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德国崛起的普鲁士,有着怎样的军国主义历史?
德国历史上,“普鲁士”应该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作为德国境内的一个邦国,它被称为“拥有国家的军队”,它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同样把德国拖进战争泥潭的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也与普鲁士有着莫大关系。
那么,普鲁士是如何兴起的?在当时统治德国的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各公国林立的情况下,它是怎样统一德国并使德国成为20世纪上半叶欧洲的主角?
一、从公国到王国
说起普鲁士的历史,最早可以从由骑士组成的十字军东征(公元1096—1291)说起。
随着远征军在东欧地区的扩张,这些骑士在当地建立了大量的城堡,其中就包括被称为“普鲁士发源地”的柯尼斯堡,之后的二百年里,条顿骑士团(十字军骑士团之一)以此为东欧的大本营,继续进行着传教和扩张。
在条顿骑士团最后一位领导人阿尔布雷希特在任期间,正好赶上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阿尔布雷希特接受了当时宗教改革领军人物马丁路德的主张,决定与反对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罗马教廷决裂,并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由于处在普鲁士地区,所以就直接改名为“普鲁士公国”。
从此普鲁士作为国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坐落在德意志地区东北角的边缘国家,最后却统一了德国。
十七十八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中央集权衰落,真正的权力下移到地方分国上。其中拥有“欧洲最强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血统的奥地利,无疑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霸主”,甚至奥地利一度可以左右整个帝国。
公元1701年,统治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突然绝嗣。同样拥有哈布斯堡家族血统的奥地利自然想在西班牙延续自己家族的统治,这一打算遭到法国的阻拦。为此,法国向奥地利宣战,史称“西班牙王室继承战争”。
当时的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一世向神圣罗马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奥地利国王表示,愿意支持这场战争,从而在奥地利那里换取了“国王”的称号。这一举动,开创了普鲁士王国二百年的显赫历史。
公元1740年,腓特烈二世继承普鲁士王位,对外连战连胜,对内吸收了法国的启蒙思想,鼓励教育,信仰自由,使普鲁士逐渐开始崛起。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欧洲诸强尤其是君主国,害怕革命也在自己的国内爆发,决定要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扼杀在摇篮里。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家组成了反法同盟进攻法国。
可是随着拿破仑的出现,让战争开始了变化,各国都是屡战屡败,尤其是靠近法国的普鲁士,甚至在1806年耶拿战役中,国王威廉三世被迫出逃避难,拿破仑直捣柏林,拿走了象征普鲁士国家荣耀的和平女神像。
这一举动深深刺激到了普鲁士人,他们在首相卡尔·施泰因的带领下推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军队,鼓励工商业发展,创办大学。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为后来普鲁士统一德国提供了推动力。
之后拿破仑远征沙俄失败,普鲁士立马联合奥地利和沙俄在莱比锡地区进行反扑,并且打败了法国。
在拿破仑战争中,早就名存实亡的神圣罗马帝国在1806年退出历史舞台。战争结束后,帝国境内的诸公国又建立了“德意志邦联”,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想借此统一德意志地区。
二、从王国到帝国
如果单从地理环境来看,普鲁士核心区域在北部平原(如今德国东北部和波兰)是属于盐碱地,土地十分贫瘠。北部虽然临近波罗的海,但是海边处于滩涂,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利用。
而且普鲁士在四面环敌的情况下,没有自然屏障。光是北方维京人的侵略,就让他们焦头烂额。在奥地利人眼里,这个国家被轻蔑地称呼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砂石罐头”。
奥地利人的确有骄傲的资本,它的帝国核心区位于中欧山区盆地,在那个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山脉的战略意义是极大的。在战争中,既是一道天然的保护网,又可以借助山坡的冲击力击溃敌人。
起初,奥地利在普鲁士面前以自己的地缘优势自傲。但是工业革命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
在农业社会,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并没有做到极致,往往会造成很多荒地,这与当时的技术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拥有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对于土地的利用,也有了质一般的飞跃。
在地理位置上,普鲁士东有奥地利,西有法国,北方则是可以和俄罗斯掰腕子的瑞典,尽管如此,普鲁士仍然没有忽视生产建设。
在工业革命时代,普鲁士对之前无法开发的盐碱地进行了有序整合。平原的优势在工业文明下尽显无遗,与此同时,曾经盛行一时的北欧海盗也开始走下坡路,在波罗的海上的普鲁士新式商船取代了维京海盗船。
