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政不修,乃明太祖废相之故?

史称明政不修,乃太祖废相之故,此说当否?试评述之。

不少史家每提到明政之不修,多归咎太祖之废相,认为有明一代的乱源,主要是因太祖开始实施君主集权统治所导致。这说法未免过于武断,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实明政治的败坏,太祖的废相只不过是众多因素之一。

但凡每种制度的确立,必有其利弊,论其优劣,不外乎衡量其利多,抑或弊多。此外,即使所订立的制度本为一良好制度,但长期施行而未能因时修改的话,至后期也难免流弊丛生。考宰相制度盛行于汉唐,汉设三公坐堂论道,以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彼此牵制,一起辅助王室,汉室因而得以兴盛。但至西汉末年宗室瘖弱,最后被外戚王莽所篡。光武中兴,重建汉室,仍沿用西汉制度以三公统理全国政务,只是改了三公名称。但明章以后,国势日弱,初有戚宦之弄权,然后出现党锢之祸、黄巾之乱和州牧割据,结果东汉沦亡。

唐代隋而起,太宗确立三省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统领全国机要,另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首长论政的地方。一时天下太平,先后出现贞观、永徽、开元治世。但天宝以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先后掌政,国势日走下坡,终于爆发安史之乱。自此以后,唐面对宦官乱政、藩镇割据、外患严重等等政治难题。最后为强藩朱全忠所篡。

可见,汉唐虽置相,但政治仍不免败坏,甚而亡国,则宰相制并非一完美无瑕的制度。故即使明太祖不废相,也难保政治必能清明,天下大治。更何况若细心分辨,可发现太祖废相后的70年,明国力仍算隆盛,则知废相也未必不会有善政的出现。其实打击明政治,使其纲纪荡然,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所促成的,其中包括君主荒怠、宦官弄权、朋党相争、科举缺点、流寇为祸等等。这些乱象,各自有其成因,并非纯因废相而导致的。

首先,有关明代君主荒怠的问题。大体来说,明代君主除太祖、成祖、仁、宣等尚算英断外,其后的君主,大多是庸碌无能、贪图享乐。由于明自太祖开始行君主集权制,一切国家事务,尽决于皇帝,君主既多无日理万机之才能,实难负起这项艰巨的工作,而政制之紊坏,自属必然的发展。

其次,明代宦官乱政严重。明初太祖虽深鑑于汉唐宦官为祸严重,曾铸铁牌于宫门,严禁内臣干预政,但他却自乱制度,任用宦官出使犒军,处理钱粮收支等财政要务。至成祖时,又因在靖难之变得中官助力而登帝位,所以更任用宦官。英宗时,因沖龄嗣位,宦官王振乘时肆虐。此后宪宗、孝宗、武宗、神宗、熹宗,全部都宠任宦官,宦祸更为严重。直至思宗时,虽诛除魏忠贤,但国家已衰败不堪。后更有宦官曹化淳打开城门让流寇攻入北京,而致思宗自杀。可见明在宦祸困扰下,造成政治日坏,甚而至亡国。

此外,明朝臣的党争亦促成政治崩坏。明太祖立国之初,广开言路,奖励臣民上书议政,促成士人好议朝政之风。这种开放态度,配合清议传统,朝臣更勇于批评朝政,逐渐形成政见冲突,出现党争。加上明自仁宣以后,以科举取士,士子为求登第,结纳坐主,考官又多广结门生以巩固其势力,结党之风更牢不可破。嘉靖年间,大议礼之争,已显现出朝臣分成党派。万历至天启年间,由于建储议、国本论、三案及京察等事件,更令党争推至高峰。而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争,又因魏忠贤的介入更形复杂,由于东林党对魏忠贤大肆抨击,结果魏氏捕杀东林党人,正直朝臣尽去,小人当政,朝政更趋腐败。由此可知,明代的党争,亦是促成明政不修的主因。

再者,明代选士制度的缺点也促使明政治不修。明代以开科取士方式选拔人才,又为取士有客观的评定标准,于是以朱熹的註疏为依归,士子只须以圣人的言论为准,无须有自己的创见,久之成为对思想的束缚。后来更发展成以八股文为科举的定式,应试者必须依样画葫芦,不得违格,形成了文字运用的束缚。况且,八股文的出题范围,仅限于四书,范围太狭,考生不用读四书原文,只记诵一二百道文章,即可入场应试,甚而侥倖中式,影响官员的质素。无怪顾炎武指摘「时文(八股文)败坏天下之才,而至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官员质素差劣,政治自然亦败坏。故明政不修,与明科举制的缺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后是流寇的对明作致命的打击。明中叶以后,由于君主怠惰昏庸、宦官专权、党争常生、忠良尽去,朝政败坏,民不堪命;加上土地兼併严重,不少农民沦为流民,民怨已达到顶峰。而君主只知大多挥霍,冗员增加,军费亦不断增加﹝剿倭、朝鲜战争﹞,政府财政困难,于是向人民徵收重税﹝辽饷、剿饷、练饷﹞,人民生活困苦。最终因崇祯年间,陕西发生大旱,蝗虫为祸,出现飢荒,人民无法生活,被迫抢略,引发空前流寇之祸,而明亦随之而亡。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明中叶之无善政,实不能完全归咎于太祖之废相。明代君主的庸碌荒怠,宦官的恃势弄权,朝臣的结党成风,科举的败坏人材等均是成因之一。实际上,太祖之废相,其弊处仅在破坏汉唐以来发展而成的宰相制度而已,断不能说废相就无善政。况且,日后清承明制,仍不置相,但清却有康雍干三朝近一百年的盛治,更足以证明废相并不代表无善政。所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有明之无善政,自高皇帝废相始。」实有武断之嫌。

明政不修,乃明太祖废相之故?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