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史》的贡献与价值( 03-31)
《台湾通史》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享誉不衰,迄今为止,先后重印17版之多。它的贡献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台湾通史》对保存和整理台湾文献史料有着重大贡献。连横在准备撰着和正式撰着《通史》的过程中,博采群籍诸档,集数百部文献之所载,又访询老者,参证旧闻,佐以实地考察,为研究台湾历史录存了丰富的史料。他曾说:“曩者余惧文献之亡,撰述台湾历史”,可见其撰《台湾通史》有着文献学上的目的。自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以来,已过百余年,这一百多年间的台湾文献史料,积累已有不少,而割臺以后,台湾文献因战乱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而颇多散佚。如连横所说,台湾“虽有方志,而久已散佚。……以改隶之际,兵马倥偬,档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这些珍...
台湾名字的由来( 03-31)
台湾名字的由来文中台湾的"台",为便于严谨讲述,写成"臺","臺湾"。一.「臺湾」原作「臺员」,依闽南语谐音而改称「臺湾」。从臺语的发音来看,「臺湾」的臺语为「ㄉㄞ ㄨㄢ」,「臺员」的臺语为「ㄉㄞ 完」,但直到今天,臺湾居民仍使用「ㄉㄞ 完」而不是「ㄉㄞ ㄨㄢ」,这个说法由于有语言作为佐证,可信度颇高。二.因荷兰人筑城堡于此,其城状似高「臺」,且建在水「湾」内,故名之。然荷兰人并不习用汉字「臺湾」,此说有穿凿附会之嫌。三.「臺湾」为臺语「埋冤」之谐音,因明代漳泉移民入臺者,屡为恶劣天候所虐而丧生,故以「埋冤」之处称之,后以不祥而改。(见于清.连横《臺湾通史》开闢记)事实上埋冤之情形发生在清朝初年,而臺湾一词早在明代中期就已经出现,此...
不可不知的台湾历史( 03-31)
历史的重要性---台湾发展史「没有历史背景作思考的依据,古蹟不过是断瓦残垣,英雄也只像是剪贴在纸上的人物。」又「如果历史是共同的记忆,那么也要先拥有共同的记忆才能留下历史。」,所以唐魏徵言及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从历史中,我们究竟明白、获得什么?请说说你对「历史」的见解。「历史像一条河,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河水,却可以从河水中看清现在的自己。河流有方向,就因为它有源头;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晓得要往哪里去。了解历史,并不是要背负过去,而是为了向前走时,能够无后顾之忧,可以走得更踏实、更坦然。」台湾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的,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来到台湾,属于旧石器时代。而较晚近的新石器时代,...
蒙古帝国女人掌权( 03-30)
蒙古帝国女人掌权-民族史《成吉思汗》作者復原《蒙古祕史》失落片段最新作品「这些蒙古王后仍在某处,八百年来只等我们再看她们一眼。」──杰克.魏泽福成吉思汗创造了蒙古帝国,鼓舞了蒙古,他的女儿们则给予蒙古帝国生命。成吉思汗在世时信任、欣赏他的女儿们,在他率领儿子、女婿拓展帝国疆域的同时,其实已把治理多元文化帝国的重任托付给女儿们。然而,成吉思汗去世后,冲突在他的女儿与媳妇间爆发;随着兄弟与姊妹阋墙、儿子与母亲反目,掌权女人间的战争演变为对付掌权女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斗垮了蒙古帝国,同时逐一抹去了史书对这些王族女子的记载。尽管后人试图将她们从历史的集体记忆里抹除,蒙古王后在位期间不寻常...
了解国学( 03-30)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中华国学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五术,包括“山、医、卜、命、相”,乃是“为往圣继绝学”;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开出太平盛世。静观古今中外,凡善为贾者,其识必广;凡善取利者,其智亦高。商以智为本,而智以人为枢,故欲战略领先者,必以智为之,而实以人恒为之。 以史鉴今,以儒做人,以易启...
《人与草原》教学大纲( 03-30)
《人与草原》教学大纲第一讲内蒙古高原传统游牧生产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地理环境海山(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内蒙古高原地理环境基本特点 内蒙古高原传统游牧生产基本特点 内蒙古传统草原畜牧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思考题:1.为什么内蒙古高原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延续了几千年?2.如何从根本上遏止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参考书:[1]人类生态学[2]姜融著,《狼图腾》[3]上网查读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教授的文章第二讲草原科学的发展及其对草场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影响李文军(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克莱门茨理论及草原科学在美国的源起...
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发展趋势( 03-30)
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发展趋势:1.周行封建制度,两次分封:(1)武王灭殷;(2)周公东征2.秦统一天下后採行郡县制。3.汉初改行郡国并行制。4.汉武帝厉行推恩众建,稳固了郡县制。5.郡县制确立后,仍有来自封建制的挑战,如西晋八王之乱、明靖难之役、清三藩之乱。郡县制度的建立过程封建制度的挑战西周→秦朝→汉初→汉武帝→西晋→明朝→清初↓↓↓↓↓↓↓建立封建制度 建立郡县制度郡国并行制郡县制的稳固封建的復活封建的变相封建的挑战↓↓↓八王之乱靖乱之变三藩之乱一、封建制度的成熟――西周(约1111B.C.~771B.C.)←西周→东周弃→季历→文王东进→武王伐纣→管蔡之乱→周公东征→成康之治→厉王共和→宣王中兴→幽王失国→↓↓↓↓↓↓↓...
