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历史从分裂到统一

第三章
世界文明的蜕变与互动

第一节
欧洲社会的蜕变

前言

(一)中古时代=黑暗时代?

1.夸大此时期衰微的程度

2.忽略长达1000年左右历史变化的情形

(二)十一世纪起西欧的復兴

1.军事:十字军东征的发动促进西欧、东罗马帝国与伊斯兰帝国的交流

2.经济:商业城市的兴起

3.文化:文艺復兴的发展

近代欧洲兴起的前奏

对西方文化特色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一、基督宗教与伊斯兰教的对抗

(一)十字军东征的发生背景

1.基督徒朝圣的盛行

目的:是苦行赎罪与信仰实践之法

圣地:耶路撒冷

7世纪以后先后被阿拉伯与塞尔柱土耳其帝国控制

基督徒企图收復圣地

2.伊斯兰政权的强化

阿拉伯统治者原不阻挠基督徒朝圣

11世纪建立的塞尔柱土耳其却刁难朝圣者

3.东罗马帝国的衰微因不断遭受塞尔柱土耳其入侵,向罗马教廷求援

(二)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与影响

1.时间:1095~1291年,共七次

2.经过:

第一次东征:

发起人:罗马教宗乌尔班二世

结果:

因伊斯兰教政权内争,顺利收復耶路撒冷

 

建立一个西欧式的封建王国

 

其后东征多为维持战果而发动,但多失利

第四次东征:

在利益驱使下,竟转攻君士坦丁堡,使东罗马元气大伤

教宗愤而开除与战者的教籍

十字军东征失败的原因

1.东征目标由原来的宗教热情,演变为利益侵夺,使基督徒的热情支持减退。

2.东征队伍皆为乌合之众,加上没有很好的领导指挥,使军队既不能奋勇抗

敌,又不能同心协力。

3.十字军和当地人民的交流、同化现象频繁,降低敌我之分

4.十字军内讧,拉丁人与希腊人无法尽释前嫌

3.影响:

军事:直接目的虽落空,但至少遏止伊斯兰教徒的西进攻势

政治:

骑士私战和扰民行为消歇

中央一统提升、封建动摇、王权伸张、行政技术改进

宗教:

教宗声威受挫

东西教会復合希望破灭

东西接触交流:

贸易交通开展

A.原因:为提供东征庞大物资和沿途补给

B.结果:城市兴起威尼斯、热那亚、法兰德斯成为东方货物转运中心

商业技术改进(如银行业)

东罗马帝国衰亡:最后仍是亡于鄂图曼土耳其

二、商业復兴、城市发展与大学的兴起

(一)十一至十三世纪欧洲商业復兴与城市兴起

1.中古前期-衰退

西罗马灭亡后,欧洲城市间贸易几乎断绝

城市人口减少,也没有新城市出现

2.中古后期-商业復甦

城市兴起

代表城市:

A.义大利:米兰、热那亚

B.北欧(阿尔卑斯山以北):

a.法国:巴黎、南特

b.英国:伦敦

c.日耳曼:科隆、汉堡

d.法兰德斯:安特卫普

法兰德斯

1.范围:指法国北部、比利时及荷兰南部地区意为「低地」

2.特色:

8世纪时利用本地放牧的绵羊,发展为纺织中心

是欧洲南来北往的陆路中继枢纽斯堪地那维亚往地中海;君士坦丁往北海

地区

14世纪与英国发展出紧密经济依存关系英法百年战争原因之ㄧ即是双方争

夺此地控制权

结果:

A.这些城市与长期掌控东西贸易的威尼斯争辉

B.西欧与东罗马的贸易成为新兴事业

C.十字军东征后进一步与中东贸易,生意更盛

社会关系剧变

行会(又称基尔特)出现:

A.原因:富裕的工商业者为维护经济上的优势所组织

B.特质:

a.同一产业从业者的互助组织

b.行会章程规定生产的步骤和产量

c.对外实施垄断

城市争取自治:

A.原因:为摆脱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的控制

B.方式:

a.以武力对抗领主

b.以金钱取得特许状,成为「自由城市」


c.
邻近城市结盟对抗共同领主例如「汉撒同盟」

C.结果:

a.义大利米兰市民首先赢得选举政府官员的权利,其他城市纷纷仿效

b.15世纪民族王国兴起后,中央集权势力才使城市自治程度受到限制

(二)中古欧洲大学的出现

1.背景:

十字军东征与东西贸易使欧人接触到东罗马与伊斯兰文明

希腊罗马古典学术重新为西方学者所认识

2.意义:

是欧洲文化復兴的产物

对强化西方思想传统贡献甚大

3.着名大学:至15世纪欧洲已有80所大学

义大利:波隆那大学(创立于1088年)以法学见长

法国:巴黎大学(创立于1170年)以神学着称

英国:牛津大学(创立于1249年)、剑桥大学(创立于1284年)

4.文化进展:

学术活动量大增

专业化程度提升

世界观扩大不在局限于修道院中的封闭思想

原因:

A.以阿拉伯文编译的古代希腊罗马经典,被转译为拉丁文

B.东方学者到西方讲学

结果:产生「超欧洲」的世界观

(三)十四世纪欧洲的发展

1.社会经济方面:停顿

英法百年战争

时间:1337~1453

原因:

法国贵族和英王对于法国王位的争夺

 

法兰德斯的问题1328年法国佔领法兰德斯,英国以禁止羊毛出口作为报復

结果:

初期:英国依靠着新武器的使用、以及组织优良的步兵素质,在战争上

取得先驰得点的主动优势

后期:1431圣女贞德被俘,英军判为巫婆异端,以火刑处死,却激

发了法国人民的民族情感,获得最后胜利

黑死病

时间:1347年到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

传播途径:商船带来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

多次水旱灾

2.政治:民族王国的出现

君王权力超越封建诸侯

新兴中产阶级乐于支持君王以换取安定政局

3.文化学术:人文主义不断增强文艺復兴的出现

三、文艺復兴运动

(一)文艺復兴的意义

1.时间:西元14~16世纪

2.地点:

起于义大利,再向西北欧传至英、法、日耳曼等地

西班牙因宗教态度强硬,无法盛行

3.内容:古典学研究、文艺创作、晚期的科学探讨

4.意义:

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渐被人本精神或人文主义凌驾

世俗化运动强调个性创意、自觉意识

求知精神的体现随着欧洲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一个「探索与发现的

时代」

追求通识塑造「君子不器」的通才

再生和新生重新在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理想典范,赋予新的精神

(二)文艺復兴的成就

1.中心思想-人文主义精神

批判传统,挑战教会权威

重视现世成就,抒发个人特质

2.文学创作的特色

从《神曲》到《人曲》

《神曲》

A.作者:中古后期义大利人但丁

B.内容:描述作者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情节

C.特色:表现中古基督宗教世界观

《十日谈》(又称《人曲》)

A.作者:薄伽丘

B.内容:以黑死病为背景,记述100个真实人性故事

C.特色:

a.批判教会,嘲讽教会的黑暗、罪恶

b.描绘和歌颂现世生活,谴责禁慾主义

c.颂扬青年男女大胆冲破礼教和金钱羁绊,谋取幸福的勇气

d.挞伐贵族堕落、腐败的生活

人本精神

代表:

义大利诗人佩托拉克

a.代表作为写给萝拉的《十四行诗》

b.发扬古典拉丁文学之美特别欣赏西塞罗的作品

c.也运用义大利方言从事创作

萝拉的微笑

哀愁之泪沿着我的双颊潸然落下
我的心同声声哀嘆在苦斗
我的眼睛转望萝拉的时候
我鄙视世上一切诱惑,为了她
但我再瞥见那温柔的微笑
羞却、甜蜜、温柔的微笑浮起
它在每种感觉中都注入了幸福的惊奇
折磨我的苦痛在这喜悦里洗涤
这神圣喜愿匆匆而逝
当我的命运把你那慰藉之美
在你离开我那狂喜的视野时,移向
它那坚强信心赞许的安全之地
我的精神飞离喜悦的胸膛
带着痴望的记忆追随妳

