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最后被勒死(
07-16)
被唐朝黑得最惨的隋炀帝,穷途末路,被缢杀身亡隋炀帝在位时,修驰道、掘长堑,四方巡游,宣扬国威,加强统一;为更有效地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运河,打通南北水路交通,顺应并推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大趋势;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设和改革,尤其是科举制的确立,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阶层变动的需要,也奠定了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影响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因三征高丽、三游江都、屡起兴造、征伐不已、不恤民力而引发内叛外乱,在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和各地贵族军阀群起割据的夹击中,他即位短短十四年,盛极一时的隋王朝便土崩瓦解。隋炀帝于公元618年亡于江都(扬州),但隋...
赵国李牧大败匈奴(
07-16)
历史上第一个打败匈奴的是战国后期赵国的李牧,一战斩杀匈奴十余万,令匈奴十年不敢南下。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得算一个悲剧的国家。燕、齐、魏、秦。战国七雄有四个围着他。不仅如此还要对抗北方匈奴的不断入侵。赵国为此狂修了数千里的长城,被匈奴打的抓狂的赵国全面学习匈奴,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胡服骑射训练了一批震惊六国的骑兵,但赵国这个学生跟老师仍然打不过。到惠文王、孝成王时期,赵王派李牧将兵驻守雁门郡抵挡匈奴,这样过了几年,匈奴每次来袭李牧都是防守。匈奴认为李牧胆小,边关将卒也开始埋怨。经过几年匈奴多次来犯,赵国士兵人人憋足了劲要和匈奴决一死战。李牧这才整军一千三...
不要夸大北方外族对华夏血统的影响(
07-14)
隋唐是鲜卑政权?唐太宗李世民是鲜卑人?汉人是鲜卑后人?近日又看到了不少针对华夏历史,某主干群体来源的言论,近几年我也跟一些网友讨论了很多类似问题,发现他们的言辞惊人的如出一辙,但同样缺乏依据,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主观意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呢?发表这类言论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有人赞赏与主体族群关系比较密切的朝代,他们会表现得极为反感,给对方扣帽子,极力唱反调,哪怕对方提出什么依据都一律否定,哪怕在自己拿不出反驳的依据的情况下同样如是,是什么造成这种心理特质,作为普通网民真不太理解其中一部分当提及某个末代王朝的时候,其表现又变得极度亢奋,反过来极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破柔然(
07-14)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包围了云中城。北魏柔然对峙图拓跋焘当太子时,十二岁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对柔然的战术也颇为熟悉,于是他力排众议,亲自率2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将赶来救援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竟包围达五十余重。起初,北魏将士十分恐惧。但是这位不到16周岁的少年皇帝拓跋焘却“临敌常与士卒同在矢石之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因此使得北魏的将士们“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
从内亚视角重新审视辽代历史(
07-14)
本文从内亚视角重新审视辽代历史。在世界古代历史中,内陆欧亚(CentralEurasia)是以欧亚草原为中心,东至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森林地带,西抵欧洲多瑙河流域,南则与世界主要定居文明区相毗邻的独特地域。其中蒙古草原又是历史上多个游牧帝国的中心地带,无论是从地域还是文化特征上看,都十分典型,又可称为“内亚”(InnerAsia)。“内亚”在学术话语中的形象一直在变化,最初是野蛮落后的象征,在传统史家记事之中,征服与被征服的母题曾反复出现,而当代学界更倾向于认为“内亚”是草原文明的核心地域,越发地重视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了。众所周知,辽王朝就是由蒙古...
平定安史之乱为什么那么难(
07-14)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借口是讨伐宰相杨国忠,类似于后来明朝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清君侧。整个安禄山集团,出动的蕃汉步骑兵力可达15万之多。其中包括了靺鞨、奚、突厥、契丹等辖区内外的民族部队。不少人就是直接征调的城傍兵。城傍士兵的特色是骑兵多步兵少,正好与步兵多骑兵少的残存府兵们,形成互补。其中精锐者为契丹、同罗、奚族等胡人降兵8000人,安禄山呼之为曳落河,也就是突厥语中的壮士。安禄山集团等同于一个建立在唐朝之上的中亚武士集团如果我们回顾中亚与西亚的历史,就会发现以降兵为心腹并不是安禄山这伙人的首创。在世界各地,都有利用其走投无路的战俘或军事奴隶,组建精锐部队的案例...
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
07-14)
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本文谈一下军制方面。爆发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府兵制的破坏,边防节度使的权力膨胀爆发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历史上的一个奇异的事件。一个在开元年尚且处在盛世的帝国,仿佛在突然换了副模样。不仅兵马衰微,国政接连为他人挟持,甚至就在皇帝眼皮底下的三辅地区都屡次爆发变乱。就好似一个在昨天还是称霸世界的拳击冠军,今天就已经成了病榻上只剩半口气的患者。这种剧变,显然不可能在一夜间完成的。那么造成安史之乱怪像的内因是什么呢?府兵没落府兵制的成功铸造了初唐的强势唐初...
史学界内亚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
07-13)
时下流行的内亚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内亚就是内陆亚洲,这一词语来自英语种的InnerAsia概念,在法语中则以laHauteAsie表示。这个词本身指代的地理位置,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在最初出现的时期,多指中亚一带的各突厥-蒙古系汗国,覆盖面积非常狭隘。甚至可以说在这个早期阶段,内亚一词连通常地理上的整个中亚都无法涵盖进去。最初的内亚范围非常有限2008年,一个德国学者出版了名为《中部亚洲和中央亚洲的古突厥人时代》的历史学书籍。在此书中,作者将内亚的覆盖范围做了很大扩充。除了原先以河中为核心的传统中亚腹地之外,还涵盖了黑海北岸与西面的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流域...
