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大同如何得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意是:当大道得以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社会上选拔贤能做事,讲求信义,教人团结和睦。所以每个人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单爱护自己的子女,还使社会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发挥所长,贡献社会;幼年人能好好地成长起来。使鳏夫、寡妇、孤儿、没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残疾患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顾。使得男子都有本身适当的工作,女子都有归宿的家庭。人们不让财货资源白白浪费于地上,于是努力开发,然而不必据为己有人人唯恐自己不出力工作,但并不是为自己个人的利益。既然这样的话,社会上就再不会有人使用阴谋诡计,也不会有抢劫、偷窃和作乱的事发生了。因此,人们也不用关上门来防范。这就叫做大同世界

一为以军名(隋唐大同军)为地名说。前者考据欠缺,后者也难找到云州驻军为何叫大同军的历史依据。大同如何得名恐怕真难以回答,但大同作为大古都,其文化中体现的大同精神却是实实在在、有据可查的。名谓大同,实也无愧这个论断应该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仪曹郎中董谧撰郊庙、社稷、朝觐、飨宴之仪;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禁;太史令晁崇造浑仪,考天象;吏部尚书崔玄伯总而裁之。正式建立了北魏初期的封建体制。

有的奔走忙碌,背鼎器而自求进用。虽然好尚不同,救济时政则是一样的。各地召集人才都应以礼仪申明意图,听凭他们进退,何至于逼迫遣送呢?这是刺史、郡守县令宣传旨意失当,岂会有益政事,这是用此显示我的不仁德。从今以后,各令乡闾推举,郡守县令只能宣示我虚心求取贤人的心意。到了京城,应当不依寻常的次序对待,而依其文武才能,委任政事。可明确宣示诏令,让大家都知道。)

耆老饭蔬食,少壮无衣褐,则聚敛烦数,匮于财也;闾里空虚,民多流散,则绥导无方,疏于恩也;盗贼公行,劫夺不息,则威禁不设,失于刑也;众谤并兴,大小嗟怨,善人隐伏,佞邪当途,则为法混淆,昏于政也。诸如此比,黜而戮之。善于政者,褒而赏之。其有阿枉不能自申,听诣使告状,使者检治。若信清能,众所称美,诬告以求直,反其罪。使者受财,断察不平,听诣公车上诉。其不孝父母,不顺尊长,为吏奸暴,及为盗贼,各具以名上。其容隐者,以所匿之罪罪之。(治理天下的人,依据事宜而设立官职,推举贤人而委任职位,所以上下和睦,民众没有怨愤诽谤。如果官吏授任不是合适的人,奸邪之徒在位,就会政教衰微,直到凋败。思虑明确地予以升降,以兴盛治道。现在派遣尚书穆伏真等三十人,巡视州郡,考察民情。进入境内,农民不垦田,土地多荒芜。就是徭役不合时节,耗费了劳力;老年人吃粗食,青壮年没有粗布衣,就是征收频繁,刮光了财产;乡里空荡荡的,民众大多逃散,就是安抚引导无方,恩情淡薄盗贼猖獗,抢劫不止息,就是禁令不立,在刑罚上有亏缺;各种诽谤一起出现,上下慨叹怨恨,好人隐藏,奸佞当道,就是执法混乱,政治昏暗。诸如此类,废黜而杀了他们。善于施政的人,褒奖而赏赐他们。有冤屈不能申理,准许前往使者那里告状,使者检验处治。如果果真清廉能干,众人所赞美,有人诬告以求申理,对诬告者以相应罪处治。使者接受财物,裁断不公平,准许前往官府上诉。不孝敬父母,不顺从尊长,为官奸诈残暴,以及做盗贼的,各列举而呈上来。有阿容隐瞒的,以所隐瞒的罪过治他的罪。)

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二月甲戌,诏令县令能肃清一县劫掠盗贼的,兼治两个县,并食其俸禄;能肃清两个县的,兼治三个县,三年后升为郡守。郡守能肃清两个郡,上到三个郡,也如上例,三年后升为刺史。)

是中华文化三大支柱形成的时代。

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文化最久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建立南北朝对峙的大政权的拓跋鲜卑统治者不仅没有灭绝汉文化,而且改变了两汉独尊儒术的局面,让汉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度、大气、大美,是大同在中国古都史上形成的特殊个性,也是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锤炼锻造的大同精神!

古都大同如何得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