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古代就不注重养老,汉朝养老很积极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其繁荣昌盛程度令人惊叹,就是在这样一个强盛的王朝中,他们将很多前朝治国的方针都进行规范,比如处理养老问题的制度方针,也就是在汉朝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并且逐渐规范的。
至于汉朝为什么要重视养老?他们又是如何处理养老问题呢?汉朝养老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今天打算深入分析一下,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养老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汉朝为何要注重养老
汉朝是在秦朝废墟中建立起来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王朝,对前朝灭亡的原因,汉朝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得到很多启示,其中包括秦朝时期采取的法家思想治国,汉朝也进行过一定反思,觉得秦朝灭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执政者过于残暴严厉,导致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才最终揭竿而起进行反抗。
在经过这些总结后,汉朝结合前朝的一些情况,先是对执政思想进行改革,接受了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基本思想,更加注重儒学中的仁政。其次汉朝对民间也进行改革,尤其是对民间经济模式进行了一定改良,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
小农经济就是结合当时汉朝以父权为主的血缘宗族关系,以家为单位进行耕作,这种模式更加有利于促进家与家之间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但是小农经济模式也让父权与家中老人的重要性更加充分体现,比如在平时耕作的经验方面,就需要借助家中老人积累的丰富经验,才能更好发展。
正是因为这样的现实情况,老人在家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出来,尊重老人与对老人进行养老是一个十分迫切且重要的任务,只有将老人照顾好,才更有利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汉朝经济发展。
不过仅仅这一个原因,还不足以让汉朝对养老如此重视,关键原因还在于小农经济是有缺点的,受天灾人祸的影响颇大,当时刚好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较多,加上国家刚建立,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每个家庭中的成年男士很多都要强制去服兵役进行作战,将家中的劳动交给妻子或者老人,导致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威胁。
有些家中因为缺钱就向富裕一点的家庭以抵押土地的方式借钱,最后一旦还不上就得把土地给那些富裕家庭,导致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情况更加严重,富裕的家庭却越来越富,贫富差距悬殊过大,对社会稳定影响十分严重,很多人因为吃不上饭开始对国家虎视眈眈,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
正是基于以上基础,汉朝统治者觉得必须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首先就对那些豪强进行压制,规定他们不允许再对贫困家庭土地进行合并,如果发现必须严厉制裁。可是仅仅这样似乎还不足以对那些普通百姓形成保护,更不利于对国家的稳定统一进行管理,那怎么办呢?
经过深入分析思考,汉朝统治者结合当时国家的基本情况,确定了一种以孝治国的基本方针,这个方法对原本的小农经济有很大促进作用,对国家稳定也起到不错作用,维护统治者地位方面更是效果显著。
为何这个办法就能这么神奇呢?主要精髓就在于以父权为主的社会与家庭,提出孝的思想,不仅是对家庭的维护,让家庭内部和谐稳定,而且小家组成大国,家家稳定,则国亦稳定。小家孝顺是孝顺父母,父亲乃一家之主,君主乃一国之主,有了对小家的孝思维,再发展到对国家的忠思想,一切就顺理成章。
这就是汉朝最开始推行孝道与养老的目的,依靠养老来保证老人提供丰富生产经验促进经济发展,再用孝思想通过最简单的家庭孝顺发展到高级的国家忠诚,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发展起来也十分切合实际,宣传难度还不大。不得不说这个初衷十分有意思,为后来汉朝的统一稳定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汉朝如何养老
既然确定了养老思想,进行贯彻落实就是必然的,汉朝主要将养老分为三个层面,一方面是通过国家层面进行的规范管理,一方面是通过社会渠道的宣传教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家庭养老,通过家庭养老,不仅可以促使内部和谐稳定,还有利于对国家长治久安起到促进作用,汉朝政府对此乐此不疲。
1、国家规范管理
国家层面的养老,主要就是一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树立榜样的作用,当时汉朝统治者严格以身作则,皇室成员都奉行孝道,对家中父母十分孝顺,目的就是做好榜样让天下百姓学习。可是仅仅是学习还远远不够,对于汉朝如此多的人民,还需要一些强制性的手段和更加规范的管理措施方可,所以汉朝政府针对养老制定了以下措施:
三老五更制与乡饮酒礼
汉朝为了更好的对人们孝顺老人起到示范作用,在民间选取当地威望较高又有德的老人成为“三老”,略差一点的成为“五更”,三老五更类似于一个职位,主要责任就是掌管当地教化,负责宣传孝道。
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后汉书》
选择好三老与五更后,为了更加规范管理,汉朝通常还会从官员中专门选出一个“孝悌”,作为掌握汉代普通劳动者伦理道德行为和社会风尚的乡官,他们本质上的责任与作用和三老五更类似,就是为了宣传孝道思想,起到一定示范带头作用。
除了这些掌管教化的人在民间做示范之外,统治者还会在每年腊月举行乡饮酒礼,这个礼仪制度由来已久,从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汉朝只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每次举办乡饮酒礼,人们都会按照顺序安排老人入座,其中“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 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
