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终结不但要面临传统历史更替的规律,还要面临数千年所未有的世界大潮和民族自醒,所以清朝的灭亡是很值得玩味的,那么当1912年春节前夕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的时候,老百姓们都是个什么态度呢?
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到1912年亡国,这中间可经历了七十多年,期间清政府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用了他们能够使用的所有手段,凭良心讲清政府干的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时代和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无论如何挣扎都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所谓时势造英雄。清朝不该亡时,太平天国纵有数百万大军都奈何不得,清朝该亡时,武昌区区三千新军就点燃了火药桶逼皇帝退位。所以1912年的辛亥革命已经是历史大势所趋,能有个和平退位,不至于国家分裂、血流成河已经是难得的好结局了。
所以当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感到欣慰的,毕竟这几十年要赔偿这么多战争赔款,朝廷乌烟瘴气,大家都希望这次革命能为国家带来一个新的气象。不过这话得两说,因为随着清朝末期的改革,包括报刊、学校等进步宣传工具的普及,很多人已经开始民族自醒,但在偏远的很多地区,老百姓跟几千年前一个样子,该愚昧还是愚昧,该落后还是落后。
最先知道皇帝退位的自然就是北京城的老百姓,要说他们对这种事早就见怪不怪了,就像老舍先生在《茶馆》里说的一样,老百姓跟往常一样喝茶、听相声,见了面就滋着大牙“这位爷,听说了吗?皇上退位了”,“嗨,你才知道啊,我告诉你,打上个月我就知道了,我一哥们在宫里边当差,早跟我说了,袁世凯这老小子…”总之老北京几百年都是这味,大家都在聊新年号是个啥,什么叫“民国”,完全没有人想到是不是该上吊殉个国啥的。
最高兴的当属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革命或立宪的中坚力量,这些人多多少少都了解外面世界的情况,知道如今的世界潮流,对满清的腐朽统治早就深恶痛绝。你想想1912年全世界只有清国和俄国是没有立宪的愚昧封建国家,出国留学和经商的中国人比任何人都了解来自弱国的人在外地所受到的歧视和屈辱。他们觉得革命之后的共和制中国一定会成为像美国一样强大的国家,制度改革之后中国将与国际接轨,自己将不会在受到屈辱的对待。所以皇帝退位之后,他们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纷纷成立报社、发表文章,准备为民国建设尽力。
最难受的当要数满清遗老,对他们来说这其实早在预料之中,只是时间问题。皇帝退位之后,他们马上警觉起来,因为满人作威作福了两百多年,大清国完蛋了自己可能立刻就会有杀身之祸。所以大量的满人搬了地方、改了姓名、换了衣服。有点骨气的当然是不甘心,一方面咒骂袁世凯和革命党,一方面暗中开始复辟的计划。除了他们之外当然也有一些人还抱着忠君爱国的心思,当然数量非常的少,只有在革命初期有极少一部分人宁死不降而被处死。皇帝退位之后也有一些顽固的人宁死不肯减掉辫子,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辫子逐渐也彻底消失了,最后一个留着辫子的人,是被溥仪赶出皇宫的太监。
然后就是占中国人口九成,千千万万的农村劳苦大众,他们知道皇帝退位已经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这一点很多影视剧都有描述,比如《白鹿原》就比较传神,老百姓听说之后,先是象征性的哭两声,表示对祖宗的尊敬。然后马上回过头打听新的朝代和年号,问问以后交皇粮交给谁。清楚之后就互相比谁先剪辫子,因为头上的小辫子早已经习惯了,一下子剪掉很不适应,都在较劲。
明朝灭亡时,反清复明的运动坚持了上百年,直到乾隆年间,还有小股的反抗势力,民间的反清社党到清朝灭亡的时候还在运动。可是清朝灭亡时压根就没有人会想到自己应该殉国或是去北京城勤王,只有满清遗老组织个什么宗社党也不成气候。老百姓对亡国如此麻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满清残酷的思想压迫,数十年文字狱让读书人和老百姓早就没有了骨气和血性,所以满清的灭亡也算是自己种下的恶果。
满清灭亡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的时候,绝大多数老百姓们的态度就是麻木不仁和事不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