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尼斯堡是怎样变成了加里宁格勒

柯尼斯堡(又译: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以上引自百科。

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波罗的海海滨有这样一座小城:它气候温润适宜,植被茂盛,景色宜人且物产丰富。节奏在这座城市里变得缓慢,人们的生活如同城市本身一般精雕细琢,悠闲怡然,它便是“琥珀之都”加里宁格勒。如今的加里宁格勒偏安一隅,似乎并不起眼,但把时间往前推几个世纪,它也曾处于历史大漩涡的中心。
提到加里宁格勒,咱们不得不讲一下十字军东征与条顿骑士。13世纪末期,罗马天主教皇大手一挥,大军浩浩荡荡地由西向东,踏过被伊斯兰教夺走的土地,直至圣城耶路撒冷。骑士们高举十字架诵读着基督的赞美诗,这场战争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在东征的过程中,条顿骑士团征服了波罗的海沿岸荒蛮的原始人,在他们的土地上修建了一座军事据点以巩固统治,将其命名为“哥尼斯堡”。后来,当骑士团迅速衰落,大本营马尔堡沦陷后,哥尼斯堡便成了他们的新家。

接下来的这段历史比较复杂,哥尼斯堡的地位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布雷希特成为条顿骑士团新任大团长。10年后,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下,条顿骑士团改奉马丁·路德为精神领袖,骑士团同罗马教派的联系被斩断。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条顿骑士团主动选择了世俗化,在阿尔布雷希特的领导下,骑士团在他们的领地上建立了普鲁士公国,向波兰国王效忠,哥尼斯堡理所应当地成了公国的首都。一个世纪以后,来自霍亨索伦家族的勃兰登堡侯国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德登上公国王位,勃兰登堡—普鲁士由此诞生。随后,公国迎来了一位重要的领导者——“军曹国王”腓特烈·威廉。
根据1657年签署的《兹纳缅斯克条约》,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掌握了公国的全部主权;44年后,普鲁士公国升级为王国。腓特烈一世及他的继承者腓特烈·威廉一世为普鲁士注入了尚武精神,王国也在接连的征伐中不断扩张。从18世纪中期开始,王国的中心开始西移,尤其是当勃兰登堡门于1788年在柏林落成后,哥尼斯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波茨坦和柏林成了王国的新中心,而哥尼斯堡则降级为普鲁士省首府。不过这也并不代表哥尼斯堡就此荒废,相反,它仍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经济中心,同时也被视为近代德国的精神与文化根源之一。
往后的历史大家可能就比较熟悉了:1786年,伟大的腓特烈大帝驾崩时,普鲁士已在他的铁腕政治下成为了公认的强国。那会儿,王国军力强大,行政机构廉洁而高效,整个国家如同一台刚出厂的战车,锐不可当。1870年9月,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率10万大军在色当投降;次年1月18日,踌躇满志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此成立——这便是咱们熟悉的、参加了一战的德国。

值得一提的是,刚成立的德意志帝国被称为“第二帝国”,是因为人们通常认知里的“第一帝国”指“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德皇威廉一世之所以要不远千里费大力气跑到凡尔赛宫镜厅加冕,除了羞辱法国外,更是为了报仇——当年正是拿破仑一世逼迫奥地利皇帝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此举却又埋了另一个有趣的彩蛋:一战结束后,法国说啥都要在凡尔赛宫镜厅开会,故意让德国人“旧地重游”。历史上,法德这对冤家的戏份一点也不比英法少。
一战后,法国对德国的羞辱可不仅仅是挑了个会场这么简单。根据《凡尔赛和约》,英法集团在东西普鲁士之间开了条路,即沿着维斯瓦河划出一条宽约80公里的地带。这条通道不但把德国分割成两块,彼此互不相连,还给波兰通向波罗的海行了方便,因此常被称为“波兰走廊”。值得一提的是,波兰也是个倒霉国家,被夹在俄、德两个爱搞扩张的大国之间,历史上曾一度被瓜分亡国。一战结束后,好不容易复国的波兰憋着一股劲儿,想要恢复“欧洲大国”地位;也正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港口和海岸线在地缘政治与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波兰人便更加看重波兰走廊。
二战爆发前夕,脱离了英法集团的波兰对德国投怀送抱,而当德国想要讨回但泽地区时,波兰担心此举会造成本国政治和经济对德、法的依赖,从而导致波兰在欧洲地位的降低,说啥也不同意。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拒绝德国没多久,波兰居然又厚着脸皮重新向法国示好,其偏执与出尔反尔招来杀身之祸。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国迫不及待地将一战中损失的领土连同波兰西部大片土地纳为己有,在这轮瓜分中,德国同苏联成了实际上的盟友,双方再一次进入了“蜜月期”,然而这却没能持续多久。

1945年初,苏军乘势集结167万大军,对东普鲁士地区发起致命打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拼死抵抗,使得苏军付出了惨重伤亡。战争结束前夕,苏联方面以他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卓越贡献为筹码,逼迫美英等国默许苏军吃掉这块土地。1946年4月7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法令,将这块土地命名为“加里宁格勒州”,哥尼斯堡改名加里宁格勒,继续作该州首府。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苏联对加里宁格勒州展开了残酷的“改造”:一座座苏维埃风格建筑取代普鲁士建筑,在战争废墟上拔地而起;原住民被驱逐出境,同时又有迁入大量俄罗斯人。据统计,加里宁格勒州的俄罗斯人占到了总人口的87.4%——毫无疑问,这个近代德国重要的精神文化根源失去了它的本性,已渐渐被苏维埃化了。
一说在1990年,东西德合二为一时,作为条件之一,苏联逼迫德国彻底放弃了夺回哥尼斯堡的企图,但这背后又另有隐情。在解体前夕,苏联内外交困,财政更是捉襟见肘,曾试图拿加里宁格勒为筹码来一次“狮子大开口”,向德国讨一大笔钱。然而,一是当时的德国也被一堆问题困扰,对此有心无力;二是西方国家担心苏联以此为跳板加入欧盟,对其他国家造成压力,纷纷向德国施压。站在德国的角度考虑,虽然他们也迫切想要拿回失地,但哥尼斯堡的位置比较敏感,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稍微有点不得当,怕是就要落个里外不是人的下场。最终,德国婉拒了苏联的“好意”。
如今,加里宁格勒成了俄罗斯插进欧洲大陆的一颗楔子,它为俄罗斯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战略价值。

哥尼斯堡是怎样变成了加里宁格勒 
  关于欧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