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主观需要而论,古代的汉族居住在黄河中下游,这里常受到洪水的威胁,而且各国经常在战争中利用水攻,故只有国家统一,才可统一管理中原地区的水利灌溉和治河事业,也可减少水攻这种人为灾难。同时,战国时期,匈奴崛起于中国北方,故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来组织防卫力量,以制止匈奴对中原地区的骚扰,避免先进的华夏文化受到匈奴的破坏。此外,生产及商业的发展,也极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此因战国时期,诸侯都专注于互相征伐,于是不断徵调国内的人民往战场,此举不仅影响农业生产,更使人民因要应付军粮及士兵的葬丧费而加重了负担。况且战国之世,商业蓬勃,然各国关卡遍立,赋税重重,货币也不统一,工商业者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都有实现全国统一的愿望。
从客观上实现统一的可能而言,在战国末年,统一的客观条件已经形成了。各国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商业和交通的发达,起着减轻各国之间闭塞状况的作用。在文化上,当时的诸子百家,他们的理论虽各异,但有一共同点,就是要使天下定于一统。此种大一统的思想,使狭义的国家观念破除。在政治制度上,战国末年各国也逐渐接近,如各国均行中央集权制、官僚制度及郡县制度。由于上述各项情况,在人们思想上,都把各国看成一个整体,就正如荀子所说的「四海之内若一家」,是故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正是乘着这种统一的趋势而来的。
人民既迫切要求统一,到战国末年,统一的客观条件又具备了,于是在战国七雄中,最后由秦来完成统一的大业。因而跟着要回答的问题,是秦藉何有利因素而得以翦灭六国,现分七项加以剖析。
第一是地理上的优势。秦僻处西陲,初时东方诸侯均以夷狄视之,耻与为伍,所以秦是不受人注意的,于列国兵戈扰攘之时,独得闭关休养,培植国力。而且秦得据关中地势之利,土地肥沃广阔,又有殽、函作为屏障,闭关自守,列国不能攻,纵使六国合纵,对秦莫能奈何。
第二是秦国强悍及有军事优势。就当时各国的民间经济状况而言,愈东的国家愈富庶,愈西愈贫穷;然而民风则愈东愈怯弱,愈西愈强悍,这主要是因为秦国民杂西戎,故民风较三晋及齐为强悍。再者,秦国领土向为中国最佳的战马产区,所以骑兵特强,以悍兵乘壮马,更是如虎添翼,绝非东方民风怯弱而又善用步兵的国家所能抗拒,这也是促成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
第三,就人才而言,秦国亦胜于六圈。秦国素有重用客卿的传统,故六国怀才之士西入秦国以求发展者,大不乏人。如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使秦国接受了东方各国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国家的进步,由一个落后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孝公任用商鞅,改革了秦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使秦国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此外,如惠王之用张仪、昭王之用范睢,始皇之用李斯,均对秦国有极大的贡献。由于秦国人才远较六国为盛,故各国均无法抗拒。
第四是变法运动的成功。战国时期,列国无不积极变法图强,唯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秦孝公採用商鞅的建议,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加速农业发展,土地财富渐集中央,奠定富强基础。又开发山林,物产由是富厚。更厉行法治,国法由是一新。而更重要的,是变法以后,秦的国家权力集中在国君手里,贵族的权利被取消,渐形成一中央政府的形态。秦的国力逐步增强,不仅成为当时一大强国,且在战国末期成为唯一具有决定性的国家。
第五是君主的雄图及策略运用得宜。秦国数世君主如孝公,昭王、始皇等,皆能高瞻远嘱,发愤为雄。他们都能以霸诸侯,一天下为己任,又懂得任用贤能,与当时六国君主的贪图苟安截然不同,其成功自非倖致。至于策略方面,张仪的「连横」之说,粉碎了六国的联合阵线,继用范睢的「远交近攻」之计,削弱韩、魏国力,最后採用李斯之谋,离间六国君臣大将,分化反抗力量,使其互相猜忌,于是六国轻易地被逐步吞併。
第六,是获得富商巨贾之助。在战国之世,工商业极其发达,商人的活动亦足以左右政治局势。例如秦国获得富商吕不韦之助,成功策划使在赵国为质子的子楚回国,得立为太子,后来成为了庄襄王,吕不韦遂因功而得成为相国。至秦王政即位,吕氏势力极盛,他招士纳贤,致食客数千,为秦国招纳了不少人才。由此可见秦王政的得以和六国抗衡,实得力于富商巨贾的帮助。
最后,就六国的情况而论,亦有不及秦国的地方,使六国不能抵抗秦之大军。先就地理上的情况而论,燕国位于中国东北,与其他王国联繫较疏;韩国领土最少,资源不丰富,且位于三面受敌之境,故势力最弱,无竞争之力。其余赵、魏、齐、楚四国,时常互攻,致势力分散。次就政治情况而论,六国内宗室贵族的力量威胁国君的统治。例如赵国宗族的势力很强大,每当国君新立时,常有公子争立的战乱。又楚国自吴起变法失败后,执政带兵的始终不出昭、景、屈三大贵族,由是导致政局动盪,「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在列国相争的同时,各国内部动乱丛生,进行兼併的国家往往巧妙地趁着对方国内较为动盪时,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以达到其兼併的目的,例如楚国的汉中及洞庭湖四周的土地,便被秦国趁其内部发生乱事而攻取之,可见诸国内部的乱事,便利了秦国进行兼併。加以六国常有战乱,其经济发展自然不及僻处西方少受战乱的秦国。而最重要的,还是由于六国间的不衷诚合作,苏秦所提议的「合纵」计策,如各国联合一致,本可与秦国抗衡,可惜六国之间互不信任,各怀鬼胎,甚至不惜割让土地以贿赂秦国,希望能得一时的安宁,最后终为秦国的张仪用「连横」计大破「合纵」。宋代的苏淘在《六国论》中说六国之亡,弊在赂秦,实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