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文赏析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西,与灵隐寺隔溪相对,高一百六十八米。相传东晋时,印度僧人慧理曾说此山很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到中国来,人们便称之为飞来峰。

王安石这首诗所写的,是不是杭州的飞来峰,历来都有人提出疑问。有人指出杭州的飞来峰无塔,和诗的内容不吻合。王安石所写的,可能是飞来峰后不远的北高峰。明清人引此诗,有题作《咏北高峰》的。北高峰海拔三百余米,登高望远,可以见到钱塘江。此外,亦有人认为飞来峰其实是飞来山之误。飞来山在浙江绍兴城南,其上有应天塔。

无论王安石登的是哪一座山,他都是藉登高望远,表达他高瞻远瞩的胸怀。王安石在1050年任浙江鄞县知县期满,回故乡江西临川,途经江南时,登临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王安石到鄞县就职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具有积极的实干精神,受到百姓的欢迎,却遭到守旧官吏们的阻挠反对。但此时王安石却是不畏人言,敢于革新,《登飞来峰》就是这种豪情的反映。

注释

千寻:古代八尺为寻。千寻极言其高,是夸张的说法。

 

不畏浮云遮望眼:古人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臣进谗言蒙蔽皇帝、陷害贤臣,王安石偏唱反调,表示自站得高看得远,不怕讥评。

 

自缘:由于、因为。

赏析重点

这首诗是诗人三十来岁时的作品,写他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

诗人登上飞来峰上的千寻塔,鸡鸣时看见红日冉冉升起;诗人遥望远方,并不担心视线被白云遮挡,因为自正站在塔的最高处。

本诗的前两句,写飞来峰和千寻塔的概貌。飞来峰原来就高峻陡险,且在这高高的峰颠上还有千寻高塔,诗人所处位置之高自可想而知了。通过夸张的手法,显现高远开阔的眼界。山高、塔高,所见则远,不仅水光潋滟的西湖可以尽收眼底,滔滔入海的钱塘江也隐约可见。由钱塘江入海,又自然地联想到海上日出的宏伟景象。诗人没有亲眼看见,所以用「闻说」。鸡鸣日出本是从前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但在古人的诗歌中往往带有神话的色彩。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李白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天台》一诗中,孟浩然更说:「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王安石登高远眺,自然想起了古人关于海日天鸡的诗句,引出美妙的遐想。

中国古典美文赏析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