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有多种说法,1、锡伯族,2、鄂伦春族,3、汉族。哪种观点正确呢?需要回顾下鲜卑历史:鲜卑族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其部落起源的地区和同其他部落融合的情况,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另一种是按照分布地域不同,分为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似乎与鄂伦春有关,《三国志》《后汉书》 《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记载“鲜卑”族名是“依鲜卑山,以山为号”,《魏书》记载为“大鲜卑山”。据考证,鲜卑山即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鲜卑山则位于发现有嘎...
金国和清朝是什么关系?初中历史课本上,明确的写着:东北地区唐代的黑水靺鞨发展为女真,女真人反抗辽国的压迫,建立金国,金被蒙古所灭,部分留守东北原居地的女真人在明朝末年由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再次统一,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清。因此,金国和清朝同属女真,即金国和清朝同源,清朝的满族就是金国的女真人。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金国和清朝是什么关系产生疑问。我们回顾一下金国历史: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领导当时东北的汉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韦族、铁骊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辽。1125年,宋金联合攻灭辽国。后来,宋、金双方缔约,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形成新的南北对峙。金国拥有了北部中国的广大版图。金国采用了宋,辽官制。在地方上,州县制与猛...
东胡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东北三大族系:东胡、秽貊、肃慎),也是史上最早进入东部草原的民族,东胡之名最早见于《逸周书》卷七《王会篇》,记载边疆部落贡品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逸周书最迟成书于战国;《山海经》记载:“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这反映出有一个以黄熊为“图腾”的游牧民族,他们活动和生存在“大泽”以东的地域,这个部族被中原人称之为东胡人。“大泽”,疑为今天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达里诺尔湖,东是汉语方向,而“胡”则是这个蒙古语族里面“人”的自称“hun”,有“天之娇子”的意思,达里诺尔湖东面的“胡”就称为“东胡”,达里诺尔湖西面的“胡”后来称为匈奴。也有说法认为胡和东胡的分界在浑善达克少地。东胡部族发展到战国时期...
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认为:东胡的意思是住在柳河边的人,此观点的前提是东胡就是通古斯的音译。该观点认为,东胡并非因为在匈奴东而被称为东胡。从《史记》开始,“东胡”族称就被史界误读了。绝大多数甚至于全部历史学家都把这个语词看作是汉语词汇,理解为匈奴东面之“胡”。其实,“东胡”应该是一个古阿尔泰语词(蒙古-通古斯语)Toung-gu(s)的音译,正确的读法应该是“通古(斯)”,也就是说,“东胡”实际上是“通古(斯)”一词的异写。而“通古”的“通”意为柳树丛,“古”为河流,“通古”的直译意为“柳条河”或“河岸上长满柳树的河”,加上表示多数词性的词尾“s”后就演化为居住在河边的族群的族称——“通古斯”。作为族称,其原本意思是居住在河岸长满柳树...
远至商周起就生活在科尔沁的东胡是个部落联合体,成份较为复杂,其中有东北部的以鱼猎为主的民族,有中部的游牧、狩猎兼备的民族,有西部和南部游牧,农耕互渗的民族。因此,东胡文化丰富多彩。早在战国前期科尔沁东胡人就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从出土文物看,东胡人铸造的铜剑、铜镞、铜刀、铜戈、铜盔,不但有较高的工艺价值,而且非常锋利实用,特别是铜制双侧曲刃青铜短剑,和“修剑过颐”的长剑,和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比较,有着极其明显的地域特征。此外东胡人的铜饰品种类也较多,最典型的是双虺(音费)纠结形铜具、龙形铜饰件、双兽铜饰牌等也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科尔沁的东胡人是由游牧、狩猎、鱼猎等多个民族的混合体形成的部落联盟,因此民风雄强,剽悍,崇尚武力和战争...
鲜卑源于东胡,东胡先于匈奴强盛于北方东部,西汉初期,东胡被匈奴击败后,分化出鲜卑退保鲜卑山,世属匈奴奴役。后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境,鲜卑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鲜卑是怎么强盛起来的呢?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54年,鲜卑首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随着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85年,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势弱。91年,东汉政府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鲜卑在东汉时期第一个豪杰出现。东汉桓帝时...
