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对东北女真族的统治( 04-11)
元代,曾经辉煌的女真族已由过去的统治民族降到被统治地位。女真和北方汉族、契丹人一样,同被列为三等巨民,统称汉人(可见汉化之深),被迫接受元统治者的严密控制。元代对女真区域的行政划分: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区元代首先设立开元、南京二个万户府,之后义陆续设桃温、胡里改、脱斡怜、斡朵怜、学苦江等万户府,“抚镇北边”,由蒙古人任达鲁花动祥丝行统治、监视。至元初年,又增设了开元、愉品、合懒等路宣抚司。后来,从开元路分化出水达达路,女真以及乌苏里江、黑龙江中下游的其他少数民族统由辽阳行中书省辖下的开元路、水达达路管辖。世祖中期,元政府又在东北增设海西、辽东道提刑按察司、巡防捕盗所等。其职能是“按治女直、水达达部”,以进一步加强对女真等族人民的统治。在...
元代女真人口分布( 04-11)
在1233年,蒙古灭亡女真人的东夏政权,占领东北全境,并重新控制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东北女真族的分布状况与金末大体相同。女真族的聚居区首先是东夏故地,也就是包括朝鲜东北部在内的图们江流域、绥芬河流域、牡丹江中上游以及鸭绿江上中游广大地区(黑龙江东南、吉林东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朝鲜东北咸镜南道以北)。蒙古军队攻克东夏南京、擒获蒲鲜万奴后,遵从蒙古皇帝的命令,女真、高丽“各安土著”,依此指示来看,这里的女真族没有大规模的迁动。女真建立的东夏故地的这一地区挨着南面的高丽,女真人经常对高丽北部地区进行掠掳,也许按女真的说法是,高丽常北上掠掳女真。在《高丽史》里面,“东真”在1233年后进犯的记载几乎连年不绝,东夏亡后,高丽继续称其东...
金代中后期东北女真人口分布( 04-11)
本文论述金朝中后期东北女真族的分布及其变化情况。查《金史》载,在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时,金国境内共有猛安谋克户六十一万五千六百二十四户,六百一十五万八千六百兰十六口(一户十人哟);此外,在都宗室将军司有一百七十户,二万八千七百九十口。按此前金统治者的规定,“凡汉人、渤海人不得充猛安谋克户”(渤海与建立金国的女真是不同的)。在大定三年,又“诏罢契丹猛安谋克,其户分隶女直猛安谋克”。而且,由于倡导契丹、女真人通婚,不少契丹人已开始逐渐同化于女真人之中。因此,金中期以后的猛安谋克户,绝大多数为女真人。其中,居住在关内者当在半数以上。他们在金亡后基本都留居在关内,并逐渐与当地汉族等各族人民融合,入元统称为汉人。史家认为...
喀尔喀万户( 04-09)
“喀尔喀”一名称,最初见于明代文献,清代以后,漠北蒙古也通称为“喀尔喀蒙古”。13世纪初,蒙古崛起后,大量蒙古人跟随成吉思汗及继承者,西征南下,远走他乡。但蒙古草原上仍有很多留守的游牧居民,元朝末期,游牧在蒙古高原东部哈拉哈河地区(今蒙古国东方省和中国呼伦贝尔市交界处,在阿尔山景区有一景点就是哈拉哈河源。哈拉哈就是喀尔喀)的喀尔喀部由于游牧地域的扩展和人口的增加逐渐强大起来,该部不断向北部和西部扩展,周边的蒙古部落也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据史料记载,当时喀尔喀部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鄂托克已经有札剌亦儿、翁吉刺特、亦乞列思、兀鲁兀、忙兀、巴林、扎鲁特、巴岳特等鄂托克,这些鄂托克应该就是当时元朝时期岭北行省的旧有千户,他们由于游牧、联姻、...
