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
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和有限度的军事改革,是无法挽救日益衰落的中国和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一些知识份子认为必须效法日本的明治维新,推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改革,彻底西化,中国才可以富强起来,于是在战后,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份子领导的百日维新遂逐渐酝酿而成。

 甲午战争的战败,中国失去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又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既使领土丧失,朝鲜也因而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踏脚石。而且,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击败中国,且在中国获得了大量利益,使日本政府认为只有透过侵略别国,才可以为国家争取光荣。踏入20世纪,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遂不断膨胀,侵略野心亦因而扩大,埋下了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略中国的伏线。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影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