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就是那个土木堡之变被蒙古人掳走的那个皇帝明英宗

"皇者,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有生育之功谓之帝。"
象征着权利与财富顶峰的皇位,曾是多少人趋之若鹜的宝座,三国鼎立也好,九子夺嫡也罢,在皇权的道路上,总是暗潮汹涌,步步惊心。
然而明代却曾有一个皇帝,他两度伫立在王朝的顶峰,高处不胜寒,他背后的故事更充满传奇色彩。

明宣宗
土木之变
宣德十年,36岁,在位十年的明宣宗猝然驾崩,1435年,年仅9岁的朱祁镇,接过天子的大旗,继承了皇位,年号改为正统。年仅9岁的孩子才通鸿蒙,正是贪玩的年纪,哪里懂得治国安邦的良策及上位者的铁血手腕。
主少国疑,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一手操持了国家的大小事务,颇具智慧与远见的张氏为这位明代的第一位幼主扫平了障碍,打好了今后朱祁镇大展雄图霸业的坚实基础。
张氏识人善用,辅政官员"三杨"皆是肱股之臣,在他们的努力下,大明王朝不仅没有因为幼主继位而出现倾颓之势,反而维持了仁义之治的兴盛,国家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不过,这种大好的形势随着正统七年张太后的离世后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正统八年,张太后离世后,17岁的朱祁镇在得到了权力的同时,也收获了作为帝王的烦恼与苦闷,此时外戚专权,边界战事不断,可谓内忧外患。
被祖母管制多年的朱祁镇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力,他提拔了张氏打压的宦官王振,剥除了"三杨"的掌权地位。年轻的朱祁镇到底不比老谋深算的张氏,在他的治理下明王朝不仅没有焕然一新,反而导致宦官专权,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民众也叫苦不迭。
为了稳固自己的帝位,朱祁镇必须证明自己的能力,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暴乱,蒙古大军来势汹汹,举国上下人心惶惶,朝中将才不多,在此紧要关头,朱祁镇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御驾亲征。但年轻气盛的朱祁镇没有想到,在这个草率的决定背后,他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朱祁镇留下自己弟弟朱祁钰监国,自己带着宠信的宦官王振一同出征,但王振素来只会油嘴滑舌,讨帝王欢心,哪里懂得带兵打仗的道理,只得胡嘴乱说用兵之道,这样的一场战争,注定会失败。
土木堡一役后,明军惨败,年仅23岁的皇帝朱祁镇被扣押当作俘虏,成为了明朝唯一被俘的皇帝,史称土木之变。

夺门之变
朱祁镇被俘虏后,朝廷上下以于谦为首的官员们,断然拒绝了瓦剌向明朝索要好处的要挟,并且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作为皇帝,年号景泰。
为了表示绝不向蒙古屈服的决心,于谦和孙太后甚至下令不允许边境官兵与瓦剌等蒙古人进行人质的商谈,被俘的朱祁镇人虽然活着,却与死了无异,朝廷追封他为太上皇,再也不提将人质换回一事。
在新皇的率领下,明军大败蒙古军,成功地保卫了京师,摇摇欲坠的明王朝也在朱祁钰的治理下转危为安。

被关押在漠北、被所有人遗忘的朱祁镇默默忍受着这一切,面对敌寇的羞辱、祖国的抛弃,朱祁镇却始终牢记着自己的身份——大明王朝的皇帝,他如勾践一般卧薪尝胆,忍耐着一切。
羞辱与折磨,使朱祁镇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变成了蓄势待发的雄狮,他等着东山再起的机会,去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地位。
瓦剌在被明军一次又一次击退后,心知捞不着半点好处了,索性将朱祁镇放回京都,以免触及明朝的怒火,又可借机扰乱朝廷上下,为瓦剌赢得可乘之机,可谓一举两得。

但朱祁钰早已获得朝野上下的一片拥戴,相比起宠信宦官,不用贤臣的朱祁镇,朱祁钰显然更得民心,于是隐忍多年终于回宫的朱祁镇,被朱祁钰奉为太上皇,安置在偏僻的南宫,说到底不过是换了一处囚禁的地方,从漠北到深宫,变的是场所,不变的是无人问津的苦闷与隐忍。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八年,直到朱祁钰患了重病,膝下后继无人,朱祁镇终于等到了绝地反击的机会。
太监曹吉祥等人密谋拥立朱祁镇,将囚禁于南宫之中的朱祁镇接出,一举控制各宫宫门,不给朱祁钰反应的机会,这些年间暗中游说的大臣们跪倒在朱祁镇面前,拥立其登位,改元天顺,31岁的朱祁镇再次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史称夺门之变。

曹石之变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二次登帝后的朱祁镇一改从前的犹豫,变得狠辣果决,他雷厉风行地斩首了于谦等一帮朱祁钰的心腹,并火速将朱祁钰监禁起来。
但还没来得及庆祝成功复位,当初拥立朱祁镇的功臣就以石亨、曹吉祥二人划分集体,争宠夺权,引得官员相互攀附,而太监曹吉祥更是获得监军的职位,开创了明朝第一个以宦官的身份担任监军的先河,朝内上下逐渐形成宦官专权现象,似乎历史又在重演。
但此时的朱祁镇早已今非昔比,他不再是曾经那个只宠宦官,不听他人言的小皇帝了。由于曹、石二人的实在过分猖狂,朝廷忠臣义士们联合上奏弹劾曹、石二人,朱祁镇不再顾念情分,决定开始清算二人。

曹、石二人见皇帝疑心自己,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他们发起政变,拼死一搏。然而他们谋反的消息早被朱祁镇的眼线知晓,他们如同跳梁小丑的篡位计划还没行动就宣告失败。
最终,石亨被下狱,病死于狱中;曹吉祥被凌迟处死,亲族大都被杀,其余流放岭南。这件事因这二人而起,故史称曹石之变,这也是明英宗人生中经历的第三次惊变。
在平定了曹石之变后,一生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的明英宗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纵观朱祁镇的一生,曾任用宦官,使得朝政动荡,无数忠臣惨死;也曾受俘下狱,遭尽冷眼,忍辱偷生多年。
三次惊变之后的大明朝国力受创严重,逐渐走向了衰败,纵使朱祁镇开始重用贤才,勤恳治理朝政也无济于事,这位两度称帝的君王未能安享晚年,在天顺八年,因病逝世,结束了他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