皇太极时的东北民族关系( 04-09)
1626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经历了皇权的争夺最终继位,进一步强化巩固八旗制度,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善待明廷降将,加强集权统治等政策。和明廷的战争在求和中得到和缓,一方面使内部矛盾得以解决,另一方面将兵鋒指向东北地区的周边民族,解决了来自西北方蒙古和北方黑龙江以北地区的民族后顾之忧,巩固了做为满清根据地的东北地区民族关系,以待与明廷更大的战略决战。皇太极早期,漠南蒙古民族势力最强的为自称蒙古大汗的察哈尔的林丹汗。其他蒙古族各部均受林丹汗的控制和欺凌。皇太极对这些部落采取“恩威并用”的招抚政策,对帅部来归的赐予厚礼,授予官爵。对林丹汗亲征围剿,使林丹汗先逃至土默特,后又串至青海,1634年,林丹汗病死于青海的大草滩。最后,皇太极帅兵...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04-09)
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建州女真兼并海西叶赫哈达各部,攻占东海女真之地,1616年,发布七大恨,建立金政权,进攻明朝。努尔哈赤,出生于1559年(即明嘉靖三十八年),建州左卫第一任都督猛哥贴木儿的六世孙,历代祖先都担任过建州左卫的指挥,都督等职,受过明廷的册封。努尔哈赤早年默默无闻,只是一个土司的被继母赶出的不待见的儿子,他早年到底有什么经历,同时代的人不知晓,他自己成名后也从不谈起这段悲惨,家庭暴力,家庭丑闻,沦为浪迹深山的丧家犬的历史。努尔哈赤这个名字的满意本意野猪皮。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当时是建州左卫女真小部落赫图阿拉的酋长。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努尔哈赤十岁丧母,饱受继母虐待。 努尔哈赤幼年时候,女真里最强的是建州右卫王...
海西女真叶赫、哈达两部的衰落( 04-08)
海西女真四部的叶赫部原居于松花江北岸,其祖先打叶为该卫指挥,正德年间,明廷授其后裔祝孔革为左都督,后祝孔革帅部族迁至开原以北的叶赫利河,他的两个孙子逞家奴,仰加奴为指挥签事,在北关构筑东西两城,势力日盛,海西女真许多部众望风归附,成为海西女真中的一支强大力量。海西女真另外力量较强的是哈达部,哈达部原居于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以东之塔山左卫,其祖先佛剌出为都指挥签事。十六世纪初,其后裔王忠袭为卫都督,从呼兰河签到开原靖安堡小清河上游居住,即明廷所谓的南关。其部众强盛,凡建州,海西,毛邻等一百八十二卫皆畏其兵威。王忠死后,其侄王台袭职,海西各部尽服从台。他对明廷“最忠顺”“东陲晏然,耕牧三十年,台有力焉。明后期女真地区的形势是复杂的,女真各部...
海西女真( 04-08)
海西女真(HaixiJurchens),是满清重要族源之一。海西女真是明朝人对居住在松花江大屈折处及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女真人的统称。因为松花江大屈折处在元代称海西,所以这部分女真称为海西女真。在建州女真南迁的同时,海西女真也纷纷南移。永乐初年,海西女真诸部归附,明朝政府在此广设卫所。海西女真叶赫部,史载,永乐四年(1406年),明廷在松花江北岸设塔鲁木卫,任命打叶为该卫指挥。大约成化十九年(1483)前,打叶后人不再袭职,改由的儿哈你为塔鲁木卫指挥,到了正德八年(1513年),的儿哈你因“入寇被杀”,其子祝孔革“听抚入贡”,故授为塔鲁木卫都督。嘉靖三年(1524年),祝孔革赴京朝贡,升为都督佥事,不久他率部众由松花江南迁到开原北...
建州女真迁移历史( 04-07)
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为了躲避野人女真的侵扰,并加强同更高文明区的经济联系,因此逐渐向南迁移。“建州女真”中的“建州”一词究竟起源于何处,说法不一。最早认定“建州”为地名并开始考证“建州”之地为何处的,应属乾隆年间下令编纂的《满洲源流考》。这本书在[疆域三]“建州”条下记:“《明实录》永乐二年,置建州卫。”并按:“我朝肇兴之地,即渤海建州之故壤也。”依据是,《新唐书-渤海传》记:“率宾故地为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这是史籍中关于建州地名最早的记载。另有学者认为,建州女真的建州二字不是起源于地名,而是族称。“建州”发音同句直,谐女真。建州女真的迁徙、演变过程,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建州女真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地方(依兰,三姓之地),是...