中亚民族为什么不进攻中国(
07-13)
现在很多史家认为:中亚实际上在很长时间里,都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强于东亚。但很多人不能理解,既然中亚有这么强,为什么不选择大举东征,一举拿下东亚呢?又称内亚,地理上的狭义内亚就是今天中亚五国及周边地带要回答这个疑问,首先还是要来看看内亚概念下的地域范围。内亚在地理上专指通常所说的中亚。其主要包括锡斯坦以东的波斯--锡尔河以南的河中地区。但在文化上,中亚还包括了北亚的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东北亚的满洲地区--高加索以西的乌克兰大平原等。广义上的中亚可以囊获此图中的大部分地方从地理上的中亚来看,历史上出现的超级帝国绝不在少数。不仅有波斯和萨珊这样的世界级强权,...
清朝辫子历史(
07-13)
清朝辫子是不断演进的,从鼠尾发展到牛尾清宫戏里的男子,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将脑袋的前半部分剃光,后半部分留着又长又粗的大辫子。然而,历史上的清朝并非都是如此,清初的发型更接近光头,发辫更是比小拇指还要细。那么大辫子是如何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呢?事情先得从明朝说起,我们来看看清朝之前的发型是什么样的。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同志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无论官民,头发都是束起来的,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留辫子的人,那这个人肯定是「满夷」。清朝由原来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建立。在清军入关之前,满族的统治者在关外就已...
吐蕃党项北宋战斗力对比(
07-13)
暴打北宋的党项人为何一战完败给衰退期的吐蕃势力?本文频繁出现"内亚"一词,先对此进行解释。“内亚”确实是一个界定起来颇费思量的概念,首先,它无疑属于翻译成中文的外来词。以我粗浅的观察,“内亚”一词起初应该主要是流行于英语世界,即英语的InnerAsia,日后才逐渐成为一个在国际上频繁使用的专用词。总之,它出现及流行的时间并不太长。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中亚”(CentralAsia)相比,“内亚”似乎更多地在学术场合使用,而“中亚”一词则不仅在学界流通,甚至也被大众传媒广泛运用。在作为学术用语的“内亚”一词流行之前,法国学界长期以来惯于使用“高地亚洲”(la...
清朝蒙古盟旗制度(
07-13)
清朝时期蒙古各部状况清朝的满族统治者与蒙古贵族之间有着十分特殊而亲密的关系。因此,在三百年间,先后有五百多位清朝皇室女子出嫁蒙古。本文将清朝蒙古各部的情况陆续作一下简单的介绍,也有助于大家理解满蒙联姻的背景资料。一、漠南蒙古内蒙古共有二十四个部落。分别是:科尔沁部、扎赉特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敖汉部、奈曼部、巴林部、扎鲁特部、阿鲁科尔沁部、翁牛特部、克什克腾部、喀尔喀左翼、喀喇沁部、土默特部、乌殊穆沁部、浩齐特部、苏尼特部、阿巴噶部、阿巴哈纳尔部、四子部、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喀尔喀右翼部、鄂尔多斯部、这二十四部被组成六盟、分四十九个旗。1、哲里木盟...
燕云十六州是怎样被割让给契丹的?(
07-13)
汉人的燕云十六州被沙陀人石敬瑭割让给了契丹!燕云十六州,也称为幽云十六州,宋朝汉人心中永远的痛,中国在北方的天然屏障,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宋朝整个朝代都在为拿回燕云十六州而奋斗,可惜天不遂人愿,直到明朝中原政权才收回这片地方。看到这里读者可能就会问了,燕云十六州到底被谁给割让了?他又是为什么要割让这片土地呢?相信读了下面的文章,我们可以就能找到其中的答案了。我们先来说说燕云十六州到底是啥地方,燕云十六州在历史上又被叫做幽云十六州,就是今天咱们的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古语有云“失岭北则必祸燕...
高欢与柔然公主的联姻(
07-13)
高欢那个时代应称为蠕蠕公主。曾强大的柔然被北魏击败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讥讽柔然智力低下,败多胜少,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但是,北魏经六镇叛乱后,衰落分裂,北方又成为了强大的威胁。西魏与柔然头兵可汗密谋联合起兵讨伐东魏,高欢为此很是忧心,便派行台郎中杜弼出使柔然国,替他的长子高澄求婚。头兵可汗对使者说:“高丞相如果为自己娶亲就可以。”高欢犹豫不决,他的妻子娄妃对他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您不要犹豫。”长子高澄与尉景也劝他。高欢于是派慕容俨前往柔然国定亲,称柔然王的女儿为蠕蠕公主。秋季,高欢亲自在下馆迎接蠕蠕公...
东魏高欢父子是如何惩治腐败的(
07-13)
东魏丞相高欢大部分时间待在晋阳,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都是他的亲信党羽,朝中的政务高欢都交给他们去管理,邺城的人称他们为“四贵”。这四个人的权势在朝廷内外炙手可热,他们大都专横、放肆、骄傲、贪婪。高欢想要削弱他们的权力,所以任命长子高澄为大将军,领中书监,将原来属于门下省处理的机要大事统统移交给中书省,对文武百官进行的奖赏和惩罚,事先都必须向高澄禀报。孙腾见高澄时,不愿意表现得毕恭毕敬,高澄便命令左右把孙腾拉下座位,拿刀环打他,又罚他站在门外。太原公高洋当着高澄的面向高隆之跪拜,称他为叔父,高澄见了愤怒地责骂高洋。高欢对那些公卿们说:“我这个儿子渐渐长大了,你们最好避免与他冲突。”于是公卿以下的官员,看到了高澄无不敬畏。高澄的...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