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燕国燕昭王姬职置郡,郡治襄平就是今日辽宁省辽阳市,辖大凌河以东,辽水以东,朝鲜清川江下游附近地区。
东北辽阳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又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因此既有很古老的地名,又有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地名,现在简单考证下辽阳一些老地名的来历,供大家参考。
有些地名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为了让大家知道,辽阳曾经有过这些地名,所以也给录入了。
(一)白塔区
襄平,这个应该是辽阳最古老的的地名了。《史记·匈奴列传》:“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这个襄平就是指现在的辽阳老城区。辽阳名字的前身。襄平街道办事处,襄平贸易城等带襄平的名字皆来源于此。
文圣,据《辽阳县志》记载,在明代洪武年间,域内曾有一座文庙,其规模宏大,气象森严,是当时儒家文化传载的圣地,文圣的名字就由此得来。文圣区,文圣街道办事处,文圣路等地名路名也来源于此。
武圣,在辽阳老城西门外,也就是现在的西关,有座关帝庙,里面供奉着关羽。由于清代奉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所以关帝庙附近地区也叫武圣。解放前小日本于1937年12月在辽阳老城西部曾设武圣区。解放后政府在老城西部设立武圣街道办事处,武圣公安派出所等单位。
旗仓,顾名思义,就是旗人的粮仓。清盛京户部在辽阳设立的粮仓,用于对辽阳八旗兵丁的平粜和借放。民国二年废除.传说驾鹤升天的丁令威曾在此居住过。今在东二道街有旗仓小区。
税课司胡同,现已成为中心路的一段。南至新运大街,北至东大街。明代此地设税课司(官署名,掌征收商贾、侩屠、杂市捐税及买卖田宅税契).清沿此设置。清光绪20年(1894年),税捐局成立,遂取消税课司。1906年在此地设启化学堂,后在原此设税课司小学,1994年改为逸夫小学。
怀王,在大什街东,清初为怀顺王耿仲明的府第,建有家庙,后来耿仲明的孙子耿精忠造反被杀,府第被官府没收,家庙改为寺院,叫怀王寺,简称怀王,因此寺院周围地区百姓称作怀王,现设有怀王社区。
金银库,在中华大街东段,老辽阳的“三山不显”之一。辽代为东丹王宫,明代为御库,老百姓俗称金银库。康熙33年建观音寺。至今香火旺盛。但百姓一直称呼此地为金银库。
高丽门,清乾隆42年(1777年)重修辽阳城。并改东二门为绥远,普安。普安就是小东门,昔时朝鲜人入贡皆由此进入,故称高丽门。今泛指太子河早市那一带。
南、北铁门, 日俄战争以后,辽阳老城西侧原沙俄铁路附属地被日军占领,成为“满铁”附属地,为了方便老城和附属地更好的衔接起来,1910年清政府辽阳州衙门在大西门以北的城墙上打开两个缺口,安上铁门(铁门在沈阳万顺铁厂订制),称为南、北铁门,并在护城河上架起桥梁,与附属地相连。南铁门在义学街西口,北铁门在陈家胡同,既北铁门派出所西边。北铁门桥维修城河时被拆。
丰乐,辽阳城清代重修时,将四面城门的名称重新命名,将南门命名为“丰乐”,也就是大南门,1728年,辽阳州民治实行社甲制。划分27社,辽阳城南门外附近、划为丰乐社。解放后沿用此名。现老干局后边有丰乐小区,丰乐社区。
泰和,明洪武五年(1372年),都指挥马云,叶旺在元原址重修辽阳城,城设六门,南设两门,左安定,右泰和。泰和门百姓俗称小南门,后在此建立小区,命名为泰和园。
望京花园,三里庄新建小区,明洪武五年(1372年),都指挥马云,叶旺在元原址重修辽阳城,另置角楼四。西南角楼名为望京。小区以此命名。
四大庙,始建于明,包括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城隍庙四座庙。后三个庙于1900年被沙俄毁坏,祖师庙于1966年被毁。但附近地区仍称四大庙,以前有四大庙广场(现为科普公园),四大庙小学等。现设有四大庙社区。
翰林府,是辽阳才子王二烈的故居。清朝中叶就有翰林府前后两条街,称为前翰林,后翰林,今沿用此名,现有翰林府大市场,翰林社区,
清真寺,建于1616年,(万历44年),重建于1907年,因周围为回民居住区,又称回回营。现有清真小区,清真社区。
永寿胡同,清朝此地有永寿寺得名。以前有永寿小学。
义学街,1723年(清雍正元年),知州王瀚在此处建立义学五间,由此得名义学。现为烟酒饮料批发市场。
水塔,民国时期位于辽阳老城西北角,为西北市场。1912年,日本人在此处建水塔,故周围以水塔得名。现有水塔小区。
