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在中国的分布

蒲松龄是回族吗?

据《世界地理杂志》中文版二00二年一月号最新的报导:伊斯兰乃近年成长速度最快的宗教,全球信众十三亿,仅次于基督宗教的二十亿︵该刊对佛教徒的估算,毕竟有点欧美中心主义之态度,故仅估算为三亿六千万。太少了。不过本文重点非佛教,故此可暂且勿论︶。

而且,与一般人的印象不同的是:伊斯兰教虽然起于阿拉伯半岛,但只有20%左右教徒住在阿拉伯语区。真正大批伊斯兰教徒聚居之处,不在中东,而在南亚与东南亚。印尼(约一亿二千四 )、孟加拉︵一亿一千万 ︶、土耳其、埃及︵六千六百万 ︶、伊朗︵六千五百万 ︶、奈及利亚︵六千三百万 ︶、中国︵三千八百万 ︶。故中国居第七位,高于着名之伊斯兰教国家阿富汗︵二千七百万 ︶、伊拉克︵二千三百万 ︶、沙乌地阿拉伯︵二千一百万 ︶、叙利亚︵一千五百万 ︶、约旦︵五百万 ︶等国甚多。换言之,40%的伊斯兰人口在东南亚南亚,30%在非洲,只有20%才在中东阿拉伯地区。

这是整体分佈情况。瞭解这一点,才有助于让我们把眼光转换到中东以外的地区。

而中国即是最应先瞭解的地域。

在中国,伊斯兰教分佈最普遍的地方,一般人也立刻会想到西北。这,一样是错的。

中国伊斯兰教之传播,西北地区其实较中原地区晚。新疆在西元八世纪时,仍以摩尼教信仰为主,后来改信佛教。吐鲁番则信奉景教、摩尼教。十世纪后,才逐渐发展起伊斯兰信仰。十五世纪后半,才普及到维吾尔族地区。康熙干隆年间,南疆号称「回部」,表示该地已广信回教。但北疆称为「准噶尔部」,即说明瞭该地尚未全面回教化。后来是因清朝平准部回部之后,为统治之需,移南疆之民入北疆,才使新疆全面回教化。可是,早在唐宋之间,中原地区及沿海地区就已多有伊斯兰教徒聚居了。

目前,西北之新疆、甘肃、宁夏,已为着名之回教徒聚集地。蒙古也有一部分。此外,西南之云南亦为重要聚集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所谓晋陕甘回变、云南回变,即是发生在这些地区。

中原一带,如山东之回族,或由南方迁来︵如蒲松龄,见下文︶。或如永乐十五年,菲律宾苏禄国王入朝,病死,葬于山东,其族属遂留居于此。来源是很复杂的。河南的回民也很不少,郑州、开封、洛阳均甚普遍。

安徽的回民,则自明朝初年蓝玉、常遇春、沐英以来,便甚著名。江西则南昌、景德镇、九江一带亦多。湖南的常德、邵阳,回族据说更是占了70%以上。广西、桂林、南宁等处也不少。广东,在一九二0年也曾设立过阿拉伯大学。

江苏的回民,占少数民族的80%以上,塩城、南通、无锡、扬州、南京,都是他们的聚集地。浙江省回民聚居亦甚早。杭州的真教寺,建于唐代。宁波则在宋代即有回回堂。温州一带,由福建晋江迁入的回民也不少。

福建,当然是较特别的地方。由于唐宋时期,泉州为世界第一大港,故海舶而来之伊斯兰教民甚多。穆罕默德的两名弟子便葬于此。其周边如福州、厦门、邵安、南安、惠安、永春、平潭、同安等地,也多有回民。台湾的福建移民,多来自漳州泉州地区,事实上便多有回民血统。

一九五七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曾出版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一九八四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又编成《泉州伊斯兰教石刻》,陈达生主编,收集碑刻达二百通,足见泉州与伊斯兰之渊源。

前文谈到的山东蒲姓,即蒲松龄一支。据罗香林《蒲寿庚研究》说,本由阿拉伯迁来,居在四川一带,后因任官,迁至福建晋江。传到南宋蒲寿庚时,曾任泉州市舶使,又受福建东建招抚使,总管船舶。后来叛宋降元,又助元征伐东南,故遭宋朝报復,戮其宗族。蒲氏这一族才会再迁至它处。这一族在泉州、福州、永春、绍安都有分佈。仅绍安一地,即有千余户。还有一部份改姓为吴。

