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发左衽”

“霸主”是春秋时期称霸的诸侯国国君,这是春秋时期特有的现象。西周灭亡,周室东迁,进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的统治难以为继,齐桓公应运而生,联合诸侯抵御夷狄、扶助周室,世称之为“霸”。先有齐桓公,然后才真正有了“霸主”的概念。齐桓公以后又有不少诸侯继之称霸。但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霸主”的,齐桓公还是第一人。世所称之“霸主”各有不同。齐桓公称霸基础是齐国在桓公领导、管仲主理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一个强盛的大国。齐国始封君是周初的太公吕尚,太公之子吕伋就国。太公吕尚的女儿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吕伋是成王死时的顾命大臣。也就是说齐国先世对于周王室有重要的辅助之功,这是齐桓公的家世背景,所以齐国有资格去夹辅周室。纵观齐桓公一生重要的活动,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征战,更多的是与诸侯会盟。

齐桓公之后,晋文公、秦穆公用兵中原以显示实力,以武力迫得小国会盟,从而取得周王所封赠的“伯”的地位。楚庄王问鼎中原,僭越之心昭然若揭,完全没有齐桓公尊王襄夷的风度。吴王阖闾纵横于江淮、越王勾践雄霸于东南都只是一地范围之内的强国。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不过就是维持晋国局面,与秦楚等强敌争雄。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发左衽”

齐桓公的霸业离不开管仲!

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目的是为了“一匡天下”,既匡正。扶助周室的目的是为了扶持中原正统文化不被夷狄所侵。齐桓公当上齐国国君的时候正是周室王纲已坠。前有郑庄公与周桓王因卿士之权为质,禾麦之争为导火索所引起的王师与郑师的战争,郑国与王师对战时郑国将军祝聃竟然箭射王肩,王师大败、王威丧尽。在齐桓公任用管仲之前,双方有过讨论。齐桓公问“社稷”是否可以安定。管仲的回答是“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可以说是管仲一眼就看穿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并且也力在引导齐桓公承担起尊王攘夷的重任。前提是两个人都以“安定社稷”为目标。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发左衽”

有个词叫“管鲍之交”,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为了让公子纠即位,他差点一箭射死公子小白。后来小白当了国君,小白的师傅鲍叔牙率齐军兵临城下让鲁国把公子纠杀了。鲁国“杀子纠于生窦”,“生窦”是个地名在现在山东菏泽以北,鲁国按鲍叔牙的要求在这儿杀了公子纠。公子纠有两个师傅,一个是召忽,召忽自杀了,还有一个是管仲,鲍叔牙要求鲁国把这个人交给自己带回齐国处置。但回齐国以后鲍叔牙没有处置管仲,而是把自己的这位生死莫逆之交推荐给了齐桓公。从此齐桓公和管仲这对君臣风云际会,开创了春秋以来最辉煌的霸业,这也是唯有春秋这个时代才会有的霸业。

《论语 宪问》记录了孔子的学生子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这是不是不符合“仁”者的行为?孔子回答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齐桓公多次组织诸侯会盟,却不依靠武力,这就是管仲之功,这难道不是仁德的吗?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贡也问过老师:管仲能算个仁德的君子吗?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没有跟着公子纠一起去死,反倒去辅佐了杀死公子纠的小白,这难道不是背叛吗?孔子回答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披)发左衽矣。”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民众到现在都受其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现在我们都要“披发左衽”。“披发左衽”是说落后、不开化。孔子认为,管仲不符合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但管仲是重大节轻小信!孔子认为仁的最高标准是看是否对社会有贡献,是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

-管仲既不忠又贪财,为什么孔子却对他评价那么高?-第2图

请关注上面公众号“察古观今”,更方便地搜索各方面资讯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发左衽”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