西关,是指老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1416年(永乐四年),改筑北城,附城西门外,既有西关之称.1922年,(民国11年),辽阳县实行区村制,谓西关村。建国后一直沿用西关此名。
新建,建国前为大肚子胡同,建国后因新建房屋较多而得名。曾设新建居委会,附近有新建小学,现改为实验小学。
南庄,1728年(雍正6年),这里就设为南庄社,相传北园很早以前称为地庄子,亦称高丽碑小庄,相对南方村庄,这里故称南庄。1905年后为满铁附属地,解放后沿用此名。
南林子,1954年前,武胜路西,振兴街以南到三里庄那一片地区统称南林子。白塔区志介绍说,此地很早以前荒无人烟,1653年(顺治10年),开始广招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百姓来此垦荒耕耘,满族姓陈定居于此。因地荒野,林木丛生,故得名陈家林子。其后杂姓迁入,故以古城西南改称南林子。建国后沿用。
满族辞典介绍,南林子,地名。今属辽宁省辽阳市。位于方家屯附近,系清代辽阳城守尉旗界辖境。盛京内务府分设御果园于此。由掌仪司所属正黄旗园头陈姓承领庄地,驱使旗丁承种纳差。缴纳榛子、山楂、花红、梨、雉等物。额定园头年征榛子2.652石,山楂3.23石,雉85只等。另附加征担驮银、车脚抬夫银。也就是说南林子以前是皇家果园。建国后沿用此名。
1954年5月,辽阳市政府确定建设用地划分,将南林子划为文化区,因此将南林子分为南林子,东文化,西文化,南文化四个部分。
新划分的南林子就是现在的青年大街至南郊街,民主路以西这一片。
东文化,就是民主路以东,青年大街以北至新兴街。
西文化,就是民主路以西,青年大街以北至新兴街。
南文化,就是邮电新村西边至卫国路,青年大街以北到新兴街那一片。
白趟房,1905年,日俄战后为满铁附属地。1923年,日本建纺织株式会社(辽纺的前身)。在厂附近建白砖趟房作为工人住宅,俗称白趟房,建国后沿用此名,现有白趟房街道办事处,白趟房公安派出所等。
地号,1905年(光绪31年),日俄战后成为满铁附属地,建国后此地无住房,但已发放允许建房的号,所以叫地号。以暗渠街为界,分为南北地号。曾设地号居委会。
北哨,(1)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都指挥使潘敬为安置降民,特在砖城之北附筑土城,也叫北城,设三门,北曰无敌,并在北城北门外设立哨所,因此人们就把当时的北城北门外一带统称北哨,后北城荒废,但北哨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2)白塔区志记载,因此地处古城西北,内有部队营房哨所,故称北哨。
北大营,1902年,俄国将西关以西,徐往子以东,北园以南辟为铁路用地,并在北园东设立兵营,俗称北大营,日俄战争后,日本在此驻军。解放后为我空军某部驻地。
西大营,1902年,俄军在铁路西,徐往子东设立兵营,俗称西大营,日俄战争后,日本在此驻军。现在为十九局五处所在。
南大营,1932年,日本在西八里庄附近建兵营,因在辽阳南,相对北大营,俗称南大营。解放后仍是解放军及军人家属驻地。
南家族,辽阳纺织厂职工住宅区,位于辽纺厂南侧,故名南家族。
老家族,解放前日本人建的辽纺职工家属住宅区,位于辽纺北门,相对解放后建的辽纺职工家属住宅区,被称为老家族。现为中泽城的一部分。
新家族,解放后建的辽纺职工家属住宅区,位于辽纺西边,相对于老家族而言,被称作新家族。
熊家街,解放前此地因熊姓较多而得名。
明道街,农行、辽阳宾馆前面的那条路,1920年修建,解放前就叫明道街,解放后沿用,上世纪90年代和中华大街合二为一,统称为中华大街,曾设明道居委会。
劳动街,1920年日本在此修路,解放前因此地多为搬运工人等劳动人民居住,解放后故名劳动街,曾设劳动街居委会。
卫国路,1905年日俄战后为满铁附属地,道路建于1920年。建国后因路南驻有保卫祖国的部队而得名卫国。沿路有卫国街道办事处,卫国派出所,卫国小学等。
硝堡街,解放前街南部火药厂,部分居民扫土熬硝而得名。
东园,相传在明末李总兵(李成梁)的花园以东而得名。(李总兵花园现在万隆大市场南约500米)。解放前有东园村,解放后有东园居委会,现有东园路。
西园,在李总兵花园以西而得名。解放前是西园村,解放后不存在。
鹅房,在辽阳东门外.当年太子河岸边,是一片水湿地,那里栖息着白鹤和天鹅,人们总称为鹅,后来有了住户,称为鹅房。清朝中叶以后,曾是太子河上的重要码头,是本溪桓仁木材煤炭的集散地。随着长大、安奉、辽溪铁路的陆续建成通车,太子河水运量骤减,鹅房水运码头遂废。现已经成为市区一部分。1975年在此发现壁画汉墓,已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