这时候的普鲁士,在经济上逐渐超过了境内多山交通不便利的奥地利。毕竟在资本主义时代,拥有优良海港的国家比内陆国家拥有天然的优势。
本来可以一鼓作气继续发展工商业,可是发展工商业的关键因素“市场”却是个大问题。在德意志地区各国有着不同的商业法规,度量衡以及货币,再加上国内关卡林立,十分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
尤其是像普鲁士这样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需要大量的市场和原材料。而其他的邦国,在经济上也或多或少对普鲁士有一些依赖。于是在1834年,除了奥地利和汉堡,所有的邦国都加入了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困扰德国多年的市场问题得以解决。
随着经济的统一,渴望德意志政治统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世纪,一部叫《格林童话》的著作风靡德意志,这本书取材于德意志地区的民间故事,它的流行有力的推动了德意志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德意志统一的条件已经具备。普鲁士统治者威廉一世很好的抓住了这个机会,给予首相俾斯麦大权,让他着手德意志统一的事务。
在俾斯麦的眼里,要建立一个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这与奥地利渴望建立“大德意志”的目标相左。双方的战争也不可避免。
公元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其实两年前的普丹战争(普鲁士和丹麦)中,双方还是战友关系,但是政治就是如此,从来没有绝对的朋友。
战败的奥地利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和普鲁士掰腕子的实力。普鲁士统一德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不过普鲁士的行为,惹恼了它的邻居法国。
与英国不同,法国对于欧洲事务有一种强烈的执念。并且法国也知道统一的德国出现在自己旁边,是有着巨大威胁的。1870年法国拿破仑三世宣布对普鲁士宣战,史称“普法战争”。
当时的法国,表面上在拿破仑三世的领导下春光无限,但内部斗争此起彼伏,同时拿破仑三世本人严重低估了普鲁士的实力。
尽管法国当时是欧洲强国,但是仍然挡不住普鲁士军队的冲击。最后拿破仑三世成了战俘,普军耀武扬威地进入巴黎,像极了60年前拿破仑挺进柏林那一幕。
战争的胜利,不仅意味着德国的统一,也标志着欧洲霸主法国已经跌落神坛。1871年威廉一世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登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里诞生。
如果把德国统一当成一张饼,腓特烈二世相当于种好了麦子,卡尔·施泰因则是磨好了面,最后经过俾斯麦的和面,一张饼终于做好了。
三、从帝国到硝烟
早在德国统一之前,普鲁士就踏上了工业革命的末班车。随着国家的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再次抓住了电汽革命的机遇,国内生产总值在1900年超过了英法,仅次于美国。
同时原来普鲁士以“统一德国为主”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将眼光投入欧洲事务。帝国首相俾斯麦为了防止法国报复1870年战争的耻辱,决定利用欧洲列强错综复杂的关系来孤立法国,主动和其他国家结盟。
1873年德国和俄罗斯、奥匈帝国结成了三皇同盟,将法国和俄罗斯结盟的希望打破。又在1882年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如果德法开战,意大利可以在南面牵制法国。,同时这也就是一战同盟国的前身。
在当时的欧洲列强里,就连一向深知“纵横”之术的英国也没有和德国严重对立。看样子,俾斯麦的外交政策的确达到了孤立法国的效果。
德国的重心不仅在欧洲事务,对于殖民地的掠夺也不逊于其他列强。但是19世纪的世界格局,亚非拉大部分地区已经被英法这样的老牌殖民帝国瓜分,剩下的领土有的已经独立。所以留给德国的选择并没有多少。但是尽管如此,德国还是在殖民浪潮中抢到了一些,比如非洲的一些地区以及中国的胶州湾。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德国是一个新兴殖民国家,但是对于殖民地的建设上,却有着重要的建树。原因在于德国作为一个年轻国家,需要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往往在殖民地的投入比较多。
而且德国的殖民地数量少,相比于日不落帝国,德国在管理殖民地上可以更加精致一点。相比于其他国家的直接掠夺,德国这样无疑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获。
可是就算如此,德国在国际上的势力也远不及英法,令这个新兴帝国心中十分不平衡,尤其是1888年威廉二世上位,天生残疾的他对胜利似乎有种偏执的渴望,很快发现自己与俾斯麦政见不和,直接在两年后将他罢免。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建设帝国,一直阴魂不散的军国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再次抬起头。
随着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的渗透,威廉二世错误地估计形势导致德俄关系破裂,法国趁此机会与俄罗斯结盟。同时德国大规模征服殖民地也触动了英国人的利益,于是1904年英法俄建立三国协约,与德国对立。
整个欧洲在20世纪初也陷入了阴影,这种阴影在1914年终于彻底爆发,德国在他的盟友意大利,奥匈帝国的支持下,向英法俄宣战。在经过4年硝烟后,德国还是战败了,威廉二世逃到海外,普鲁士帝国的荣耀也彻底划上句号。虽然普鲁士的军主义将德国拖进战争的泥潭,但是客观上,它为德国的崛起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关注上面公众号“察古观今”,更方便地搜索各方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