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以唐玄宗为首的官僚集团进行的不完善的募兵制。
为什说是募兵制导致的安史之乱呢?
唐玄宗继位初期,面对自隋唐以来强大的外敌,如,北方突厥、西南吐蕃、东北室韦、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势力。除此之外,还面对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敌阿拉伯帝国。
唐朝军队管理初期延用隋朝府兵制,府兵制自高宗时期逐渐破坏,为和以上少数民族势力抗衡,唐玄宗变革军事制度由府兵改为募兵制,以保边疆太平。然而,该制度发展的不健全,导致边将拥兵自重,为大唐埋下了隐患。
府兵制和募兵制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用兵制度。
府兵制起于西魏,盛于唐,衰于唐,是兵农合一的义务兵制度。府兵得到政府的分田,不得自由迁徙,轮休时种田,农闲时训练,作战时自备马军需物资,各区域设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该制度下中央军实力雄厚。
募兵制度,由国家统一招募士兵,配发粮饷及军需物资,长期服役。该制度下中央军依赖于藩镇军。
1、均田制破坏严重
根据南宋陈傅良撰《历代兵制》记载:“高宗以后,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时,卫士稍稍亡匿。至开元间,宿卫不能给,张说乃请一切募士。”
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唐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人口流动加剧,中央政府对户籍管理能力下降,百姓开始避服兵役,使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2、不间断对周边势力用兵
唐中期,周边少数民族势力,如西南吐蕃,东北契丹,奚,北方突厥等势力很强盛,不断骚扰大唐边境。公元713年(开元初年)至公元755年(天宝十五年),唐朝不断同吐蕃交战,争夺西域控制权,唐将王晙、张孝嵩、张守珪、哥舒翰、萧嵩、张忠亮、贾师顺等在西南数次大败吐蕃;东北则常年与突厥对抗,公元742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大败后突厥势力,不久该势力灭亡;东北则与契丹、奚等势力多次交战。
由于唐玄宗时期连年战争,不断开疆扩土,边疆防御线延长,兵力持续吃紧。此时期,府兵制征兵慢,百姓避服兵役等缺点暴露无遗,不再适用于当时的军况,唐玄宗在宰相张说的建议下开始建立募兵制度。
3、创立募兵制
募兵制建立初期,为制衡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同时使内部各藩镇势力相互牵制,唐玄宗大量扩充防御藩镇,各藩镇由政府划拨军费及任命行政长官,并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据《旧唐书·经籍志》记载,各藩镇兵力如下,
募兵制士兵相对于府兵制更容易叛乱,府兵制士兵依靠政府均田制从兵,对朝廷依赖较大,而募兵制职业士兵拿军饷,往往与统帅建立较高的信任,唯将军命是从。
4、募兵制度失衡
募兵制度设立初期,文人担任节度使,中央划拨军费,任命行政官员,节度使的权利有限。但随战争的需要,财政吃紧,兵力不足等缺点逐渐显现,为了实现高效率用兵,唐玄宗进一步下放权力,武将担任节度使,将藩镇所辖区域的财政大权移交节度使,可以独立募兵。
据《新唐书》记载:“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由于唐玄宗过度放权,使节度使高度自治,造成藩镇将领的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为安史之乱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记载:上尝谓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答曰:“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但唐玄宗并没有听从高力士的建议,不对边陲武将节度使进行防范,未能及时弥补募兵制军事制度的缺点,终致祸患。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而荒废政事,这不能责怪杨贵妃,某称程度上讲,杨贵妃正是“安史之乱”的受害者。
结语: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对外军事占绝对优势,保证边境和平;对内改革经济,国库充实。实行府兵改募兵、武将任节度使、节度使集权这三项制度后,大唐增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能力,打通了西域丝绸之路,奠定了盛唐基础。遗憾的是,唐玄宗未能弥补兵制改革的弊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晚年的唐玄宗变成了几代人心中昏聩、骄奢的愚君形象。
请关注上面公众号“察古观今”,更方便地搜索各方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