伊斯兰人改姓,不仅此一例。如惠安白奇乡郭氏,传世抄本有明郭萌修《泉州郭氏族谱》、丁惠之重修《郭氏奇山义房家谱》等。族谱上溯族源于郭子仪,但迁来泉州,始于元朝郭德广。自郭子仪至郭德广,中间六百年世系缺载。后来在一九七四年,发现一块汉文、波斯文合刻的墓碑,汉文为:「普坡庭‧惠白奇‧元郭氏世祖坟茔」,波斯文为人名:「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这才明白郭氏本是伊斯兰穆斯林,迁于晋江坡庭、惠安白奇,而冒姓为郭。

晋江的丁姓,则是阿拉伯文Din的音。回人名尾音常有此字,如阿拉丁、宾拉丁、元代着名的大臣瞻恩丁,故反读以之为姓。晋江丁氏即为着名一支。在明、清两氏曾任官者四人,现尚有谱牒多种可考。

诸如此类,可谓所在多有。许多台湾人若详细考察起来,也往往有伊斯兰血统。台大教授黄光国返泉州探视,赫然发现他原来是阿拉伯人,就是个例子。

除此之外,海南岛也很值得注意。近年海南岛南端三亚陵水一带,发现唐宋以来不少回教徒墓葬群,部分墓葬之葬制与广、泉、杭、扬等地回教徒墓葬不同,有阿拉伯早期墓葬之特色,可见该地是回教徒较早到达之地。从地理上看,海南岛确实也是东南亚航运要道,乃阿拉伯人、波斯人抵达广州、泉州必经之地。二000年,我与杜洁祥、郭冠廷、许仟等人去柬埔寨游观吴哥窟,见其壁画石刻,乃刻中国军队协助该国抗拒伊斯兰人来攻之图,甚以为奇。归来发箧书考之,方知《宋史》即载宋端拱元年大食内乱,其国人移居占城,与真腊交战不胜,迁居海南。《古今图书集成》崖州风俗条,亦载其地多回回,其人多蒲姓。占城,在越南,乃大食人所建之国。真腊,即今柬埔寨。大概伊斯兰与柬埔寨,此后迭有交战,柬埔寨也曾请中国协助出兵,或佣兵助战,故其石刻如此。而其中一部份伊斯兰人,则由占城移到海南岛定居了。

因战争而移入伊斯兰教徒的地区,还有西藏。唐与吐蕃作战时,曾俘二万大食兵。可见彼时吐蕃已邀大食助战,故有许多大食人在西藏了。

由以上的分佈状况来看,足以证明南宋周密在《癸辛杂志》中说:「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已非虚语。至元朝而「回回遍天下」。其分佈殊不仅限于西北西南。此应注意者一。

如今中国境内伊斯兰教徒三千八百万,又号称为「五族共和」之域,满汉蒙回藏,回族人居第二位,亦足证其多。但这个数字,其实远不符真相。因为正如前文所述,许多仍自认为是汉人的郭、丁、马、苏、宋、蒲、李,可能都有伊斯兰血源。五代词人李珣,甚至更早的李彦生、李苏沙均经赐姓为李,明之李卓吾也是回子。凡此之类,几乎考不胜考。故中国伊斯兰之分佈及人口殊不仅限于现在所说的三千八百万这个数字。此应注意者二。

伊斯兰教徒,在中国又称为回教、回民、回回,则为应注意者三。这是中国伊斯兰的特殊称谓,也反映了中国伊斯兰的特殊情况。

回族之「回」,历来多有疑义。或云乃由回纥之回而来。但回纥指维吾尔,维吾尔信奉伊斯兰教,在十世纪以后。时间较晚,故不可能是因回纥信此教而名其教民为回人。

大抵把波斯、阿拉伯人称为回回,是宋元以来普遍的称谓。元设「回回历」可证。回回这个称唿,也因此而并不专指某一人种学意义上的族种。所以现在有几十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教。如维吾尔、哈撒克、东乡……等。哈撒克、维吾尔是它的种族名,回民则是一种从宗教、文化上用以跟汉满蒙回藏区分开来的称谓。这其中,满蒙藏都还可说是种族名,汉族则显然非人种学意义上的称唿。汉朝以前,不可能有汉族。所谓汉族,是指历经夏商周长期融合,而在汉代形成一文化共同体的庞大族群。在这所谓汉人中,包括了许多种族,例如东夷、西夏、西北羌戎、北狄、南蛮、苗越等等。凡接受汉文化之基本价值观,拥有大体相近之伦理态度者,均可称为汉人。回民、亦復如此。从种族上看,他们可能分别是维吾尔、哈撒克、蒙古、西藏、东乡、锡伯……等,但只要他们信奉伊斯兰教,过着一种伊斯兰式的伦理生活,他们就都可称为回民,这也是「回回遍天下」的另一个涵义。论中国伊斯兰者,不可不明白这一点。

伊斯兰在中国的分布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