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们来说说北疆的准噶尔。
既然北疆一直都是准噶尔蒙古,那么你一定会想,现在这个准噶尔蒙古哪里去了?答案是被乾隆干掉了,而且基本干了个精光。
前面说过,准噶尔蒙古几代大汗都雄心勃勃,或者说野心勃勃,不仅往西攻打哈萨克部,往南统治回部,往东呢,往东攻打漠北蒙古,你不要以为大家都是蒙古人就不会开打,实际上漠西漠北两部分蒙古一直是世仇——这也不奇怪,汉族人历史上不也是自己砍来砍去的吗?最近一次被砍败了的那一部分汉族人,至今还窝在东南方的一个小岛上呢。
康熙年间,准噶尔的大汗叫噶尔丹,乘着漠北喀尔喀蒙古和入侵的俄罗斯苦战之时,突然在漠北蒙古后面来个个突然袭击,使得漠北蒙古腹背受敌,大败而逃,逃到了漠南蒙古的地盘,噶尔丹继续追击,一直追到了乌兰布通,乌兰布通在哪里?在今天内蒙古的赤峰市,这距离北京也就三百来公里,按现在的话说,也就是一脚油门就到了的事儿。这显然是摆好了架势要跟清政府干一仗啊。
康熙如此牛叉的一个皇帝,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吗?再说漠北漠南两部蒙古那都是大清的小弟啊,哪能看你这么嚣张?最终在乌兰布通击败了噶尔丹,自己也战死了一个副司令。从此以后,准噶尔蒙古和清政府的交手就一直没断过,直到康熙的孙子乾隆,上天突然就给了清政府一个机会。
什么机会呢?就是准噶尔蒙古终于也摊上了草原民族难以解决好的继承人问题。
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强盛往往不能持久,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继承人问题。老的大汗一死,儿子们都要争夺大汗之位,所以每一次汗位传承,基本上就是一顿互砍,砍好了,重新形成力量的平衡,砍不好,往往就是分裂和衰落。
所以你不要觉得中国皇位的嫡长子制度很荒谬,哪怕太子是个傻子也传给他皇位,其实这是有道理的。皇帝个人才能差点其实关系不大,有一套制度和文武大臣辅佐作为保证就不会出问题。
那么准噶尔部当时的情况是什么呢?当时的准噶尔部的王位继承人和潜在的王位继承人几经砍杀,最终是一个叫达瓦齐的,在阿睦尔撒纳的帮助下,取得了汗位。阿睦尔撒纳这个人,清代的史书说他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事实上就是很有能力,但是他在血统上却不如达瓦齐,基本没有继承汗位的可能,于是他就转而帮助达瓦齐夺取了汗位。
但是,阿睦尔撒纳有能力啊,肯定不是久居人下的角色,日子一久,达瓦齐就有点如鲠在喉,觉得这个阿睦尔撒纳是个危险人物,干脆,先下手为强,砍了阿睦尔撒纳再说。
阿睦尔撒纳一看大事不好,带着两万部下就跑了,向乾隆投诚了。
阿睦尔撒纳这个人身世很奇特,他的爸爸是和硕特部的王子,妈妈是准噶尔大汗的公主,但是他老爸最终被他外公给砍了,因为他外公要灭和硕特部嘛。灭了和硕特部后,他外公又把怀着他的妈妈嫁给了辉特部的一个贵族,所以阿睦尔撒纳虽然号称是辉特部的贵族,实际上是和硕特部后裔。历史传说阿睦尔撒纳生下来的时候浑身是血,当时就有人预言,这小子是来复仇的。
没错,他后来的确将准噶尔部引向了灭亡。
乾隆当时一见阿睦尔撒纳来了,这真是灭准噶尔的天赐良机啊。而阿睦尔撒纳也是一心要打回新疆去,极力对乾隆说达瓦齐这小子昏庸低能,荒淫无耻,准噶尔部人心涣散,众叛亲离,有组织无纪律,完全不堪一击。
乾隆是早就想灭了准噶尔了,乾隆这个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终其一生,在很多地方都是拿自己的爷爷康熙当楷模,有意无意的和他爷爷比。他爷爷当年是想灭准噶尔一直没成功啊,现在这么好个机会,正好一雪前耻,完成他爷爷未竟的事业。不过乾隆自诩是贤明之君嘛,所以必要的程序还是要走一下,就是先要装模作样的征求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谁知道满朝的大臣们却和领导不是一个心思,有些人就不大相信阿睦尔撒纳的话,平白无故的跑过来这么一号,可信不可信还两说呢,就算是真的来投降,那也是明摆着要借我大清的手帮他砍人啊。而且老皇帝雍正跟准噶尔交手还吃过败仗,这不保险啊。
这时候乾隆的军机大臣,而且是领班的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了——傅恒站出来了,说你们这帮鼠目寸光的东西知道什么?我坚定支持伟大领袖的意见!开打!
