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解开顾颉刚难题的门径( 03-29)
寻找解开顾颉刚难题的门径-民族史史学:在主观与客观之间——从顾颉刚难题到层累说的变型[摘  要]:如何在现代学术立场上,证明古书、古史的真伪是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从“顾颉刚难题”到“汉代改造说”、“古代文献不断重写”,层累理论不断发展,我们对进行了深入剖析。今天的史学研究中有把王国维和顾颉刚刻意对立起来的倾向,其实他们活着的时候也不是这样。二重证据法和层累说应当结合起来,用二重证据法探讨古史真相,用层累说积极的一面,研究传说演变,那么,我们古史研究又会是一番新的景象。[关键词]:史学;二重证据法;层累说;“汉代改造说”;“古代文献不断重写”Abstract:Inthemoderna...
多民族与多文化的交流( 03-29)
一、单一选择题 (20题每题3分共60分)()1.一位青年和尚向师父说:「请师父慈悲,教我解脱法门。」师父反问他:「是谁缚了你?」那和尚答:「没人缚了我。」师父便说:「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法门呢?」那和尚言下大悟,在佛学上又有进境。故事中的人物最可能属于哪一种宗派? (A)天台宗 (B)法相宗 (C)华严宗 (D)禅宗。()2.在中外文化交流下,唐代各城市显现不同的风情;如果我们搭乘哆拉A梦的时光机器到唐代各城市去旅行,可能会有何种经验? (A)在广州看见乘季风航行到中国的阿拉伯商人 (B)想由南洋地区进口一批香料,在扬州市舶司办理相关的手续 (C)在洛阳发现「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的特有景象 (D)走在长安的朱雀大道上,听到...
贵霜帝国( 03-29)
一、贵霜帝国的建立贵霜帝国(KushanEmpire)是大月氏人建立的,我国古称之为大月氏国。大月氏人原居我国敦煌、祁连山一带。2世纪BC时被匈奴所破被迫西迁,在大夏占据阿姆河流域。张骞通西域时,大月氏属地上分为5个侯国,中国古书称之为“五部翕侯”,公元1世纪时贵霜翕侯丘就却(库久拉·卡德斐塞斯)败其他翕侯,统一各部,自立为王,建立贵霜帝国。帝国最强盛时是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Kanishka)统治时期(约78~102年),经不断扩张,帝国版图包括了西到伊朗东部,东至恒河中游,北抵咸海和葱岭一带,南到纳巴达河,拥有了中亚和次大陆的大部地区,成为当时世界上大帝国之一,首都富楼沙(今白沙瓦)。贵霜帝国是横贯中亚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商业...
古代印度( 03-29)
”古印度“涵盖了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喜玛拉雅山的阻隔,使之与亚洲大陆分隔开成为一独立单位。其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是次大陆的中心区域,是人类文明的早期发祥地之一。我国古代称之为“天竺”或“身毒”,到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始译“印度”。旧石时代文化遗址在今印、巴都有发现,新石文化则遍布次大陆。古印度文明最初创始者,一般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可能还有别的土著居民)。2千年代中叶BC,操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并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近代之前,又先后有波斯人、希腊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先后侵入,并占据了西北部一些地区。由于外族的不断入侵和定居,使古印度居民十分复杂。第一节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一、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
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路上马嵬之变( 03-29)
马嵬之变称为"哗变"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不用说,一提起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这一段谁都知道,玄宗出逃整个事情的高潮部分到来了。也就是马嵬之变。不妨先说下这次事件的名称,由于是在马嵬坡发生的,自然就叫"马嵬坡之变",有的是把"坡"字去掉,又因为确切发生在马嵬坡的马嵬驿(驿站),所以也有人称为"马嵬驿之变"。还有不用"之变"而用"兵变"的,当然也有说"事变"的。对于一次事件有这么多不确切的叫法,这只怕在历史上也是少有。地名上无所谓了,着重的是"马嵬"二字,至于那三个"变...
马嵬之变,杨贵妃香消玉殒( 03-29)
马嵬之变之所以有名,还在于杨贵妃的香消玉殒。至今有人怀疑杨贵妃在马嵬之变中没死,并且逃到了日本。杨贵妃的美,众所周知,与其他三大美人不同的是,她是比较胖的,有一句话叫"燕瘦环肥",说的就是杨玉环是个胖美人。唐代的审美比较别具一格,以胖为美,我们看唐代的壁画、雕塑,人物都是很丰满的,没有太瘦的。但唐朝真的不喜欢苗条一点的么?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唐玄宗下诏选女子进宫,其中有一条要求就是身材要苗条一些,忘了确切的用词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用的不是丰满,由此可见,唐朝不单是以胖为美,只要是美的,不管胖瘦都能接受,这也比较符合唐兼容并蓄的特点。所以,其他朝代的美女到了唐朝,也不会失业,照样可以很风光。好了,闲话不多说。要唐玄宗杀杨贵妃,确...