按照规定入座之后,还需要继续按照规定的礼仪对老人进行敬酒仪式,给老人发放对应的物资,一切都是有相关规定的: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礼记.乡饮酒义》
举办这样的仪式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引起人们重视,对孝敬老人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更加有利于汉朝统治者的集权。
王杖制度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舖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后汉书•礼仪中》
汉朝初期,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授予王杖,到了汉成帝时期年龄改为70岁以上,拥有王杖就是拥有特权。国家会叫地方官在每年秋季进行人口普查,确定出来每个地方符合年龄标准的老人,再统一进行王杖授予仪式,就类似于今天的老年证。
拥有王杖的人享有一些特权,比如犯罪可以减轻或者免于处罚,还有每年有相应的物资补助,拥有王杖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尊敬与保护,谁要是对王杖持有者不尊敬,可能直接面临杀头风险。
举孝廉制度
举孝廉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并且成为入仕必考科目之一,必须符合举孝廉标准,方能入仕当官,否则不予考虑。即使已经入仕,也要随时进行考核,一旦发现有不达标者,则可能面临被处罚撤职的风险。
比如汉成帝时期的丞相薛宣,就因为“出入六年,忠孝之行,率先百僚,朕无闻焉”而遭到撤职,后来想要再重新回到仕途,已经不可能,人们都记住他的劣迹斑斑,完全对这个人进行否定,在官场再也无法混下去。
除了对官员孝行考核外,对举孝廉也是要进行考核的,汉朝时期有“不举孝廉罪”,针对每个地方的官员,必须按照标准进行举孝廉,都有相关名额,不达标要被处罚。比如“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就是最开始对官员举孝廉的要求,后来又对这些规范整改,更加符合现实情况。
法律强制手段
当对一切进行初步规范之后,正常的人已经能够根据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少部分人依旧不能按照要求养老,这时国家就需要进行一些奖惩措施,汉朝的奖惩措施也是十分明显的,对孝敬老人的“孝悌”者进行大肆奖励,比如“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就是对孝子的最大奖励。
当然,要是不按要求养老,惩罚制度也很严格,比如“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这就是对不孝之子的惩罚制度,要将其在闹市处决,以儆效尤。
当然,法律不可能仅仅对不孝行为进行整治就可以,还需要对老人进行保护方可,汉朝的法律规定,老人享有一定特权,在犯罪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减免,不需要像年轻人那样严格。
朕惟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 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汉书》
除了可以减免罪行,甚至还可以由子孙代替父母接受法律制裁,可是一旦有子孙出来接受制裁,统治者又会大肆表扬子孙孝顺的举动,从而减轻处罚,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2、社会宣传教育
国家将制度与规范制定出来后,下一步就是社会与个人进行实施,社会的主要责任就是进行宣传教育,汉朝时期主要就是通过官学和私学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接受并且发扬孝道思想。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以仁礼教化于民,则教化行而习俗美。—《汉书.董仲舒传》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下令在在京都长安建立太学。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由九卿之一的太常掌管,太学的教授乃博士,博士为学生宣传《孝经》,让大家对孝文化了解更加深入。除了太学之外,汉武帝还在郡国建学、县、道、邑,侯国建校,甚至在乡、聚等聚居点也分设庠、序,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上这些属于官学,官学相当于如今的公办学校,与之对应的就是私学,汉朝时期私学十分流行,私学学校称“书馆”,教师称“书师”,一般学生也是八九岁就开始上学,课本一般是《孝经》、《论语》之类,目的基本都是宣传儒家思想和孝道,为了让学生长大后传承这种孝文化。
可以说汉朝的社会宣传教育方面已经做得十分不错,很多地方相当完善,比如官学与私学的开办模式,我们今天依旧还在实行,足以见得汉朝当时的思想已经多么先进。
3、家庭养老
要说养老这件事情,国家与社会的养老也只能是一种宣传教育与督促的作用,最终真正落实下去还需要家庭内部方可,也就是说家庭养老才是养老最终主要养老方式,也是养老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式。
家庭养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基础的养老,主要包括给予老人钱财、物质等,这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就是精神养老,精神养老包括听从父母安排、尊重父母意愿、对老人的心理需求以及感情需求引起重视,这是最难做到的,也是养老中最关键的一步。
汉朝时期针对家庭内部的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已经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他们具体是这样做的:
物质养老
物质方面的养老在汉朝以及古代时期,都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当时主要以父权为中心,老人地位很高,基本上都是年老者掌管家中财政大权,重金在握,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全看老人自己规划,跟年轻人关系不大。
唯一特别的是,汉朝注重“累世同居”,意思就是要求子孙后代都与老人住在一起,不允许随便分家,分家出去居住,在汉朝会被视为不孝行为,要遭到相应处罚。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老人能够随时有子孙后代陪伴,可以尽享天伦之乐,至少不会感到孤独。
精神养老
精神养老是养老中的重点部分,不仅仅包括子女要对父母的要求进行满足,对父母照顾有加,还要兼顾父母的感情心理变化,这是很难的。
