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05-25)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16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他的东、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接壤,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与俄罗斯为邻,西面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毗连,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这里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沙漠,奔腾的河流和生机盎然的绿洲。在高山之间,沙漠之下,绿洲之中,河流两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新疆大地,在距今十亿年前,还是碧波万顷,一片汪洋。三亿多年前,由于地壳升降的影响,逐渐成为陆地。到距今六七千万年前,地球上又发生了一次剧...
陕甘回乱前的回民是从哪里来的?(
05-24)
(本文2017年摘自网络)大家都知道陕甘回乱,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历时十余年的带有种族灭绝性质的大规模动乱和战争。冲突主要是回族对于汉族的大规模种族灭绝式屠杀,目的是建立起高度自治的伊斯兰政府乃至独立的国家。这场动乱自1862年起至1873年结束,给当地经济文化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更导致陕甘地区人口锐减,具体数额说法不一,从400万到2000万,堪称民族洗劫。满清中央管理层打击回族上层叛乱分子。陕甘回乱前,中国内地回族主要聚居在陕甘,两地的回民数量在500万以上,那么,原本是中华民族兴起之地的陕甘特别是关中地带哪来那么多穆斯林呢?又是从何...
新疆地方史大事年表(
05-24)
下面列出的事件,有一些(比如匈奴冒顿即位)并没有发生在新疆大地上,但其对我国新疆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约6、7千年前新疆地区巳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即位。公元前176年月氏由敦煌、祁连山间西迁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61年乌孙打败大月氏,占据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05年细君公主出嫁乌孙猎骄靡。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轮台、渠犁屯田,设“使者校尉”管理。公元前92年匈奴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公元前64年汉以郑吉为“护鄯善以西使者”,护南道。公元前60年汉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西...
清代道教在新疆的复兴(
05-19)
道教在新疆的复兴情况与佛教大体相同。它也是随同内地官兵、商贾和百姓的到来而得以复苏的。由于当时进入新疆的军民以信仰道教者居多,所以道教在新疆取得了比佛教更大的发展。当时,大型的道教宫观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带有我国多神崇拜传统的道教建筑,如万寿宫、关帝庙、龙王庙、城隍庙、娘娘庙等等,却遍布天山南北,数量之多仅次于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据《三州辑略》记载:乌鲁木齐及周围地区的道教宫观很多,如万寿宫、关帝庙、城隍庙、文昌宫、龙王庙、真武庙、文昌庙、魁星阁、财神庙。巴里坤会宁城有万寿宫、关帝庙;汉城有万寿宫、城隍庙、关帝庙等等,多达百余座。由此不难看出,道教在北疆地区发展之迅速。道教不仅在北疆地区迅速传播,在南疆地区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据《回疆通...
近代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在新疆的传播(
05-19)
基督教又称“耶稣教”,是中国对基督教“新教”的专称。基督教是近代传人新疆的西方宗教之一。据《新疆图志·交涉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喀什瑞典耶稣教堂设于疏附县北关,男教士三人,女教士四人”。这是关于基督教传人新疆的最早的汉文记载。但据西方基督教会20世纪初的一项调查,在19世纪最后的二十年,瑞典行道会的传教士到达南疆地区,在那里同其他传教士一起传教近四分之一世纪。1892年,行道会进入喀什;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到1921年,在南疆地区已形成四个传教中心:喀什、叶城、疏勒和英吉沙,有传教士7人。这项调查还附列了新疆基督教的传教点和各传教点设立的时间:喀什,1892年;叶城,1895年;迪化,1908年;疏勒,1909年;...
藏传佛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
05-19)
藏传佛教即俗称的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融合当地的苯教而形成的具有藏族特点的佛教。藏传佛教传入新疆的时间,史无明载。唐代,吐蕃屡人新疆,与唐朝、大食争夺西域。虽然迄今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藏传佛教的文化遗存,但毋庸置疑的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吐蕃在新疆的长期活动,必然把这一宗教带入新疆。近代以来在和田地区发现的藏传佛教的“欢喜佛”塑像,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藏文佛经、马面观音、十一面观音等壁画,有人认为是10一11世纪藏传佛教的文物。但这一时期吐蕃早已退出新疆,所以我们认为这些文物应属唐代遗存。时间约为唐朝中晚期。这一时期,应是藏传佛教传入新疆的时间。有关藏传佛教在新疆的早期传播情况,目前尚不清楚。但从藏传佛教文物的分布可以推断,在和田、吐鲁...
和卓家族的内斗及和卓的多次叛乱(
05-19)
伊斯兰苏菲派的玛合图木·阿杂木和卓的两支后裔在争夺新疆教权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两个势不两立的集团——白山派与黑山派。清代文献又称“白帽回”、“黑帽回”,或“白帽回子”、黑帽回子”。民族文字资料中称为“阿克塔克”(白帽派)、“喀喇塔克”(黑帽派),或“白柳派”、“黑柳派”,“白旗派”、“黑旗派”等等。这些名称都是人们根据两派的外在特征所起的,而不是本派的自称。按照苏菲派教团名称的一般规则,两派的正式名称应为“伊禅卡朗派”和“伊斯哈克派”。至今,以这两个名称自称的教团“伊禅尼耶”和“伊斯哈克耶”,仍是新疆地区两个重要的苏菲派教团。白山派和黑山派的名称大约出现于18世纪前后,但两派的分歧和形成却由来已久。玛合图木·阿杂木去世后,伊禅卡朗作为...
