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政治方面,王莽根据《周礼》官名大事更改,例如改大司农为羲和,后又改为纳言。太常为秩宗,少府为共工;郡太守为大尹,都尉为大尉,县令长为县宰等。地方行政区也仿古代名称而变更,如长安改为常安。有些郡县甚至易名5次,最后仍然回復原名。极为繁琐轻率,不但百姓记不清楚,连政府本身也搞不清,朝廷诏书,每每于新名称后附註一串旧名,平白增添了烦扰,毫无实际的意义。

更为不通情实的是仿效周代的封建制度,分州定域,析天下为九州。并依照周官之说,以为汉代诸侯及四夷君长称为王的,都不合古制,一律降称为公或侯,改「玺」为「章」,如匈奴称「降匈服于」,高丽称「下句丽」,激起匈奴、高句丽等先后反叛,西域各国也杀汉使,和汉断绝关系。其中以匈奴的反叛,使王莽受到致命的打击。王莽徵发30万大军伐匈奴,战争连年不决,军士疲惫。而北部人民也因苦于战争的徵发,纷纷相聚为盗,动乱开始形成,成内外交困之局。

社会经济改革方面,主要是解决自元成之后,豪强横行,商人垄断,土地兼併,农民失业等时弊,王莽乃依周礼而作改革,希望可得到成效。他改革的内容包括了恢復井田制度,禁止奴婢买卖,五均赊贷与六筦,以及改革币制等。

王莽首先将土地收归国有,称为「王田」,不得买卖。然后按照古代井田制度,将土地重新调整,凡一家男丁不够八人而佔田多于900亩,要将其余的田分给其他的邻里乡党。无田者与土地不足的,由政府依每人100亩的制度,另行配给。至于奴婢制度,王莽未有废除,仍旧保留,只是称为「私属」,不得将奴婢买卖。其实王莽这两项改革,旨在平均土地,保障人权,立意极佳。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復古」的空想,忽视当时社会的情形,因井田制度的实施,必须地广人稀,才可施行。但王莽时全国的耕地实不足分配,又强夺富豪地主田地,故当王田令颁下不久,立即受到豪强地主的强烈反封。而农民又受田不足,加上在急需时,又不可买卖田地以作週转,所以连农民也不甚支持。故无论贫富,怨恨之声四起。王莽为达致改革目的,曾派人到各地强制执行,结果被判刑者甚多,无疑使社会更为混乱。3年后,王莽最终要废王田令。至于奴婢的处理办法,也不切实际,王莽无意解放奴婢,却又禁止买卖,当时拥有众多奴婢的豪强大感怨恨,在改革命令颁布之时,争相将奴婢在黑市出卖,市场顿时膨胀,价格低落,反使问题陷于进退两难。这项改革后来终与王田令同时取消。

此外,王莽在长安、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六大都市设置五均司市师,管理五谷、布、帛、丝等民生日用品的价格,遇货物滞销时,由政府收购;缺货涨价时,再由政府将存货出售,此法与汉武帝时的平准法相似,目的是维持物价平稳,防止商人囤积居奇。五均官又会对一般的工商业,如渔猎、畜牧、工匠等,徵收十分之一的利润。而荒弃不耕的田地和城廓中的空地,均须缴税。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缴布一匹,不纳者徵服劳役。又进行救济贫民的放款事业,称为「赊贷」,凡民间遇有丧葬、祭祀等事而无钱者,可向政府借款,不取利息,叫做「赊」;凡欲经营事业而缺乏资金,可向政府借款,每年纳息一分,叫做「贷」。为打击豪强,王莽又把盐、酒、铁、铸钱、出泽资源和五均赊贷六种事业收为国营,由政府统一管理,称为「六筦」。

诚然,五均六筦是抑制兼併、裁制豪强的有效措施,只要实施得法,应可开发利源,增加生产,并能照顾人民的生活。然而,王莽竟以富商大贾执行这些政策,使他们可与官吏勾结,以新政为名,搾取百姓,弄得家家愤怨,民不聊生,祸乱因而爆发。

在王莽的改中,以币制的改革最荒谬,汉朝通用五铢钱已成习惯,人民均感便利,本无改革的必要。但王莽仿效周代货币子母权之法,将汉代通行的五铢钱禁了,多次变更币制,结果铸造出金、银、钱、布、龟、贝六种货币,共28种,强迫人民使用。这么复杂的货币,百姓莫说使用不便,甚至辨认也很困难,而且连古代的原始货币龟、贝也拿来应用,尤为荒谬。又因王莽把新币的比值定得很高,所以改变币制一次,小工商业者和农民,便因币值的改变而破产一次。四次改变币制,平民损失严重。因为人民对新币久缺信心,豪强乘机盗铸五铢钱,私下流通。王莽为禁止私铸,定出十分严厉的法令,私铸的固然处死,甚至家中藏有铜、炭都被官吏指为私铸,邻近五家都算犯罪,家产都没收,男女没入为奴。结果是「富者不能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老幼涕泣于道路,无法生活。故此王莽的復古货币政策,完全失败,既使民怨沸腾,更使经济发生混乱,通货膨胀严重。

平情而论,王莽具有超人的智力、辩才和威严,他理政的勤劳及改革的勇气,也是少见的。可惜他一味的迷信復古,脱离现实,结果招致失败。故可以说,王莽是实际政治的失败者,也是復古思想的殉道者。

东汉自和帝以后朝政日衰,终致瓦解。试分析其原因。

东汉戚宦相争之祸,始于和帝,而与其国运相为终结。促成其祸之由来,可说伏源于西汉武帝之时,酝酿至东汉才告成熟而爆发,而外戚、宦官的斗争,实引致东汉中枢政治之没落,进而促成东汉之覆亡。

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