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突厥?什么是突厥化?( 12-24) 古代突厥人现在是哪国人?并非土耳其!中亚和蒙古高原,历史上活跃着很多威胁欧洲西亚东亚乃至南亚各民族各国家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一脉相承。相对而言,突厥民族来得快,来得大,消亡的也最快。现在,自称是突厥人的民族有土克曼人、鞑靼人(塔塔尔人)、维吾尔人、雅库特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人)、撒拉尔人(撒拉人)、阿塞拜疆人、乌兹别克人、巴什基尔人、楚瓦什人等,这些民族分别属于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等国。不过,从名字上来看,和突厥最相近的,是西亚国家土耳其。从拉丁文来看,突厥和土耳其就是同一...
大清雍正惨败:噶尔丹策凌的和通脑儿大捷( 12-21) 噶尔丹策凌汗执政之后,为了准噶尔汗国的和平与稳定,希望不再与清朝兵戎相见,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可当时清朝皇帝雍正以噶尔丹策凌年少无治国经验,决定趁此机会讨伐准噶尔。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3月雍正皇帝命领侍卫大臣三等公傅尔丹为靖边将军,出师北路,川陕总督三等公岳钟琪为大将军,出师西路,征讨准噶尔。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春,噶尔丹策凌令库克辛祃木特和台基色布腾等以二千兵围困鲁克察克(今吐鲁番克沁)、哈喇和卓(今吐鲁番东),攻打和牵制两路清军,与此同时,令大小策凌敦多卜率兵三万,抓紧时间,准备攻打清军的主力——北路军。大小策凌敦多卜及多尔济丹巴等率军,渡...
准噶尔噶尔丹大败清军的乌尔会之战( 12-21) 1812年俄罗斯卫国战争战场上,拿破仑大军遇到了卡尔梅克人的骑兵团,他们和俄罗斯军队并肩战斗,抗击入侵,骁勇无比,屡建奇功。令法军感到有意思的是,他们举的旗帜却和俄军不同,上面绘着一条龙——那是准噶尔时代的军旗……公元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兴兵南进,于六月十四日进抵漠南的乌珠穆沁左旗东北索约尔济山,兵锋遥指满都北京,大大动摇了清朝对漠南蒙古的统治。康熙帝决定打退噶尔丹的进犯,率兵亲征。与此同时,噶尔丹在索约尔山西麓之乌尔会河东岸的乌兰之地安营扎寨。噶尔丹派罕都率领两千余人的宣传队,分别为两队进入乌珠穆沁边境做宣传工作。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
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对西藏的远征( 12-21) 策妄阿拉布坦在位时发动了对西藏的远征,准噶尔部统治西藏达三年之久。这次远征的得手,西藏政教上层长期的内讧是重要原因。自从占据青藏地区的和硕特汗王固始汗死后,其子孙与西藏地方势力不和,藏内政局开始动荡。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固始汗之孙拉藏汗杀藏王第巴桑结嘉措,废黜六世达赖仓洋嘉措,另立意希嘉措为六世达赖,更引起西藏僧俗界的不满。拉萨三大寺僧人暗中与策妄阿拉布坦联络,密谋借准噶尔部的力量推翻拉藏汗的统治。策妄阿拉布坦早以控制喇嘛教格鲁派圣地西藏为宿愿。与三大寺僧人的联系建立后,他表面上与拉藏汗联姻结好,暗中做远征西藏的准备工作。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准噶尔后期对哈萨克汗国的征伐和战争影响( 12-21) 哈萨克汗让基尔死后,其子头克继承汗位(1680—1718年)。头克对外力图保持与布哈拉等汗国的和睦友好关系,对内则采取一系列加强统治和扩大汗权的措施。著名的《头克法》(热蒂·扎尔加)即他在位时制定的封建法规。头克统治时期,哈萨克各部帐之间的政治联系得到加强,这有利于抵御外族的侵袭。但头克汗晚年,随着政治上的逐步解体,各部帐之间的联系开始松弛。十八世纪初期的哈萨克族已是按地域分为大、中、小三帐。巴尔喀什湖西北的一部称作中帐或中玉兹,清代史籍中称为左部,自称鄂尔图玉兹;巴尔喀什湖西南游牧的一部称为大帐或大玉兹,清代史籍中称作右部,自称乌卢玉;在大帐西北游牧的...
