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征东边塞诗
据吉林大学魏存成教授考证:“高句丽民族名称的出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高句丽政权自公元前37年建国,至公元668年灭于唐,在历史上共存在了705年。”“关于高句丽改称高丽的时间,严格地说,还应是5世纪末,宽而言之,则是5世纪。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并用,至隋唐时期,就不再见高句丽的名称了。”从地域上讲,高句丽(高丽)政权是一个横跨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的政权。“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靺鞨。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
高句丽作为汉武帝建的一个属县,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利用中原混战之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虽仍对前燕、东晋、南朝宋、北魏、北齐、北周等中原大国称臣纳贡,但其与新罗、百济之间的相互争斗和不断对辽河以西地区进行侵袭等都直接影响了中原政权对辽东的正常统治。公元598年,隋文帝对高丽发动水陆进攻,遭受失败;公元612年、613年和614年,隋炀帝三征高丽,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且过度地征战,也毁灭了隋帝国。同时,战争也使高丽蒙受了严重损失。
唐朝建立之初,主要敌对势力有甘肃叛乱者薛举、突厥的藩臣梁师都、山西北部的刘武周、燕王高开道、河北的窦建德、魏公李密、洛阳的王世充、江苏和浙江沿海的李子通、南京的杜伏威和辅公祏以及梁帝萧铣等,根本无暇顾及高丽。而高丽也急需与大唐维持友好关系,借机修复战争的创伤,恢复实力。于是,“武德二年,遣使来朝。四年,又遣使朝贡。”唐高祖也于武德五年赐书高丽王建武表达了自己与其修好的态度:“朕恭膺宝命,君临率士,祗顺三灵,绥柔万国。普天之下,情均抚字,日月所照,咸使乂安。王既统摄辽左,世居藩服,思禀正朔,远循职贡。故遣使者,跋涉山川,申布诚恳,朕甚嘉焉。方今六合宁晏,四海清平,玉帛既通,道路无壅。方申辑睦,永敦聘好,各保疆场,岂非盛美。”同时,在赐书中表达了希望双方妥善处置隋炀帝征高丽时遗留两国在对方境内的战俘和逃散人员的意愿。“但隋氏季年,连兵构难,攻战之所,各失其民。遂使骨肉乖离,室家分析,多历年岁,怨旷不申。今二国通和,义无阻异,在此所有高丽人等,已令追括,寻即遣送;彼处有此国人者,王可放还,务尽抚育之方,共弘仁恕之道。于是建武悉搜括华人,以礼宾送,前后至者万数,高祖大喜。”唐太宗继位后,继续与高丽保持良好关系,并致力于解决隋与高丽之间战争的其他遗留问题,“贞观五年,诏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往收瘗隋时战亡骸骨,毁高丽所立京观。”但是,高丽王高建武却始终对唐王朝心存戒心,“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 贞观十六年(642年),高丽内部发生了重大变故,“西部大人盖苏文摄职有犯,诸大臣与建武议欲诛之。事泄,苏文乃悉召部兵,云将校阅,并盛陈酒馔于城南,诸大臣皆来临视。苏文勒兵尽杀之,死者百余人。焚仓库,因驰入王宫,杀建武,立建武弟大阳子藏为王。自立为莫离支,犹中国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职也,自是专国政。”唐与高丽间良好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唐太宗对群臣说:“盖苏文弑其君则专国政,诚不可忍,以今日兵力,取之不难,但不欲劳百姓,吾欲且使契丹、靺鞨扰之,何如?” 虽在长孙无忌的劝阻下未发兵,还与贞观十七年(643年)“封其嗣王藏为辽东郡王、高丽王。又遣司农丞相里玄奖赍玺书往说谕高丽,令勿攻新罗。”但已有攻打高丽之心。 盖苏文不听劝告,并以新罗在隋末战乱时曾夺高丽土地为由,联合百济进攻新罗。唐太宗大怒,对群臣说:“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从谏如流的唐太宗这次没有听纳劝谏。“十九年,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将军常何等率江、淮、岭、硖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自莱州汎海趋平壤。又以特进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为副,领将军张士贵等率步骑六万趋辽东。两军合势,太宗亲御六军以会之。” 此次征高丽虽未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唐太宗与群臣一路行军、一边作战一边歌唱,写下了《春日望海》、《于北平作》、《辽城望月》、《辽东山夜临秋》、《执契静三边》、《伤辽东战亡》和《 宴中山》等边塞诗,不仅全景记录了这一征战的宝贵史料,还真实地表达了唐太宗此次作战的感受,塑造了他勇武豪情的帝王形象。这里分析其中一首《执契静三边》:
《执契静三边》
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
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
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烟波澄旧碧,尘火息前红。
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
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
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
孔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
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
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
据傅璇琮先生考证,此诗作于贞观十九年秋。“《全唐诗》卷一太宗有《执契静三边》诗。……诗亦征辽时作” 。诗的开篇“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统揽全诗,表现出了唐太宗乐观必胜的信心与使天下人民共享太平的胸怀。“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8句体现了唐太宗意欲用戢武耀德从而实现“烟波澄旧碧,尘火熄前红,霜野韬连剑,关城罢月弓,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的治国方略。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唐太宗宁愿自己受“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之苦也无所谓。然而一劳永逸的安边又不现实,只能“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以求得“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孔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并最终实现“元首佇盐梅,股肱惟辅弼,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的终极目标。唐太宗在这首诗中完整地袒露了自己胸怀大局,盼望海内一统,国家长治久安,并愿为之付出一切努力的愿望。
请关注上面公众号“察古观今”,更方便地搜索各方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