于是,5万清军兵分两路,就直奔新疆而来。其中北路大军的总指挥是军机大臣班第,阿睦尔撒纳作为副总指挥兼先锋,没想到这一次出兵,阿睦尔撒纳一路劝降,清兵竟然没干一仗,度假一样就把新疆给占了,看来达瓦齐还真是昏庸无能,众叛亲离,达瓦齐也被活捉,直接押到了北京。不过乾隆倒没把他怎么地,给封了个王,养起来了。
阿睦尔撒纳此时自然是志得意满,心想这大汗的位置终于轮到我了。可是他忘了,乾隆是一点都不糊涂啊。你不是厄鲁特四部吗?那好,我一口气封了四个大汗,你阿睦尔撒纳,只是其中之一。
乾隆根本不会再让准噶尔部坐大,这好不容易从他爷爷砍到现在,乾隆无论如何是不会让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再存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分而治之。
阿睦尔撒纳这下就和清政府彻底翻脸了,拒不承认清政府的任命,终于带着准噶尔部的各个大小汗王们反叛了。而此时,进疆的清军大部分都撤走了,只留了象征性的500人,这怎么打?于是留在新疆的班第,干脆就自杀殉职了。
乾隆立即派大军再度进疆,阿睦尔撒纳却狡猾异常,先是两次诈降,然后不停的骚扰清军,一会儿跑到了哈萨克的地盘躲起来,一会儿又跑回来发动群众再跟清军干,这下终于把乾隆给惹毛了,决意全歼准噶尔部。
我们的历史到了这一段,就开始模糊了,你看很多现在的历史读物,一说到这一章节,往往一笔带过。所以,你要知道这段历史真相,只有看清代人写的第一手资料。
那么,清代的第一手资料究竟是怎么记载的?历史真相又到底是怎样的呢?
历史真相是——准噶尔部六十万左右的人口全都被乾隆进行了种族灭绝。这里我需要搞清楚的是这个“准噶尔部”的概念不是指全部的厄鲁特四部,因为在此之前,杜尔伯特部与和和硕特部的一部分人已经投降了清政府,当然还有跑到了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部,和这事儿也没关系。剩下的准噶尔部和依附了阿睦尔撒纳一同叛变的其他三部尽数被杀光。
阿睦尔撒纳呢?最终逃往俄罗斯,俄罗斯觉得阿睦尔撒纳奇货可居,留下这小子,以后可以作为手里的一张牌啊,所以当清政府的追兵问俄罗斯要人的时候,俄罗斯耍赖,不给。谁曾想阿睦尔撒纳自己不争气,跑到俄罗斯就出天花,病死了,沙俄这才把他尸体送给清军。
《清史稿》、《清高宗实录》和《平定准噶尔方略》以及当时一些著作中,都记载了乾隆对当时平定准噶尔的前线部队下达的指令:“必应全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此次进兵非同一般,各将厄鲁特彻底剿灭,永绝根株”。
清代的史料《圣武记》、《啸亭杂录》都记载了当时对准噶尔部屠杀的情况,比如《啸亭杂录》记载:“凡山陬水涯,可渔猎资生之地,悉搜剔无遗,时厄鲁特慑我兵威。虽一部有数十百户,莫敢抗者,呼其壮丁出,以次斩戮,寂无一声,并首就死,妇孺悉驱入内地赏军,多死于途中,于是厄鲁特之种类尽矣。”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清军在对准噶尔主力部队进行歼灭之后,对逃散、藏匿的准噶尔人进行彻底的搜查,凡是山凹水边,能够靠打猎捕鱼存活下来的地方,都像梳头一样查了个遍。找到了准噶尔人,将里面的男子全部拉出来一个个砍头,妇孺全部为奴,押回内地赏军,而且还大部分都死在了路上,所以“厄鲁特之种类尽矣”。
而对投降的准噶尔人,乾隆则根本不相信,命令往东押送,只要一过巴里坤,就地全部杀掉。
那么最后,整个北疆是个什么情况呢?《啸亭杂录》中说:“数千里内,遂无一人”,空了。
等等,不是还有被抓到伊犁种地的塔兰奇人吗?
你以为塔兰奇人傻啊,这都杀成这样了,还不跑回南疆去?
事实上,当时清政府和阿睦尔撒纳一同摧毁达瓦齐时,就放出了一直被准噶尔人囚禁的大小和卓,大和卓布拉尼敦,被放回南疆,而小和卓霍集占则被留在了伊犁,管理当地的塔兰奇人,不过小和卓霍集占,也参与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所以一看情势不妙,一溜烟就跑回了南疆,煽动他哥一起叛清,终于发生了大小和卓之乱。这是另外的故事了,这次先不聊这个。
其实新疆的历史跌宕起伏,根本不是简简单单一两篇文字就能说清楚的。这也就是个大概的脉络。
好,现在让我们再对这一段内容进行小结:因为准噶尔之乱,新疆的北疆地区被杀空了,原本就是被抓来当农奴的塔兰奇人也跑了。
那么你现在也明白了,这时候别说维吾尔族、汉族、回族了,北疆除了杀人杀的嗨了的清军,什么人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