准噶尔灭亡察合台汗系的叶尔羌汗国( 12-21) 明末清初,察合台后裔建立的叶尔羌汗国政权统治着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区。随着伊斯兰教在天山南路的传播和发展,当地的宗教势力十分强大。自中亚伊斯兰教苏菲派纳克什班第教团领袖玛哈图木·阿杂木和卓死后,其长子玛木特·额敏和幼子伊斯哈克·瓦里为争夺教权,各立派系,明争暗斗。伊斯哈克·瓦里和卓早在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就来到叶尔羌汗国传教,在当地有很大影响,其派系被称为“黑山派”或“黑山宗”。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玛木特·额敏和卓之子玛木特·玉素布和卓也进入叶尔羌汗国传教,与黑山派相对峙,这一派系被称为“白山派”或“白山宗”。黑山、白山二派为掌握世俗政权,分别支持叶尔羌汗王...
准噶尔反抗沙俄侵略( 12-21) 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始,沙俄哥萨克军在准噶尔部的传统游牧地上先后建立托木斯克,库茨涅茨克、叶尼塞斯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等军事堡垒,并以武力为后盾,胁迫准噶尔部首领归服俄国。与此同时,准噶尔部为维护民族独立开始了反对沙俄兼并其牧地的斗争。这一斗争的前一阶段是在巴图尔珲台吉和僧格的领导下进行的,后一阶段则是以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为领导者。巴图尔珲台吉任准噶尔部首领时,叶尼塞河上游的吉尔吉斯人是准噶尔部的属民,他们向巴图尔珲台吉交纳贡赋。鄂毕河中游也是准噶尔部属民的牧地,在这里,准噶尔部首领曾与俄国人谈判,确定双方以鄂木河与鄂毕河上的黑角沿线为界...
南诏和吐蕃、大唐的关系( 12-21) 南诏与唐代任何一个中原地区周边的异族势力一样,都是标准的反复无常。南诏这个特点尤其明显,往往是每次有新王继位,就会重新考虑与周边唐王朝和吐蕃两个强大势力的关系,甚至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反复几次,不但唐王朝对南诏彻底失去信任,连吐蕃这种文化荒漠也对南诏颇多怨恨,把南诏称为“两头蛮”。(苍山洱海)【南诏立国前的往事】根据《旧唐书》记载,“(南诏)自言哀牢之后”,自己说是汉代哀牢古国的后人,根据史书上对哀牢古国的零星记载,明显这里的文明一直没有发展,反复无常这一点与汉代哀牢古国一脉相承。三国时期,南诏立国前400年左右,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到的就是洱...
八国联军进京,各地督抚们不愿意进京勤王,为何慈禧不生气( 12-21) 八国联军进京,各地督抚们不愿意进京勤王,为何慈禧不生气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慈禧太后急忙发布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督抚赶紧带着部队,进京勤王。但是,这些督抚们却很少有听从命令的,进京的人数相当有限。慈禧没有办法,只好慌慌张张往西安逃窜。(慈禧太后剧照)不过,奇怪的是,一年以后,当她重新回到北京城的时候,却并没有惩罚那些不愿意进京勤王的督抚们。不但没有惩罚他们,反而对他们似乎还有一种肯定的意味在里面。比如,对不愿意进京勤王的总头目李鸿章,当李鸿章去世的时候,慈禧非但没有责备他,还赞扬他是“再造玄黄”,也就是对清政府有再造之功的意思。要知道,这可是一个相当...
佛陀的最后一餐吃的是什么( 12-20) 佛陀预先说明自己三个月后涅槃,三个月后不论吃什么,都会如期涅槃。原始佛教是讲究过午不食的,即日头过了正午就不能吃正餐,所以佛陀的最后一餐不是晚餐而是午餐,但吃的是什么同样是一件争了两千多年的公案。简单地说就是目前南传巴利语的记录中说佛陀最后一餐吃的是猪肉,而北传汉语记录中则记载佛陀吃的是菌类。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记载差异呢?这主要还是由于印度文化背景之中的宗教禁忌随着世异时移而产生了重大变化。简而言之,最早的记录中记载佛陀吃的是菌类,但由于在印度婆罗门教文化传统之中存有蘑菇与菌类的严格饮食禁忌,时至今日印度的高种姓之人,比如现在的印度总理莫迪都还会禁食蘑...