安禄山的悲惨结局-被亲子谋杀( 03-29)
安庆绪:大刀向安禄山的肚子上砍去唐朝那里惊魂甫定,着手反击叛军,安禄山这边却也不轻松。《红楼梦》中的"好了歌",甄士隐解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至德元年(公元756元)年底,安禄山派兵攻颍川。由于城中兵少,没有多少积蓄,尽管太守薛愿、长史庞坚全力拒守,周围环绕颍川百里的庐舍、林木全部被毁。历经了一年,救兵仍然不至,安禄山派阿史那承庆增兵攻击,昼夜连战,殊死斗了十五天,最终颍川被攻陷。薛愿等人被送到洛阳,"禄山缚于洛滨冰上,冻杀之"。是被活活冻死的,不过比颜杲卿那个肢解是来得好受的多。但安禄山大概不知,这是他最后一次听到捷报了。自从起兵反叛以来,安禄山的视力逐渐下降,据说到至德二年...
安史之乱-肃宗的反击( 03-29)
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唐朝便立刻开始了反击。同时叛军内部也一再更换领导人。形势似乎对唐有利起来了,可是唐又一再失误,这才有了双方的持久战。唐肃宗在灵武的准备工作好了,一切条件都具备了--话说回来,就是不具备,也得要反击了,何况,玄宗不也有话么,他要等到"克复上京"才肯彻底罢手。虽然肃宗并不一定有这种想法,因为怎么都是他来主持大局,所以玄宗这句话也不必太认真。然而,叛军占领两京的问题,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灵武,要反击!㈠、元帅之争说是元帅之"争",当事人却是没争过。但在这件事的背后,确实有一场"争"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肃宗在灵武安稳下来,各处征兵又差不多赶到,而且郭李二人也已来到灵武,加之至德元年十一月初八,回纥兵到达带汗谷,与郭子仪...
安史之乱中唐庭的兄弟之争( 03-29)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攘外必先安内。这一说法最早起源于何时,不甚清楚,从记载来看,这似乎是古时"圣王"的一致观点,到明清时格外的流行。《明史》中有很多相关段落,尤其是范淑泰的上表中说的更贴近:"内不安,何以攘外!"《清史稿》中也有"诚能赏罚严明,将士用命,先治内,后攘外,实边防百世之利"的说法。从道理上分析,如果内部不团结,确实不易抵御外侮。可惜近代的蒋介石对它的演绎却是很失败的,或者说,这不过是他的一个幌子罢了。安禄山起兵天下大乱,唐朝也正需要大家团结一致对抗叛军,不料也闹出一场"攘外必先安内"。事情的起因是玄宗在入蜀途中,于七月十五日在普安下的一道制书,下面是挑拣出来的其中的有用部分:夫定祸乱者必仗于群才,理国家者先固其根本。...
安史之乱中的李亨灵武登基( 03-29)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仓皇西逃,路上太子李亨留下来以后,却一时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广平王李俶也一样没主意,问道:"天快黑了,此地不宜久留,大家觉得该去哪里好呢?"结果众人都不说话。这时建宁王李倓说:"殿下昔尝为朔方节度大使,将吏岁时致启,略识其姓名。今河西、陇右之众皆败降贼,父兄子弟多在贼中,或生异图。朔方道近,士马全盛,裴冕衣冠名族,必无贰心。贼入长安方虏掠,未暇徇地,乘此速往就之,徐图大举,此上策也。"插点题外的东西,李亨曾任过朔方节度大使,就是他这个"节度大使"费了我一番功夫。为何不称朔方节度使呢?这个"大"字有什么特别么?《唐六典》:"若诸州在节度内者,皆受节度焉。其福州经略使、登州平海军则不在节度之内。凡亲王总戎则曰元帅,文、武...