在汉朝时期,针对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靠孝道来进行,在儒家思想以及孝文化的熏陶影响下,人们内心基本已经形成一种孝敬老人的行为准则,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在处理家中养老问题上,保持的态度都是高度一致的。
而且夫妻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男主外,女主内,要是有突发问题比如男性被征兵去服役,则女性负责对家中老人进行照顾。这个协议在当时的社会十分管用,因为那时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男耕女织”,很多时候天灾人祸导致男人的收入远远不及女人,女人进行纺织所得收入还要对家庭进行补给,两人同甘共苦,一起撑起这个家。
当然,这都是表面看起来的和谐,真实原因是那时候女人的地位比较低,在家中负责养老的主要任务,一旦老人有所不满,还会对其进行指责,要是被老人指责的女人,在当时很可能被男方休妻,让其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正是基于这样的残酷现实,女人对家中父母,不管是自己父母还是丈夫父母,照顾都十分周全,不敢有丝毫怠慢,生怕被指责。
除了以上这些方式之外,汉朝对待老人丧葬也十分重视,要是有人去世,是需要守孝三年的,并且送葬仪式必须要有,这是对老人的尊重之情,因为这些原因,汉朝时期厚葬十分严重,为后来很多盗墓贼提供大量金银珠宝。
三、汉朝养老的优缺点以及现实意义
汉朝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养老制度,其中存在很多有利地方,当然也是存在其弊端的,下边我先分析一下汉朝时期养老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
尊老爱幼是一项传承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可以说对老人进行养老,以孝道为主要思想的养老方式本身传达的是一种积极思想,在老人的老年生活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让老年人能够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盼、老有所终。
健全的养老制度与孝悌思想,不仅在养老方面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在人们行为规范以及道德教育方面也是一种不错的促进,让人们能够明白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事准则,有自己正确价值观,将来真正成为社会主角,也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不容易成为没有道德规范的社会蛀虫。这不管是对统治者,还是整个社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缺点
汉朝时期的养老推崇的是一种父权式养老,就是一切行动准则以长者为准,属于一种不平等方式,年轻人根本不能与长者进行理论,也没有理论的机会,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一些老人错误的思想一直处于放纵状态,最后影响到后代发展,要是有人思想出问题,对后人的影响很严重。
汉朝女性地位过低,这是封建王朝的一个通病,导致女人在家中没有什么发言权,是对女性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平等的一种扼杀。此外,举孝廉制度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养老发展,但是因为养老与入仕直接结合,也会形成一种功利心态,导致一些人因此钻空子。
比如汉朝时期有一个人叫赵宣,他就是一个钻空子的人,按照当时汉朝规定习俗,父母去世后,子孙需要守孝三年,可是赵宣直接守孝二十年,让周围人们都被感动,觉得赵宣是一个大孝子,并且将其推荐给陈藩,让其入仕。
结果赵宣在入仕之后,行为很不检点,为人所诟病,后来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赵宣在守孝的二十年间,其实已经生了5个儿子,这摆明就是糊弄世人,以守孝之名骗取官职,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守孝之实。
现实意义
关于汉朝的养老方式,我们现在最值得借鉴的除了其健全的法律以及国家社会对其的重视程度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养老方面的精华。我们现在的社会存在的很多养老问题一般都是由于家庭养老环节出现问题造成的。
比如最简单的经济物质基础方面的养老,由于社会转型,老人掌握财政权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家里基本都是年轻人掌握财政大权,因此对老人的一些基本物质保障就会忽略,或者说有相当一部分是舍不得,导致老人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都无法得到保障,你说其余精神层面的养老更是空谈。
精神层面养老,在如今也是十分需要注意的事情,因为人口流动性过大,一些农村地区,留守老人逐渐增多,那些老人在家中失去劳动能力,没有物质基础保障,还得不到子女的精神感情层面关怀,老无所依,显得孤独而无奈。
这些事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子女对老人需求的不了解、对养老和孝敬老人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刻,促使老人失去依靠,自生自灭,有失我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些家庭内部矛盾导致丈夫或者妻子不敢对家中老人进行照顾,这也是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大可以借鉴汉朝时期家庭内部的分工合作,男女一起承担起养老责任,共同维护经营这个大家,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终,这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局。
结语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变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还是很难改变的,生而为人,我们应该守住做人的底线,做该做的事情,尽应尽的义务,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抛弃的行为准则。人们相互之间理解尊重,一个家庭、社会、国家才会更加和谐稳定发展,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