满清入关前的历史( 04-06)
满清入关前的那段历史,是满清王朝近三百年一直讳莫如深的话题。满清入关前,上推到明建国初,明太祖朱元璋将他的七个儿子分封在开原,广宁,北平等北方和东北临近边境的军事重镇,目的是拱卫中原,防备蒙古的卷土重来。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天子守国门,迁都北京后,一生多次出兵蒙古,以图江山永固。成祖朱棣还在黑龙江流域建立奴儿干都司,在东北设立二十五个羁縻卫,强化对东北的控制和管理,明初可谓用心良苦。然而,绝对出乎朱元章和朱棣预料,在其后他那些不肖子孙的经营下,虽然蒙古人抢不走大明的社稷,但明朝却让蒙古人的臣下奴仆满族夺取了江山。入关前满族的前身先是叫作女真,只是努尔哈赤起兵后,先称后金,到了皇太极时期出于政治原因才称为满洲,它的部族...
巴尔虎与拔野古历史( 04-02)
我们知道,在呼伦贝尔盟,有陈巴尔虎和新巴尔虎。这个巴尔虎是蒙古人中最古老的一支。巴尔虎人的先祖拔野古,不属于鲜卑,而属于铁勒。巴尔虎部历史悠久,比蒙古早。元入蒙古,称其巴儿忽。巴尔虎,历史上专指大兴安岭以西广阔的草原地区,也称呼伦贝尔。现主要分布于中国呼伦贝尔草原及蒙古国东方省。巴尔虎部历史悠久,比蒙古早。中国巴尔虎地区在陈巴尔虎草原、新巴尔虎草原,均属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铁勒是怎么来的呢?起初,鲜卑人在北匈奴灭亡后席卷草原,并开始同化匈奴人,产生了一些新部落,譬如混血的拓跋、铁伐、以及本就是匈奴摇身一变自称鲜卑的宇文等等。然而这时候鲜卑人文明落后,各自为战,形成的檀石槐政权、轲比能政权都是昙花一现,尚未形成政权基础,自然也就没有构...
蒙古内喀尔喀部起源( 04-02)
一看标题,大家可能以为我们谈的是目前中国国界以外的蒙古共和国的喀尔喀蒙古人,内喀尔喀部是明末清初以后,漠南蒙古地区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部落。在北元时期,内喀尔喀部与漠北外喀尔喀部同属于达延汗时代蒙古六万户之一的喀尔喀万户,他们与喀尔喀万户内各鄂托克共同在漠北草原生活了近200年的时间,当时内喀尔喀部的正式名称为“喀尔喀万户左翼”,只是到了16世纪中叶,才从漠北草原迁徙到大兴安岭以南的漠南地区游牧,从此喀尔喀万户就分成各自独立的漠北地区“外喀尔喀七部”和漠南地区“内喀尔喀五部”了。在以后的400多年的时间里,内喀尔喀部活跃在老哈河以东、辽河以西、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袤草原地带,也就是当年契丹生活的地方,内喀尔喀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
呼伦贝尔草原民族历史( 04-02)
呼伦贝尔位于蒙古高原东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欧亚大草原的最东端,号称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历史上,呼伦贝尔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摇篮,在呼伦贝尔,先后崛起了东胡、鲜卑、柔然、契丹、室韦、蒙古。呼伦贝尔在史册上出现最早的是东胡。公元前209年匈奴人征服东胡统一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归匈奴左贤王管辖。随着匈奴被汉不断打击,到了东汉建武二十五年鲜卑与东汉“通驿使”,公历纪年这年是公元49年。这个时候东胡的后人鲜卑已经走出森林,踏上草原,生活在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额尔古纳河流域以及达赉湖边,并发展成为强大的部落联盟。公元4世纪,鲜卑人从呼伦贝尔向西向南进入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留在呼伦贝尔的鲜卑人余部,在此后的数个世纪,和柔然、突厥、回纥...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