唐玄宗西逃路上剑阁闻铃( 03-29)
潼关失守后,玄宗仓皇逃出长安,通鉴记载,玄宗一行从马嵬(今陕西兴平县附近)出发,六月十七日,到达岐山。这时有传言说叛军的前锋立刻就会到,玄宗吓的不敢停留,继续前行,当夜宿于扶风。按说攻下长安后安禄山应该马上发兵追击唐玄宗等人,奈何他也并不怎么精明,所以玄宗也是多虑了。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察看一下地图,现在的岐山是在扶风的西侧,从马嵬出发,应该是先到扶风后到岐山才是,怎么玄宗是往回走呢?路线实在有点怪啊。莫非是迂回战术?应该不是,玄宗正担心安禄山追来,哪里有心情迂回。怀疑是由于地名更改造成的,宋时的地名与唐朝也肯定不一样。这点还是参考《旧唐书》为妙,其中说十六日到达扶风县,十七日到达扶风郡。扶风县大致在今扶风一带,而扶风郡治所大致在凤翔...
安史之乱中的颜真卿、颜杲卿( 03-29)
本段说一下安史之乱中真正为国捐躯可歌可泣的颜氏兄弟。安禄山造反,一路上也确实杀了一些人,譬如太原不明就里而出迎的杨光翙,就被安禄山杀了,原因是他依附杨国忠。好歹也可以把他算做一个烈士,但和颜氏一家的忠烈相比,这样的烈士便打了折扣。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发现安禄山有异志,于是早早的便做准备。他以多雨的借口,命人修筑城壕,充实府库,而且早早的统计到时可以用得上的壮丁人数,以便将来可以招兵买马。这些行动安禄山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不知道他这样做的意思,但安禄山认为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大概是认为一旦打起来,颜真卿无论如何也不是对手,所以也不加干预。当然,这也有颜真卿演戏的功劳,他可是把戏做足了,天天和宾客去泛舟饮酒,以...
安史之乱中的第三个倒霉蛋-哥舒翰( 03-29)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诗中的"哥舒"便是本节的主人公,哥舒翰。这个倒霉蛋,比封常清、高仙芝更可怜,因为投降了,后来又被安禄山杀害了。哥舒翰也是一员蕃将,世居安西,父亲是突厥突骑施哥舒部的后裔,母亲是胡人。年轻时的哥舒翰颇有些任侠气质,《旧唐书》说他"好然诺,纵蒲酒",《新唐书》则说是"重然诺,纵蒲酒长安市"。虽然一字之差,但给人的感觉就大大不同了。重然诺,有言有果,好然诺,就不一定有果了。老子云:"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孔子云:"慎于言而敏于行。"都是这个意思。好许诺的人不一定可以实行,这常见于政治家或者政客们的行为,所以像皇帝许给大臣们什么免死、封侯之类的话,基本上就是个牙疼咒。但侠客们不能如此,他们...
安史之乱的两个倒霉蛋-封常清、高仙芝( 03-29)
安史之乱中的倒霉蛋很多,封常清和高仙芝是最早的两个。最先上场的是封常清,他在十一月十七日被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当天即到东京洛阳募兵,十天募得六万人。募兵的情况不错,至少说明唐朝此时影响力、号召力都还很大,然而从素质上来说,这支临时拉起来的队伍却远远不是安禄山叛军的对手,封常清也许此时才发现,他所说的话,的确太大了。这支军队,说是乌合之众也不为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封常清只好带着这些乌合之众与敌人血拼,战了几个回合后只好退出洛阳城。败退的过程也满周折,先是从武牢败退下来,再到葵园,然后从城东的上东门进城,又由都亭驿退守宣仁门,最后,"乃自苑西坏墙西走",基本上是个屡战屡败的过程。一员大将仗打成这个样子,非常之惨,却又是无奈的事。事...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03-29)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一月,李林甫去世。临终前,李林甫拉着杨国忠的手说:"将来代替我当宰相的人一定是你,后事就拜托你了。"杨国忠不知道李林甫这么说究竟是什么意思,吓了一跳,以为是李林甫试探他,汗流浃面,连说不敢当。其实李林甫这么说倒的确出于真心,因为他眼见就撒手人寰了,而杨国忠又很得玄宗青睐,下一任宰相非他莫属。李林甫是想要杨国忠好好善待他的家人。但杨国忠并不因李林甫之将死其言也善而放过他,就在第二年的春天,杨国忠联合安禄山一起诬告李林甫与阿布思谋反,这导致了横行数载的李林甫集团彻底覆灭,就连未下葬的李林甫本人,都受到了削官的处分,并且由一个大棺材躺到了一个小棺材中,嘴里的玉含及身上的金紫衣服也都不准许再用,只以一个普通百姓的...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