政治学者马基维利

着有《君王论》、《佛罗伦斯史》

 

认为惟有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能防止内讧,抵御外侮把实现统一的愿望寄託于霸主

 

荷兰人伊拉斯莫斯

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类历史黄金时代力倡学习古典语言

 

批评教会腐败及教士水准低落

特色:

A.主张务实尽己的人本精神,重视人生现实

B.学者多是基督徒,并没有「以人代神」的意思

3.艺术创作的特色

题材超越宗教

《圣经》故事的取材不似中古时期之盛

裸体人像或个人肖像成为艺术创作对象

仿古或创新的私人豪宅、宫廷华厦竞相出现

教堂捨弃中古哥德式建筑,转为復古的罗马式建筑

 

哥德式建筑

罗马式建筑

特色

1.採用圆花窗和彩色玻璃镶嵌画

2.应用尖拱、扶壁,高、直、尖的

造形暗示接近天国

1.厚重的石墙、高大的塔楼

2.半圆形拱穹

3.窗户小,使内部昏暗矇眬

代表

巴黎圣母院

义大利比萨大教堂

 

绘画技法突破

中古时期

A.较少考虑光线问题

B.对于人物动作描写生硬

C.无远近的分别

文艺復兴时期

A.重视画中人物神态的表现、情感的流露

B.藉由「透视法」的运用,使画面更有立体感

文艺復兴三杰

达文西:

A.〈最后的晚餐〉充满宗教情怀

B.〈蒙娜丽莎的微笑〉充满现世精神

C.多才多艺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

米开朗基罗

A.雕刻家、画家、建筑师、诗人

B.作品流露无比生命力

拉斐尔

A.吸收各家之长,加以发扬光大

B.代表作为〈圣母像〉、〈雅典学园〉

C.创作中流露个人情感

第二节
世界文明的交汇

一、美洲地区的古文明

(一)文明的起源

1.美洲住民的由来:2万年前原始移民由亚洲跨越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

2.考古发现:

B.C
13000
年,秘鲁已有人居住

B.C
7000
年智利出现人迹

3.遗世独立的新世界: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美洲与旧大陆几乎无任何联繫

欧人到达前,美洲人聚集地方有三

北美西北部沿岸

中美洲马雅、阿兹特克文化

南美洲安地斯山区印加文化

(二)马雅文明

1.时间:3世纪崛起,10世纪式微,15世纪被西班牙人灭亡

2.分布地区:墨西哥南部、瓜地马拉、宏都拉斯、萨尔瓦多一带

3.文明特色:

政治:政治组织和统治方式,所知甚少

社会:阶级体系,贵族和祭司享有特权,平民自由不多

成就:天文学、数学(20进位)、文字发明

建筑:

繁荣的城市

宗教用途的金字塔(神龛金字塔)

规模庞大的官府与住宅

宗教:属多神信仰,以人祭神

文字:以鬼头神像表意

4.衰亡原因:

过度开发,人口增加,资源耗尽

内战无领导中心可团结人民对抗西班牙人

(三)阿兹特克文明

1.时间:

12世纪初:阿兹特克人进入墨西哥河谷,受其他部落欺压

15世纪初:建立中美洲最大帝国,人口百万以上

十六世纪初:国势最盛,1520年代亡于西班牙

2.分布地点:墨西哥

3.文明特色:

政治:

高度专制,赋税重,严厉控管帝国境内部落

塔诺奇提兰(今墨西哥市)为中心

社会:阶级区分严格

宗教:以人祭神

文字:用图画或象形文字表示具体意思

农业:建造「浮动园地」增加耕地面积

建筑:太阳金字塔

4.灭亡之因:

帝国的残暴,许多人民认为西班牙人是解放者,不是入侵者

西班牙人的优势武力

(三)印加帝国

1.时间:15世纪初兴起,16世纪初达到高峰

2.分布地点:秘鲁、玻利维亚一带

3.文明特色:

语文:单一官方语言逵加语,但无文字使用

政治:

首都:库斯科

善待臣服者并善用其农业和建筑技术

间接统治派殖民官安抚被征服者

劳动税制度各部落每年需付出一定的时日耕种国有田地、修桥铺路或其

他工事

社会:严格阶级分化,统治者生活奢华

农业:

开闢梯田

兴筑运河与水坝

农作物以马铃薯为主,后来成为美洲与欧洲主食之ㄧ

交通:道路网络发达,汇集于库斯科

4.衰亡原因:因争夺王位而陷入内战

(四)美洲三大古文明的灭亡

1.经过:

阿兹特克帝国

时间:1519

征服者:西班牙将领科提斯

结果:

阿兹特克人以为天神降临,以厚礼奉献

 

西班牙人与当地部落结合,迅速征服,并将此地宣告为「新西班牙」

印加帝国

时间:1531

征服者:西班牙将领比萨罗

2.影响:美洲传统文化日渐消失,西化成为美洲新大陆的主流

二、探险、贸易与殖民

(一)近代之前中西海外交通之比较

1.中国海外活动由盛而衰

隋唐:已出现东起日本、朝鲜,西至西亚、非洲的直接或间接海上交通

五代至宋元:海外发展继续,旅居海外经商者渐增

元:疆域横跨欧亚两洲,海陆交通均盛

明:

初期:实施海禁与朝贡贸易

A.原因:为防范北方蒙古人和沿海倭寇

B.结果:东亚海上贸易陷入倒退和停摆的状态

再兴:郑和下西洋

A.时间:1405~1433

B.路线:南洋、印度洋至非洲东岸

C.目的:寻找惠帝、宣扬国威

D.成就:文化交流

a.传出中国历法、图书、种植技术

b.传入香料、珍宝、棉布、长颈鹿

衰落:郑和死后,明政府不再鼓励海外活动而式微

2.欧洲的海外活动逐渐兴盛

时间:15世纪后期开始

背景:陆上贸易、交通孔道被鄂图曼土耳其帝国阻隔欧洲开始寻找通方的

新航道,以取得香料、丝绸

经过:

1488年,葡萄牙人狄亚士发现非洲南端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横越大西洋,抵达美洲大陆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首航印度

1519~1522年,西班牙人麦哲伦船队(1521年后由爱卡诺率领)完成环球

航行

影响:

增进欧人地理知识、航海知识和技术的发展

欧洲重心开始由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东岸的西欧

(二)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海外扩张

1.葡萄牙

贸易据点和殖民地:

非洲东岸、西岸、印度(果亚)、马来半岛(麻六甲王国)、印尼(香料群

岛)的重要港口

最远的据点澳门

最大的殖民地巴西

行径:

武力垄断欧洲到亚洲的海上贸易取代阿拉伯人

贩卖非洲黑人给欧洲国家,作为开垦殖民地的奴隶

2.西班牙

殖民地:中南美(巴西除外)、菲律宾、台湾北部

行径:

掠夺中南美

A.将金银开採后运回西班牙

B.强佔土地,驱使印地安人为奴隶

C.沉重劳动及无法抵抗欧洲人带来的疾病,使大批印地安人死去

掳卖非洲黑人

3.荷兰

扩张方式:

发达的造船技术

特许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

经过:

荷兰东印度公司

A.先在爪哇的巴达维亚设立亚洲经营总部

B.17世纪初,在亚洲建立35个贸易据点,日本获利最高,其次台湾

荷兰西印度公司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结果:17世纪前半期成为强大海权国家,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因为荷兰

经常从事欧、美、亚各洲之间的转口贸易)

4.英国

扩张经过:

1600年成立英国东印度公司先后在印度、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建立据点

1688年光荣革命后,内部稳定对外进入大规模掠夺阶段

A.打败葡、西、荷、法

B.独佔北美、印度

结果:1800年拥有殖民地超过本国领土46欧洲最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的光荣革命

一、原因:詹姆士二世积极回復旧教势力且大力推进专制

二、经过:

1.国会决定驱逐詹姆士二世,另立其女婿威廉为英王

2.公佈《权利法案》

未经国会同意,不得随意募兵徵税

国会议员具有言论自由(免责权)

国王不可任意废除国会通过的法案与法律

三、影响:

1.专制王权宣告结束

2.国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3.不再发生内战,全力向外发展

4.私人资本得到保障,有利工商业发展

(三)异国文化的对话

1.东方物产对西方的影响

香料:欧洲人的最爱

中国丝绸和瓷器:欧洲王公贵族竞相购买

茶:17世纪随着王室贵族的提倡及茶叶价格降低,喝茶习惯普及英国为最

咖啡:

原产非洲,13世纪后在阿拉伯世界流传

17世纪传入欧洲,受欧人喜爱特别是法国

荷人开始在印尼种植咖啡间接促进咖啡传播

2.新大陆对欧洲的影响

物价革命

原因:

币值下跌:

大量美洲白银流入欧洲,造成通货膨胀

 

货币品质不佳

 

人口增长:使粮食需求增加物价大幅上涨

结果:打击以地租维生的贵族及一般平民,却促使大商人的崛起

重商主义

原因:

欧洲各国认为拥有黄金、白银愈多,代表国力愈强大

 

除西、葡以外,欧洲各国都必须透过贸易方式取得金银鼓励工商发展

内容:国家是工商业的管制者,应积极介入工商活动设法增加出口,减

少进口,累积国家财富

政策:

A.关税壁垒

B.竞争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与市场

C.对本国商品补贴,以便倾销外国

D.专利制度授予一个公司或商人团体某种贸易的独占权利,如英、法、

荷三国的东印度公司

E.航海法英国禁止荷兰船只运载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货物

批判:18世纪中叶后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主张政府应採取「自由放

任」,尽量减少干涉

3.全球性经济、粮食作物的出现菸草、玉米、蕃薯、马铃薯

第三节
亚洲大帝国的发展

一、近世的东亚国家与俄罗斯的东进

(一)中国政权渐趋专制

1.明朝

明太祖:

废相,皇帝直领六部

以文字狱和廷杖来对付士大夫

明宪宗:以八股制义作为应考的方式

成立特务组织(东、西厂),实行无理的高压政策

2.清朝

订了留髮不留头的规定

大兴文字狱

雍正时设军机处,选亲信重臣为军机大臣

以密奏制度控制中央行政机关与了解地方政务君主集权独裁的最高峰

(二)日本从分裂到统一

1.早期日本的发展

古代的日本:部落林立,缺乏接触海外的机会进步相当缓慢


大和国家:


时间:西元前1世纪

背景:

A.汉朝文化传至朝鲜后,连带改变日本人的物质生活

B.出现以豪族为主的小国其中的大和国家逐渐收服其他小国

大化革新:

时间:646年开始

推动者:孝德天皇

内容:推动以唐朝为仿效对象的革新

结果:使日本成为以唐朝律令为蓝本的中央集权国家

2.幕府政权

由来:

10世纪后期均田制破坏,豪强崛起,天皇权威低落

12世纪后期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幕府政权」

三大幕府:

12世纪源赖朝于镰仓建立「镰仓幕府」

14世纪足利尊式于京都建立「室町幕府」

15世纪中叶1467因继承权问题爆发了应仁之乱,室町式微,进入战国

时代

16世纪1573年织田信长推翻室町幕府,统一日本,但不久遇袭身亡

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全国,但其死后再陷纷乱

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战国时代结束

3.丰臣秀吉的统治

政治:重新分配征服的领土,赐给有功战士成为新的「大名」(诸侯)

 