经典阅读推荐书目简介( 03-30)
经典阅读推荐书目简介-民族史经典阅读推荐书目简介:《易经》,苏勇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易经》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易经》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来表现普遍存在于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易经》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奥德赛》,休宁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奥德赛》是古...
满清康熙皇帝的治汉政策( 03-30)
康熙皇帝的治汉政策摘要:满清入关后,满清两族的冲突就一存在着,清初的几位君主,有的选择高压的治汉政策,有的选择宽容的治汉政策。不同的政策造成汉族人民对于清朝不同的反应。但在清朝初年,追求社会的安定是巩固政权的重要因素。而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下,在治汉政策方面,处理满汉间的冲突问题,採行了柔性的治汉政策,他将清朝政府下的人民,视为一体,不分性别,不分民族,将政权的巩固为统治下的重要目标。也因为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治汉政策里,除了具前人原有的治汉政策,还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文教层面给予关注。在康熙极具智慧的处理满汉冲突问题下,整个清朝在稳定的政权中求进步,也缔造了康熙盛世。关键词:康熙皇帝、治汉政策、...
《入菩萨行论释·善说海》第一三四讲( 03-30)
第一百三十四节课思考题726、为什么菩萨利益众生时,纵然是无间地狱也愿意欣然前往?此举与小乘行人有什么差别?727、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会有什么过患?懂得这个道理后,你有哪些感触?728、在讲经说法时,为什么需要引用教证?对此你有什么体会?729、你如何看待藏传佛教?如果你周围有人毁谤藏传佛教,你会怎么样做?730、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下一代?为什么?731、请以公案、教证说明:一切世间事,串习无不成。并谈谈你对此有哪些感受?732、在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原因何在?请以你所见闻的事例进行剖析。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
藏传佛教第七课( 03-30)
24、常有人说:“我是学净土宗的,只信阿弥陀佛,不信莲花生大士。”对此你如何评价?请说明理由。25、汉地的佛教界承认藏密吗?请引用教证加以说明。过去,藏传佛教在汉地弘扬的情况如何?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26、莲师曾许诺要在初十去往藏地,那汉地的人祈祷莲师是否就没用了?为什么?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现在总体看来,汉地各个地方对密法学得不错,有些人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在生活中,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与收获。看到他们的转变,我由衷地高兴。在座不管是出家人、居士,希望你们也认认真真地修学,懂得藏传佛教的殊胜性之后...
关于藏传佛教( 03-30)
1、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请解释此教证。这个教证在说明什么问题?2、请分析愚者和智者对待罪业的态度。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罪业?3、请详细解释什么是杀生。4、解释极重、中等、下等三种杀生罪业。5、如果从有境的角度而言,根据所依身份(即相续中受持的戒律)的不同,杀生的罪业也有轻重之别。请对此具体分析。6、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从作、积的角度,可以将业分为四种,请以杀生为例对此说明。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藏传净土法,现在正在讲往生...
金庸的天龙八部是什么意思?( 03-30)
金庸的天龙八部是什么意思?-民族史天龙八部金庸简介a)简史金庸原名查良镛,香港知名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也是近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作者之一。以「金庸」为笔名的小说创作,可谓全球华语社会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毕生专业致力于新闻工作,长达三十余年。先后在上海《大公报》及《新闻报》任职。1959年,他创办香港《明报》,成为香港的舆论重镇。之后相继创办《明报月刊》与《明报週刊》;也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创办《新明日报》,报业成绩斐然。查良镛阅历丰富,文思敏捷创作概括小说、政论、散文、译述和剧本。其中以开创武侠写作新页最为特出,既有古典小说的精采传统,又能自出一格,豪情侠...
安史之乱的历史文化背景导致河朔胡化( 03-30)
安史之乱的历史文化背景导致河朔胡化­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从盛世走向了衰弱,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史学界有种种看法,或以为对周边部落和民族实施军事镇压和民族压迫的政策所酿成,或以为唐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或认为无数的农民参加了这次造反1,而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2则从种族和文化方面进行分析,特别强调其与河朔胡化的关系,认为河朔地区大量的蕃胡内附,安禄山等人成为胡族的首领,种族和文化上的矛盾导致了战乱的爆发。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河朔地区从汉魏以来一直就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融、冲突的焦点地带,关于这一地区的胡化与汉化问题史学界一直斗争论不休,就笔者所查资料显示,应该是胡化与汉化这两种倾向在这里皆而有之...
郑和下西洋时的占城在海洋史上的重要影响( 03-30)
郑和下西洋时的占城在海洋史上的重要影响-民族史占城在海洋史上的重要影响(明中叶前期)关键字:郑和下西洋、占城、新州港、海洋史前言: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7/11)是历史上重要的转捩点,由郑和统帅的两万七千八百多人,搭乘史无前例的宝船,写下了明代海洋史上传奇性的一页。在这当中,郑和经历许多国家与地区,载回丰富的珍奇异宝,同时宣扬大明的国威。但在后人为此着迷同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占城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1占城是明朝的藩属国之一,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建国后,占城随即主动朝贡明朝,两国一直保持密切友好的宗藩关系。明成祖继位后,下令郑和率领舰队出访东南亚,在这当中(1406/4/4)曾发生安南...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