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最后的精锐骑兵和西方现代化军队的对撞

一、

通州西边,有一座明朝时修建的石拱桥,叫做八里桥,距离北京只有三十里,是扼守京城的咽喉。

1860年9月21日,一场决定第二次鸦片战争胜负的决战,在这里爆发。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1图

清朝方面,统帅是清朝最会打仗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和绿营兵共三万人,其中骑兵近两万人(7000名蒙古骑兵和10000名京营骑兵);英法联军方面,统帅是法国司令孟托班,一共8000人,包括一支2000人的炮兵部队。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2图

图:大清顶梁柱、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凌晨5时许决战开始。下午3时许结束。

关于这场战役,无数回忆录、小说、电影都有惊心动魄的描述,大多集中在“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冲锋的无畏骑兵”,风哥在此先省略了这些感情层面的东西,只说结果:清军大败,伤亡过半(约3000人阵亡),英法联军则伤亡51人(12人阵亡)。随后咸丰帝逃往热河,英法联军兵不血刃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50天。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3图

图:法军司令孟托班

因为伤亡数字如此之少,以至于当法军司令孟托班回国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嘉奖时,引起了一场嘲笑。皇帝封他为“八里桥伯爵”,并提议再给他年金五万法郎的奖金,议员们大面积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

二、

今天的我们,一定会惊骇于双方伤亡人数的悬殊。但这个数字,如果放到整个鸦片战争中,就不觉得突兀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双方伤亡人数比例在600:1,英军523人(阵亡69人)中国伤亡22790人,很多次局部战争,比如厦门战役、定海战役,英国军队零伤亡;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参战部队一共30万,英法联军总数是18000人。最后的伤亡数:清军约3000-5000,英法联军约500-600人,绝大多数发生在强攻大沽口战役。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4图

不到两万人的英法联军,却杀到堂堂大清无人可挡,轻松攻陷塘沽、大沽、天津、通州,八里桥大败僧格林沁,占领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1860年最鼎盛的英法部队,碰上了日落西山的最衰落八旗兵。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5图

图:1860年的英军

十九世纪的英法军队,从军官到士兵都是职业军人,有丰富的海外作战经验。

八里桥战斗的英法联军,大多数在拿破仑战争和刚刚结束的克里米亚战争久经考验。他们装备先进的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法军装备有12磅重型加农炮),使用的是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等最新战术。甚至,他们还带了70个医疗小分队,可实施战场上的野战医疗。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6图

图:法军的拿破仑12磅加农炮是同时代威力最大的重炮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西方步兵会在八旗铁骑的冲锋下腿发软。事实上,英法军队经历过排着方阵面对面放排枪的冷酷时代,而在海外殖民地的作战中,他们最熟悉的就是这种套路:落后国家的军队集团冲锋,他们只需按照战术冷静射击、开炮。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7图

十九世纪末的西方骑兵,早已放弃了集团冲锋战术,而把这一落伍于时代的战术,留给了落后的殖民地军队。

再提一个细节,法军的刺刀是世界上最长的,拼刺刀能力欧洲第一,八里桥战争不是只有远距离枪炮射击,也有近战:当准确的炮火迫使清军溃退时,法军开始端着刺刀出击,扑向八里桥,白刃战水平甚至比清军强很多。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8图

图:西方人所绘的八里桥战争

三、

我们可以做个参照。

现成的战例:几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被历史学家视为“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战斗双方:欧洲陆军人数第一的沙皇俄国对英法联军。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9图

图: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英国士兵

战争结果,俄军惨败:阵亡人数高达48万人!英国则阵亡约2.2万人,法军约9.5万人。

克里米亚战争,就是沙俄的八里桥战争,它“证明了俄国的落后十分惊人”:军舰上,俄军是木帆船,英法是蒸汽炮舰;武器上,俄军是老式燧发枪,英法是来复枪;机动性上,俄军从莫斯科到克里米亚半岛没有铁路,军队靠走路,要走三个月,英法联军则乘坐军舰从本国到克里米亚只需三周!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10图

图:克里米亚战争,俄军惨败

全方位的落后,只有挨打。

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的列夫托尔斯泰心有余悸的写道:“战争不是排列整齐、美观雄壮的队伍,不是激昂的音乐和战鼓,不是迎风招展的旗帜和骑姿矫健的将军,你们看到的将是战争本来的样子:流血、苦难、死亡……”

四、

写到这里,风哥没有贬低清军的意思,相反,从敌人口中,我们都知道清军将士有多英勇。

法军军官吉拉尔写道:“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我们。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骑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然而还是打不过人数较少欧洲人,这也的确是事实。法国和英国的炮兵压倒了他们的箭、矛、迟钝的刀和很不象样的炮。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11图

图:西方人所绘的清军

法军中尉保罗·德拉格朗热对清军骑兵描述道:“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我们大炮持续和反复地排射,炮弹于他们的左右飞驰,他们在炮火中倒下了。”

在战斗中,清将胜宝中炮受伤,导致一翼溃败,虽然败局已定,但僧格林沁却不肯退让,命令他的卫队携带自己的帅旗固守八里桥,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12图

图:手持鸟枪和弓箭的清军骑兵

战后,法国翻译官德里松在回忆录里栩栩如生的写道:“桥头站着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象是总司令的旗手……此刻,敌人已告全面撤退,而且战场上,全军精锐亲自所保卫的那座桥也业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孟托班将军情不自禁地说,在我看来,这个人确有过人之勇。有几个士兵冲向前去,想把他活捉。而在这时候,好像为了使我们有时间能把这英勇身影留在脑海里而有半小时没去碰他的炮弹,却正打中了他,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看不懂的八里桥:为何三万八旗铁骑伤亡一半,英法只死了12人?-第13图

图:战争结束后的八里桥桥头

战争的现实性与不可抗拒性就在这里:胜负的走向,丝毫不以双方的英勇程度为转移。

八里桥之战,一场中国最后的精锐骑兵对西方现代化军队的对撞,以最冷酷的方式落幕。

请关注上面公众号“察古观今”,更方便地搜索各方面资讯

八里桥之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最后的精锐骑兵和西方现代化军队的对撞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