大名的职责

1.为将军提供军事服务

2.有责任应召提供特殊服务

3.有效地、和平地管理好领地

 

经济:

强迫大商人迁至其直辖地大坂城方便掌控经济资源

去除过去对商业的限制

统一货币与度量衡

丈量全国田亩

实施统一地租税率和徵收体制

社会:

没收农民武器

规定农民住在农村,商人、武士居住城市

交通:

去除战国时代各领地之间的关卡、路障

修桥铺路,方便商品、讯息流通

对外扩张:

1592年攻打朝鲜明神宗曾派兵支援朝鲜

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结束7年战事

结果:

扫除15世纪中期以来割据,恢復统一秩序

豪强被建立军功之人和富商取代

耗费庞大军费和兵力导致丰臣政权衰亡

明帝国因此财政困窘无力对付满州和流寇

4.德川家康与江户幕府

建立:1603

政策:

强化并落实丰臣秀吉的中央集权政策

打击异己,削减或废除众多大名的权势

 

控制全国重要都市、交通要冲和矿山

 

垄断铸币和发行

订定士农工商世袭不变的身分制度

推行文治,提倡儒家思想教导臣民对天皇和将军的服从与忠诚

结果:

政局稳定,经济、文化均有明显发展

政权维持266年之久,至1867年德川庆喜宣布「大政奉还」,结束幕

府时代

(三)十六、十七世纪俄罗斯的东进

1.早期俄罗斯的发展

基辅罗斯

建立时间:9世纪

经济:贵族以商业活动,平民以农业为主

政治:

以基辅城邦为主的松散邦联

 

各亲王受限于贵族议会和市民议会

社会:

贵族自由选择效忠的亲王

 

农民自由迁徙

外交:与邻国接触频繁

宗教:接受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正教

金帐汗国(钦察汗国)

建立时间:1240

统治者:蒙古人

灭亡:1480年被莫斯科公国推翻

莫斯科公国

发展:兼併俄罗斯地区其他小国16世纪面积已相当于今日欧俄部分

政治:

中央集权专制政体逐渐发展

 

伊凡四世即位后,自称「沙皇」(即凯撒的转音)

a.改国号为俄罗斯沙皇国

b.残酷镇压反对派有「恐怖伊凡」之称

沙皇集大权于一身,贵族与教会不再构成威胁开始展开对外扩张

2.1617世纪俄国的扩张

欧洲:兼併乌克兰

西伯利亚:

历史背景:

源自蒙古语,意为「宁静的土地」

 

没有统一国家,只有许多游牧部落

 

16世纪蒙古后裔建立西伯利亚汗国臣属于沙皇

物产:珍贵毛皮

A.1574年起沙皇鼓励商人开发

B.规定臣服者需缴纳若干毛皮

征服经过:

哥萨克首领叶玛克因抢劫遭通缉而逃避至此地,其后攻占西伯城献大量皮毛给沙皇,得到赦免

 

沙皇派军增援1598年正式占领昔日西伯利亚汗国的领土

 

1630年俄人已达远东的鄂霍次克海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时间:1689

原因:俄国往黑龙江下游发展,康熙皇帝多次派遣军队击败俄军

内容:两国以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为界

意义:

结束俄国在西伯利亚的扩张

 

乌拉山以东至太平洋西部的土地已成为俄国领土

二、伊斯兰帝国的变化

(一)鄂图曼土耳其人的崛起

1.塞尔柱土耳其帝国的兴亡

成员:西突厥后裔+回纥人

崛起:11世纪伊斯兰王朝内部派系斗争,受僱为佣兵,掌握军权

建国者:托格茹

扩张:东至新疆,西占小亚细亚,并夺得耶路撒冷

影响:十字军东征

衰亡:13世纪时因蒙古西征而式微

2.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

时间:14世纪

开国领袖:鄂斯曼

过程:

13世纪定居于安纳托利亚正式建国

15世纪前期征服东罗马帝国除君士坦丁堡之外

1453年苏丹麦何密二世攻下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并建都于此

3.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

15世纪:麦何密二世主政时期在东南欧与黑海地区大有斩获

16世纪:

雪兰一世取得叙利亚与埃及

苏力曼一世

A.帝国权势达到顶峰,涵盖小亚细亚、北非、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

B.兵临维也纳城与神圣罗马查理五世、法王法兰西斯ㄧ世并列为三强

16~17世纪是世界上最强大帝国之ㄧ

4.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特色

政教合一施政须符合伊斯兰教义与法规,苏丹权利并非独裁不受限制


容许其他教徒保有自己的信仰与相当程度的自治


宗教及社交活动中心清真寺


教育伊斯兰教义的探讨,成立四大宗教学院

经济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也颇发达,贸易是其重要的财富来源

文学与艺术採东罗马帝国与波斯的风格,具有东西交融的色彩

(二)蒙兀儿帝国的出现

印度最早的伊斯兰政权

  1192年,信仰伊斯兰教的库尔王国(Ghur)从阿富汗来到印度北部,在20年里控制了整个盆地。十三世纪初,库尔王国驻印度总督库特乌定,在德里自封为第一任苏丹,开始了伊斯兰教政权在印度的正式统治。

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为蒙古贵族后裔,1370年开始依靠中亚各地游牧部族组成的强大军事武装,一路东征西讨,南北转战,建立一个东起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北濒黑海,南达波斯湾的庞大帝国。但帖木儿的作为相当野蛮、残暴,大军所到之处无不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对于顽抗者,通常是毫不留情地大开杀戒。1405年帖木儿在东征中国明朝的过程中病死,随后帝国分裂,势力大减,人民不断反抗,终被北方游牧部族所灭。


1.时间:1526


2.建立者:巴卑尔自称为成吉思汗与帖木儿的后代

3.中兴:

巴卑尔死后国势转衰

其孙阿克拜时復兴

被视为帝国最英明皇帝

统治印度北部和阿富汗

4.全盛:

时间:17世纪中期

代表君主:夏吉汗

国教:伊斯兰教

代表建筑:泰姬马哈陵

泰姬马哈陵

 

位于阿格拉的泰姬马哈陵是夏吉汗为纪念其皇后所建。皇后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绝世美女,十九岁嫁与夏吉汗国王,赐封蒙泰姬‧马哈,意即宫廷之宠(简称泰姬)。两人感情深厚、形影不离,生有八男六女。经过十九年的幸福婚姻生活,皇后最后因难产而死,年仅三十九岁。于是多情的夏吉汗于1633年开始着手兴建皇后陵墓,于1652年完成。聘请来自君士坦丁堡的圆顶建筑师、巴格达的泥水师和书法家,以及其他各地的各种专家,动用了二万人,耗资甚鉅,整栋建筑採白色大理石建构,纯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陵墓,墓外四角各有一座高耸的白色大理石尖塔,而当时设计更考虑若地震塔倒会压垮陵墓,尖塔皆向外倾斜十二度,建筑设计完美,兼具平衡及对称的特色。占地范围极广,共有前庭、正门、蒙兀儿花园、喷水池、水道、清真寺及陵墓本身,融合中亚、波斯和印度本土风格。

5.意义:

经济繁荣,政治社会稳定

中央政府统治方式成为后来印度统治者(包含英国)效法的榜样

6.特色:

宗教方面

阿克拜时期採行宗教宽容的态度

禁止穆斯林欺压印度教徒

 

免除印度教徒人头税

 

大量拔擢印度教徒为官员

夏吉汗死后却开始迫害印度教徒导致印度本土军人的叛乱,自17世纪末

起,帝国开始迅速瓦解


文化方面


为西亚和印度文化混合体


波斯语文相当流行与本土印度语融合后发展出「印地语」,为今日印度

通行语言


艺术与建筑

受波斯影响

 

小拱门与球根状圆顶

 

遗址分散于今日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

7.灭亡:1757年英国灭之,成为其殖民地


全球历史从分裂到统一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