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姓氏文化,如今已流传下来的姓氏就有5000多种。不光是中国,作为隔海邻邦的日本,也有着独特的姓氏文化。
如今日本已留有的姓氏足有十三万之多,姓氏的类型五花八门,来源也复杂多样,其中就有很多听起来奇葩无比的姓氏。那么日本如此多的姓氏又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日本有哪些奇葩的姓氏呢?
自东汉起,日本就开始和中原有了交流。如今在人们看来很多带有浓厚日本特色的事物,如樱花,榻榻米,木屐等,其实都源于中国。
唐朝时,日本和中国的交流更加频繁,日本派遣了大量的学者来学习中原文化,改进了他们的社会制度,礼仪礼法。
日本的姓氏也深受汉文化影响,选用了汉字作为载体。中国的姓氏在三皇五帝时就出现了,日本的则比较晚,他们的姓氏最早出现于4世纪。
4世纪初期,大和朝廷统一了日本南部诸岛,日本完成了从从松散部落到国家的转型。在围绕大和朝廷中央的大王家族(也就是后来的天皇家族),有很多与大王家有共同血缘和利益的世家集团,每一个世家都有一个“氏”。
这时候日本的“姓”和“氏”是分开的,“氏”也专属于贵族,平民是没有“氏”的。最初“氏”的来源有很多中,有的是来自地名,有的是来自官职。
后来大王家又对世家按照功劳和亲缘分别赐予了“姓”。这时的“姓”和后来“姓”的概念还不一样,只用来表示家族门第,或者官职,更像是一种爵位封号。
后来,有些世家繁衍的人口越来越多,便出现了很多分支。世家分支为了区别于原家族,就开始取“苗字”。比如,原来的家族姓氏为藤原,家族的分支居住在伊势这个地方,就会给新分支家族取“伊藤”为苗字。
日本的“姓”与“氏”还有“苗字”,最初都是贵族才能享有。“氏”表示家族血缘,“姓”表示地位尊卑,“苗字”代表家族具体分支。
日本的奇怪姓氏
七世纪,日本施行大化革新,朝廷废除了世袭称号,代表地位尊卑的“姓”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姓”与“氏”合二为一。
直到19世纪初期,姓氏还是一种特权,只限于武士贵族阶层。平民要想有姓氏,必须向政府申请,获得许可才能使用姓氏。
明治维新后,为了方便统计户籍,征收税赋,日本政府于1875年推出了《苗字必称令》,允许平民也可以取姓氏了。可长期以来,平民早就习惯了没有姓氏的生活,天皇忽然号召所有人取姓氏,平民都没反应过来,不知道该取什么。
后来,天皇再次下诏,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姓氏。平民这才开始琢磨起自己该姓什么的问题。日本上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地造姓运动,由于平民大都是文盲出身,少有识字的人,所以取的姓氏也是五花八门。
有拿居所附近地名取姓氏的,比如,生活在松树旁就叫松下,家边有山就叫山口,家附近有小河就叫渡边。
除了地名,还有拿寓意取姓氏的,比如福寿、千年、朝日和松竹之类。还有的拿宗教信仰取姓氏的,信菩萨的就姓菩萨,信佛祖的就姓释迦,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人实在是不知道该姓什么,就慌不择字地随便胡乱编一个姓氏对付上,比如什么猪鼻、猪爪、牛尾、牛肠之类听起来非常粗鄙的姓氏。
日本的奇葩姓氏很多,其中有这样一个姓氏翻译成中文,让人感到忍俊不禁,犹如在骂人一般,这个姓氏就是“我孙子”。其实姓氏“我孙子”的本意并不是“我的孙子”,它是个相当古老的姓氏。
“我孙子”的发音为“あびこ( Abiko)”,音译可以读作“阿比谷”。有种说法是,此姓氏来源于古代某个官职。大和朝廷曾有一个官职就叫阿比谷,专门给朝廷供应鱼肉和粮食。
后来官职之人的居住地也被叫做“阿比谷”,流传到后来就成了“我孙子”这个姓氏。如今日本依然有我孙子市,它隶属于千叶县。
日本姓氏趣谈
日本的姓氏大多为两个字,但也有很多单字单字或多字姓,比如“津”,“长谷川”。日本人有时非常喜欢只称呼对方姓氏,这时如果念错对方姓氏是非常失礼的,但姓氏有那么多,不可能每个人都了解。
所以日本人就会在名片上的姓和名之间留下空隙,以便对方能够顺利认出那个是姓,那个是名。
日本人一般是不会改姓的,只有女性在嫁人时会改成夫家的姓氏。这不只是社会传统,还是日本民法的规定,当然如果要是男性入赘,也要改为女方的姓氏。如果夫妻感情破裂离婚,改姓一方则可以改回原来的姓氏。
有意思的是,日本天皇是没有姓氏的,因为天皇在民间一直被认为是之高无上的神,当然就不会用凡人才会用的姓氏,女性如果是嫁入到天皇家,则不用改姓。
日本的姓氏成千上万,可使用人数多的姓氏就那么几个。高桥,铃木和佐藤可以说是人数最多的三大姓氏,这三个姓氏烂大街的程度就好似在中国叫张伟,李军,李娜一般。
结语
姓氏不只是代表家族血缘,更代表一种历史和文化渊源,也不知如今用着奇葩姓氏的日本人,会不会怪罪祖先当年取姓太过随意。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姓氏特色,它们的姓氏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怀着包容的心态去研究,通过了解日本的姓氏,我们也能知晓到更多的日本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