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试述汉武帝对内及对外之政策,并言其得失。

汉武帝在位55
年,对内则厉行变革,修明治道,强化皇权,外则大用武功,大事扩张。使汉攀上隆盛局面。现就汉武帝对内、对外之政策,作一介绍。

政治方面,武帝一改高祖以来放任无为之法,实行阳儒阴法,强化皇权。武帝有鑑文景期间爆发吴楚七国之乱,几乎动摇了汉室根基,乃严行景帝时削藩之策,採用主父偃之议,颁推恩令。于是「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后又以种种藉口,夺爵除国,取消大批侯王,于是诸侯势位更弱,无力与中央抗衡。

削藩既将地方王侯势力革除净尽,武帝乃重行郡县制,取替汉初之郡国双轨并行制。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武帝又将全国划分13监察区,称为州部,委刺史代表中央监临地方,督察州内各郡。稍后又以戾太子巫蛊之祸,于京畿置司隶校尉,督察畿内州郡。

另外,武帝为削弱相权,提高君权,对宰相屡加贬逐。自公孙弘去位,任宰相的共有16人,而获罪自杀的有4人,下狱处死的3人,相权因而大为削弱。此外,武帝特意提擢一批低级官僚随侍左右,让其可入省禁,顾问应对,参与大政;同时又准许掌书札文牍的尚书,可出纳章奏,操持机柄,并参用宦官为中书,以行尚书之职,形成所谓内朝,与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自此,皇帝可通过内朝亲信,行独裁政治,汉皇权的高涨,由武帝确立。

武帝为吸引人才,扭转汉初以来功臣及权贵子弟恩荫的局面,同时为实现以儒家定于一尊目的,除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立博士弟子员以储才外,更厉行察举制。于公元前127年下诏,严格规定「于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断任也,当免。」稍后又于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元)下诏选举茂材。自此,平民有才德的学者,均凭察举,拔荐中央,汉士人政府之局面,得以形成。

经济方面,武帝鉴于其即位后,「外事扩张,内事兴作」的庞大开支,及改善西汉以来普遍的贫富悬殊现象,于是推行一系列的新经济政策。首先,为针对汉初以来日渐严重的土地兼併问题,武帝实行统一货币,颁行五铢钱,严禁私铸,藉以打击盗铸,堵塞豪强囤积货币以进行兼併的活动。其次,对商贾徵算缗、告缗,并严厉执行。这等措施既压抑商旅投机,同时亦藉徵收商税,以增国家收入。

就稳定物价方面,武帝厉行盐、铁、酒专卖,设盐官、铁官,管理盐铁的生产销售,又于公元前98年,规定酿酒为国营,民不得参与。武帝又设平准法,于京师设平准官,收购各地货物,按首都市价的涨落,衡量各物价格,贱买贵卖,调剂供求,平抑物价,防止不法奸商囤积居奇。另外,武帝又行均输法,于各地设均输官,凡地方贡物,不必运赴京师,可就近以高价出售,收入全交官库。

学术思想方面,武帝放弃汉高祖至文、景实行的黄老无为之治术,转崇儒术,并接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而独尊儒家,以期达强化皇权,定思想于一尊的目的。武帝又提拔大量儒生充当官职,同时採董仲舒建议兴太学及立五经博士,废五经以外各博士;其后又採纳公孙弘的提议置博士弟子员,定其名额,自此以儒术为考课升迁的标准,儒学作为国家主导思想地位,更为稳固。

此外,武帝又于公元前110年实行封禅太山。又曾命唐都、落下闳、司马迁等二十多人修历法,创立太初历;再于太初元年,改正朔,「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藉以显示政权是上天所授予的。

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