匈奴语的语言属于什么语系语族,到现在史学界和语言学界仍有很大分歧,先列一下西方和日本的主要观点:1、突厥语说。即认为匈奴人和匈人的语言属于突厥语族,有法国学者Remusat,Klaproth,早期的日本的白鸟库吉(1900年)以及Ramstedt,vonGabain,Pritsak等人。2、蒙古语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晚期的白鸟库吉(1923年后改变以前的观点)和法国的伯希和(Pelliot)。3、匈奴语是许多语言的混合,认为匈奴人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政治集团,匈奴语也是许多语言的混合,如法国人Lacouperie。4、认为匈奴语属于一种西伯利亚地区的叶尼塞语言,匈奴人说的是一种已消亡的羯(Keti~Kiti)语(属古西伯利亚语或汉藏...
匈奴人作为古代北方民族,同样也信奉萨满教。匈奴风俗五月于笼城祭天地、祖先、鬼神。匈奴每年有规定的日子举行集体的祭祀。每年三次集会的日期,《史记》说是正月、五月及秋季,《后汉书》为正月、五月及九月,两者皆为一致。大致上,正月的集会是个小集会,参加的人是匈奴诸长。五月的大会最富宗教色彩,参加的人数很多,主要是为祭其先祖、天地及鬼神。秋季的集会则是为秋天收成而感谢天神的集会。匈奴关于集体祭祀的地点,大致上是在单于所在的地方举行,虽然都是祭天,同时也有商讨国家大计、秋后感谢天神等任务。匈奴人对其祖宗的坟墓很为重视,不只相信祖宗死后有神灵,其他人死后也有神灵,也可以降吉凶。也相信人死后,需要享用金银衣裘以及女人。在战争时,匈奴人还相信各种巫术...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崇拜的宗教---崇拜自然现象,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和祖先..萨满教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人们,面对自然带来的灾难与自身的病痛无能为力、惶惶不安时,就会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并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我国北方的蒙古族、锡伯族等许多民族以及彝族、景颇族、裕固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都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此外,西伯利亚、中亚、西亚、欧洲北部、南亚、北美、南美和非洲的许多民族中也曾存在类似萨满教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存在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是任何人为宗教所不能比拟的.萨满舞在中国北方俗称"博舞",是巫师...
蒙古博,即蒙古萨满教,是蒙古民族最早信奉的一种原始多神教。蒙古族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渥都干”。蒙古博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蒙古博在成吉思汗时期被奉为“国教”。喇嘛教传入后,蒙古博每况愈下,日渐衰落,蒙古博慢慢从“国教”转向民间。现在蒙古博主要分布在科尔沁、呼伦贝尔部分旗县。‘博'是蒙古族对萨满教巫师的通称,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蒙古博表演的博舞是一种原始宗教舞蹈艺术,由模拟狩猎等生产劳动而演变为“歌舞事神”,用于娱乐、驱病和祈福。蒙古博舞分独舞、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等,有大场舞和小场舞之分。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鼓技舞、精灵舞、女博舞、莱青舞等成熟样式,有横摆、后闪、曲圆等多种动作,鼓舞结合,节奏明快、曲调丰富、富于动...
建国(907年-950年)宋辽时期全图契丹部落联盟时代契丹族源于柔然。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耶律阿保机(太祖)建国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唐末乘中原之乱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于907年...
对于鲜卑的民族起源,史学界还没有最终定论,但毫无疑问鲜卑是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转化演变而来。主要有四种说法:鲜卑起源于东胡,鲜卑源于东胡一直是历史上和当代最广泛的说法。多数史书持此观点:《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晋代王沈编纂的《魏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鲜卑来源于东胡。(《史记索隐》由唐代司马贞撰写,共三十卷。运用大量的文献作校勘材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献,使一些书目得以流传下来,便于后人辑佚,有功于目录学。另外,《索隐》在文献考证上也取得丰硕成果,考证《史记》中的人名、史实、司马迁生平等等。现存...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