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士大夫和平民信佛非常普遍
c 佛寺遍及南北:佛教建筑与石窟艺术大放异彩
(二) 道教发展
1 起源: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源于先秦的民间信仰和求仙方术
2 发展情况
(1). 东汉末年:盛行河北、四川地区的五斗米道
(2). 魏晋之际:五斗米道势力大盛,迁到江西龙虎山,改称天师道
(3). 南北朝时代:道教信徒由民间扩及统治阶层,帝王、士大夫信道的越来越多。
二
社会
(一) 清谈与玄学
1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代,儒学衰微,士大夫盛行清谈与玄学
2 清谈性质:抛开现实、专讲玄理的谈论
3 代表人物:曹魏时代的何晏和王弼
4 兴盛原因:政治腐败,士人为逃避现实,纷以谈玄论理为寄託
5 流弊:清谈之风大盛,士大夫行为愈来愈放纵不羁
(二) 世族的鼎盛
1 起因
(1). 汉代:朝廷以经学取士
→ 儒者以经学传家
→ 书香世家多得上选
→ 日久形成名门大族,即世族,又称门第
(2). 魏晋时代:曹魏政府实施「九品官人法」,州郡人才的评选,只重家世,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2 结果:西晋灭亡后,政局动盪,世族有九品官人法和皇室的维护,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仍能持续不衰。
(三) 江南的开发
1 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建康,合称「六朝」
2 六朝的贡献:六朝对江南的开发,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
隋唐帝国的统一
三
隋朝的统一与建设
(一) 隋的建立与统一:
1 建立:北周末年,君主年幼,外戚杨坚专制朝政,进而篡位自立,改国号隋,是为隋文帝。
2 统一:隋文帝派军南下灭陈,完成中国的统一。
3 治世:隋文帝崇尚节俭,勤政爱民,在位二十多年,民生富庶,政治安定,史称「开皇之治」。
(二) 建设
1 营建新都
-
城名
建城皇帝
建城原因
大兴
隋文帝
长安旧城狭小
洛阳
隋炀帝
进一步控制关东和江南
2 设立粮仓:隋文帝设立
(1). 官仓:供应官府使用
(2). 义仓:各州自置,备灾荒之需
3 开凿运河
(1). 广通渠:隋文帝开凿,使长安与黄河衔接。
(2).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炀帝凿通
(3). 贡献
A 这些运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干线
B 江南物资得以便捷地运补京师,成为维繫隋唐帝国的经济命脉。
(三) 隋炀帝暴政亡国
1 耗损民力:大兴土木、建宫苑、筑运河,严重耗损民力
2 苛税重役:屡次巡游江都(江苏扬州),三度征伐高丽,人民饱受苛税重役之苦,终于激起各地的反抗。
四
唐朝的盛世与衰弱
(一) 建立:隋末,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攻进长安,称帝自立,是为唐高祖。
(二) 盛世: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之治」的一百多年间,是唐朝的极盛时期。
1 唐太宗
(1). 虚心纳谏:鑑于隋亡教训,勤于政事,留心吏治
(2). 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都能各展所长
(3). 贞观之治:在位二十多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4). 东亚盟主:贞观四年(西元630年),唐灭东突厥,西北各族纷纷归顺,并向太宗上「天可汗」称号,成为当时东亚的国际盟主。
2 唐高宗:晚年多病,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握大权。
3 武则天:
(1). 称帝:代唐自立,改国号为周,在位十六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 提拔新人:继太宗政策,重视科举,以进士科考试提拔新人,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
4 唐玄宗:前期英明有为,倡行节俭,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史称「开元之治」。
(三) 中衰:安史之乱
1 原因:
(1). 唐玄宗后期,生活骄奢,宠爱杨贵妃,放纵亲信专权贪污,败坏朝政。
(2). 胡将叛变: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胡人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等,从范阳起兵叛变。
2 经过
(1). 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北走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2). 在名将郭子仪等人效力下,经过八年乱事终于平定。
3 影响
(1). 北方饱受摧残,人口锐减
(2). 为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埋下祸根
(3). 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
(四) 灭亡
1 黄巢之乱:唐朝末年,爆发了黄巢之乱,烽火遍及大江南北,全国骚动。
2 朱温篡位:黄巢降将朱温因平乱有功,被任命为节度使,赐名全忠。最后,朱温篡位自立,唐亡。
五
五代十国
(一) 五代十国:介于唐代与北宋之间
1
五代: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为后梁(16年)、后唐(13年)、后晋(11年)、后汉(4年)、后周(10年)所统治,合称「五代」。
2 十国:南方各地与北方的山西,则先后出现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二)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代中叶以后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大唐文化及其远被
六
大唐文化的特色
(一) 兼容并蓄
1 夷夏观念淡薄:唐朝皇室母系出身鲜卑贵族,先世历任北朝要职,胡化很深。
2 与外族接触频繁:盛唐时代,边疆民族与外国人大量移居中国,不同民族的接触非常频繁,唐朝却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因此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成唐代社会特色。
(二) 深染胡风:尤其是西域文化的影响
1 原因:国际贸易发达,胡商云集
(1). 长安、洛阳、广州等大城,都是商旅辐辏的都会。
(2). 京师长安尤为繁荣,不仅是帝国的核心,也是闻名世界的都市。
2 胡风盛行情形
(1). 城里有很多西域人开的商店和酒店,胡食、胡乐、胡舞非常盛行。
(2). 服饰方面:短衣窄袖的胡服和多彩多姿的胡妆,深受贵族仕女的喜爱;而「汉戴胡帽,胡戴汉帽」,更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七
大唐文化的远被
(一) 原因
1 对外交通发达,可分为陆路与海路
(1). 陆路:经西域,到达中亚与天竺
(2). 海路:
A 以广州为主要港口,可到中南半岛及波斯湾等地
B 从辽东半岛或东南沿海航行,可达朝鲜、日本等国
2 中国地处亚洲中心:当时外国使臣、商人、留学生往来频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
(二) 中西文化交流
1 中国文物西传
(1). 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因唐玄宗年间的怛罗斯之役,由于大食人(阿拉伯人)西传,有助西方文化的发展。
(2). 丝绢、磁器:深受欧人欢迎
2 西方文物输入中国
(1). 宗教:
A 西洋的景教、回教、摩尼教都于唐代传入。
B 佛教在唐代达于极盛并中国化:玄奘自天竺取经回国后,积极译经,对中印文化的交流,贡献尤大。
(2). 建筑、雕刻、绘画,都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
(三) 东亚的唐化
1 日本
(1). 遣使来华
A 自隋朝开始,不断派遣使节到中国。唐代,日本「遣唐使」的规模更大
B 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和学问僧,对唐朝文化东传日本,影响更深。
(2). 大化革新:日本孝德天皇推动,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其实就是唐化运动。
(3). 仿汉字:日本文字的「片假名」即採取汉字楷书偏旁而来,「平假名」则是模仿汉字草书制成。
(4). 日本的佛教、书法、饮茶风气也都来自中国。
2 新罗
(1). 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大国,唐化非常彻底。
(2). 学习内容:中国的文字、历法、儒学、佛教。
3 安史之乱后,日本与新罗仍不断吸收中国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