对佛陀的神圣化( 12-20)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数千年的过程,因此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也就有了不小的变化。在原始佛教时期往往是把佛陀当成一位伟大的普通人来记载,因此就有不少对佛陀身体疾病的描述。从这些记载之中可以看到,首先佛陀由于长期坐禅而有背痛之疾。很多佛经都记载佛陀讲经时忽然背痛,就会让阿难等弟子帮他继续讲,他自己则躺下来休息。除此之外因为佛陀常赤脚游行,故有记载佛陀的脚被刺所伤,“极为苦痛,如来默受”。对于生老病死,佛陀非常通达,侍者阿难看到佛陀这样的人也会衰老,悲泣不已,佛陀则开导说这是人生的常态。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佛经的叙述出现了变化,不太承认佛陀会生病、衰老了。这种日益...
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都不是佛陀的名字( 12-20) 欧洲早期学术界并不认为佛陀曾经真实存在过,而认为应该是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在佛经中的大量记载并不具有可征信性。虽然经过了一些学者的文献考证,但真正打消诸多怀疑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还是考古挖掘。1898年,在迦毗罗卫城东南十四英里处的一处佛塔里发现了一个大的石灰石方柜,里面存有三个骨灰瓮,上面的印度俗语文字说“这是属于释迦族的释尊佛陀的遗骨容器”,尽管里面的个别词有歧义,但就一般而言,这份舍利被承认是佛陀真正的遗骨,一部分赠送给泰国国王,一部分送给日本名古屋觉王山日泰寺来奉祀,而其舍利瓶为加尔各答博物馆保管。鹿野苑考古博物馆中的佛像(图源:wikipedia...
东周前期“春秋”取自书名《春秋》,书名《春秋》指代历史( 12-18)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时段,这期间虽然政权多元,经常发生不同规模的兼并战役,但各国经济较为繁荣,且文化百花齐放,还出现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人,譬如“孔子”。对于这个年代,不少人好奇它为何叫“春秋”?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么?实际上“春秋”是相对“战国”而言的。不论“春秋”还是“战国”都发生在东周末年。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虽然诸侯相互称霸,但周天子仍是象征性的共主。而整个东周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周平王四十九年,即鲁隐公元年(前772)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第二阶段则从周敬王四十年(前480)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
内蒙古“草原之路”上的动物岩画( 12-17) 内蒙古有岩画吗?哎呀,多啦,那些山头上都有。新宝力格苏木镇上,唯一的饭馆门前,哈撒尔祭奠堂的守灵人朝鲁蒙大手指向南方,划了一个半圆。他似乎右腿行走不便,下台阶时很小心。正午的阳光下,朝鲁蒙跨上摩托回家去了,小路上顿时腾起一道烟尘。我们爬上汽车,跟在后面。摩托车速度很快,我把它想象成一匹马,奔驰在草原深处。在饭馆里吃羊肉的时候,我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草原深处,黑梅马上告诉我,草原没有深处。我想我大概理解黑梅的意思。可是对我来说,草原无疑是有深处的。陌生的新宝力格苏木就在草原深处,朝鲁蒙守护的哈撒尔祭奠堂和刻着岩画的黑头山也在草原深处,它们藏在达茂草原人烟稀...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发左衽”( 12-17) “霸主”是春秋时期称霸的诸侯国国君,这是春秋时期特有的现象。西周灭亡,周室东迁,进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的统治难以为继,齐桓公应运而生,联合诸侯抵御夷狄、扶助周室,世称之为“霸”。先有齐桓公,然后才真正有了“霸主”的概念。齐桓公以后又有不少诸侯继之称霸。但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霸主”的,齐桓公还是第一人。世所称之“霸主”各有不同。齐桓公称霸基础是齐国在桓公领导、管仲主理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一个强盛的大国。齐国始封君是周初的太公吕尚,太公之子吕伋就国。太公吕尚的女儿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吕伋是成王死时的顾命大臣。也就是说齐国先世对于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