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坊制度的形成
里、坊在城市管理中结合后,讨论城市管理制度时可以採用学界通常的“里坊”连用的说法,而论及里坊制度,其含义与“坊墻制”类似。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阶段,徐苹芳先生概括为:商和西周时代的都城是以帝王的宫殿和祖先的宗庙为主体的城市。东周列国都城的普遍形制是“两城制”,即以宫庙为主的宫城和以平民居住区工商业为主的郭城。汉代都城的特点以宫殿为主,里坊和商业市场纳入城市规划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完备的封闭式里坊制的城市40。
东周至魏晋时供百姓居住的“里域”、“邑”、“闾里”、“里”和“坊”,如果仅仅理解为是给城市普通人提供的居住地,北魏隋唐与之一脉相承;作为一种严格的制度而与特定的区块相结合,从设计思想、功能、管理上考察,前后有很大区别。人们普遍认为北魏洛阳或追溯到曹魏邺城是中国新型城市出现的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里坊制度的出现,并直接影响了城市格局的变化。
经过调查的东周列国都城,通常的形制是宫城和郭城并列。西汉长安宫殿佔地三分之二,东汉洛阳宫殿佔地二分之一,城市结构以宫殿为主。西汉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城内约有五六十,城外约一百。东汉洛阳居民居住的里在城内也很少,而且形制都不清楚。曹魏时期的里坊亦不明确。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南二十公里的曹魏邺北城,基本佈局是全城中部惟一的东西向大道将全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北半部主要建筑宫殿、衙署、铜爵园等,南半部分佈一般官署和居民区41。与汉代都城相比,邺北城改变了宫殿区分散的佈局,而且在全城中所佔比例减少,城内殿堂门址与正南城门中阳门为一条直綫,具备了城市中轴綫的意义。邺北城把居民区称“里”。《魏都赋》载:“其闾阎则长寿、吉阳、永平、思忠。亦有戚里。”42可见城市内设计时有意规划出居民区,不过是否整齐划一,以及基本形态不得而知。
邺北城为国都,至前燕王朝灭亡时已经残破,一百六十余年后,东魏孝静皇帝于534年下诏迁都邺城,自洛阳迁来“户四十万”,人口突然增加,不得不于天平二年(535)在邺北城之南增筑南城以安置。新筑的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43。宫城位于中部偏北,城内道路通达整齐,由道路网划分出近方格状的区块,主要是居民区,也分佈有官署、贵族官吏府第、太庙等44。从曹魏到北齐,邺城并非始终为都城,其间魏晋都于洛阳,沿用东汉都城之旧,祇进行了一些局部修建,整体佈局并无大的改变。其后的北魏也以洛阳为都城。东魏北齐再次以邺为都时,已经有北魏洛阳的新模式,表现出直接的继承关系。因此,北魏都城洛阳凸显出在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而且文献记录与考古发现多能对应,封闭式、制度化的里坊,也清楚地呈现于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