和卓对新疆伊斯兰社会的影响(
05-19)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过程中,世俗统治集团与以“和卓”为代表的伊斯兰教上层结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利用的密切关系。伊斯兰教上层依靠世俗统治者的支持,扩大了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排斥了佛教势力,使伊斯兰教最终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传播范围的扩大,信教群众的增加,壮大了伊斯兰教上层势力,使其作为新疆的一种宗教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世俗统治者在伊斯兰教上层的配合下,打着伊斯兰“圣战”的旗号,攻城掠地,扩大了统治地盘,维护了统治权威,巩固了权力和地位,加强了对穆斯林群众的统治。随着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和伊斯兰教上层势力的日渐强大,世俗统治者为了取得伊斯兰教上层势力的支持,不断赋予他们种种政治和经济特权。使伊斯兰教上层势力不断发展和膨胀,并...
伊斯兰教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05-18)
蒙古成吉思汗在攻占西域后,把新疆分封给了他的次子察合台,新疆从此进入了察合台汗国统治时期。察合台汗国的蒙古统治者一直信守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和法令,为保证能够公平对待各宗教,察合台蒙古人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事物总是在变化的。蒙古人所统治的西域,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和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蒙古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必然要加强对伊斯兰教的了解。而生活在穆斯林社会中的蒙古百姓,他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对象也是穆斯林。所以,无论蒙古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人民,在同穆斯林的长期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在蒙古人统治西域一个多世纪后,中亚的一些蒙古人...
新疆西辽和蒙古统治初期多种宗教并存(
05-18)
在于阗王国灭亡后,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逐渐演变为南疆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地区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格局。12世纪初,契丹人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西辽政权。西辽统治下的中亚和新疆地区,民族众多,宗教情况复杂,其中伊斯兰教是信仰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这一特点决定了西辽的宗教政策。契丹人信仰佛教,但却有着对其他宗教信仰都能容忍的传统。为了维护其统治,西辽统治者没有把自己所信仰的佛教定为国教,也没有强制推行自己所信仰的宗教,而是采取了对各种宗教不加歧视、一视同仁的宽容政策。蒙古统治时期,继续实行与西辽相...
新疆伊斯兰教与佛教的战争(
05-18)
新疆西部喀喇汗王朝的苏图克·布格拉汗死后,其长子穆萨(全名穆萨·阿尔斯兰汗·本·阿不都‘克里木,突厥语名巴伊塔什)继位。他根据当时的形势采取了先内后外的政策。首先在副汗的辖区内继续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接着就发动了对“不信真主”的巴拉沙衮大汗的“圣战”,一举占领巴拉沙衮,灭掉了大汗。穆萨自此成为喀喇汗王朝的大汗,喀什噶尔也随之成为喀喇汗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把伊斯兰教势力作为重要依靠力量的穆萨.阿尔斯兰汗,为了迅速把伊斯兰教传播到喀喇汗王朝全境,在继续强制推行伊斯兰教的同时,与伊斯兰教上层势力密切配合,发起了一场伊斯兰教宣传...
伊斯兰教是怎样传入新疆的(
05-18)
今天新疆最主要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中国旧称“大食教”、“天方教”、“回教”、“清真教”等。公元7世纪初由麦加古莱什部落人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基本教义由信仰、宗教义务和善行三部分构成。信仰包括六个方面,故称“六大信仰”,即信仰安拉为唯一、至上的主宰,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安拉派遣的天仙无处不在,信仰《古兰经》为天启经典,信仰后世复生和末日审判,信仰一切皆由安拉前定。宗教义务有五项,称为五项宗教功课,又简称“五功”,即念诵清真言、作证词以表白自身信仰,按照教法规定做礼拜、斋戒、缴纳天课和朝觐。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是《古兰经》和“圣训”,前...
摩尼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
05-18)
摩尼教是继祆教后,传入新疆的又一古代波斯宗教。摩尼教约于六世纪传入新疆地区。在内地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而改称明教。其后明教又与弥勒教、白莲社相结合,而演变成明代末年之白莲教。新疆的古迹遗址及文书中有不少摩尼教的踪迹。摩尼教的艺术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回鹘高昌古城,包括草庵、壁画、绢麻、刺绣文献、译经等等。回鹘是维吾尔的先民,高昌即今天的吐鲁番。我国旧译“末尼教”、“牟尼教”。因其崇尚光明,又有“明教”、“明门”、“明尊教’’之称。摩尼教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摩尼(216q76年)创立于波斯...
景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
05-18)
景教是基督教中最早传入中国的一个教派。唐代传入中国,被称为“景教”。元代又与当时传入中国的天主教统称为“也里可温教”。公元5世纪上半叶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约390-451年)创立,故称聂斯脱利派,亦称“波斯教”、“弥施诃教”。公元428年,时任基督教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聂斯脱利,公开抨击阿里乌派的上帝“一位论”,否认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结合为一个本体(位格)的“二性同体论”,被视为“异端邪说”,不久即被革去教职流放国外。5世纪末,聂斯脱利的追随者受到东罗马帝国的迫害和镇压,遂逃亡到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聂斯脱利教派也随之传播到上述地区。后来,一部分信徒由叙...
道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
05-18)
新疆是多种宗教汇集之地,道教同样在新疆曾广泛传播。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以其最高信仰为“道”而得名,产生于2世纪上半叶的东汉顺帝年间。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巫术、谶纬、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吸收道家学说和黄老思想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其基本信仰和教义的核心是“道”,认为“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物以之生,五行以之成”,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由“道”所化生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三清尊神”,是道教崇拜的最高尊神。道教还发展形成了包罗众多天神、地祗、人鬼在内的神仙体系。道教经书的总集称为《道藏》,现存...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