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经常问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根本分歧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基督教源于犹太教,那么为什么它们之间还有冲突呢?这个根本的分歧就是一个问题:耶稣究竟是不是弥赛亚?那么我们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弥赛亚?在犹太人看来,所谓的弥赛亚就是救世主,是拯救以色列的先知或者具有先知身份的国王。犹太人自出埃及以后一直生活在苦难和压迫之中,他们相继被埃及、被巴比伦、被希腊、被罗马人统治和蹂躏,这种长期的民族苦难使犹太人产生一种期待。他们期待上帝能够派遣一位能够真正拯救他们走出苦难,摆脱外邦人统治的这一个先知,等待出现一个像大卫那样一个有作为的国王,把犹太人从深重的苦难当中拯救出来,这就是犹太民族的弥赛亚意识。我们知道,犹太教是一个公认的民族宗教...
佛教在印度虽然没有彻底消失,但却大不如从前,甚至在玄奘和尚取经的时候,当地佛教就已经在走下坡路,问题是,印度为什么容不下佛教呢?究竟是佛教自身出了问题还是外力所为?咱们从以下6个方面为大家解析。1.不接地气佛教极富思辨特性,应该算得上是最接近哲学的宗教了,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却被错用了。试想一下,那些整日深居简出在佛学中心、各寺庙里面的高僧们把修习重心放在自身修养和解脱上,关键他们所钻研的理论,与社会现实和民众所需是脱节的,意味着印度佛教已经不再像最初建立时立足平民百姓之中,从而失去了民众基础。2.后继无人由于佛教理论体系太宏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探索、创新来完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保持鲜活与吸引力。事实上,印度佛教做不到...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两大宗教,各自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信仰体系。虽然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五分钟的时间,来探索佛道之间的“十个不同”吧!**不同一:起源与创立背景**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神仙方术、民间信仰等元素。**不同二:核心理念**佛教主张“四谛”、“八正道”,强调因果报应、修行解脱。道教则秉持“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天人合一、长生不老。**不同三:修行方式**佛教修行主要包括禅修、念佛、持咒等,注重内心的净化与觉悟。而道教修行则包括炼丹、服气、炼...
只有5000多字的《金刚经》,为什么一开头却描述世尊的生活情形?《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以其篇幅适中、文字优美而广泛流传,其中的佛法理念和佛陀的修行态度对修行者有重要启示。佛法精髓:《金刚经》的卷末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其核心教义。佛陀的修行态度:描述佛陀亲自化缘的生活情形,体现了佛法的平等精神和修行的重要性。字数与版本:不同版本字数不同,但内容相同,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字数与《道德经》相当。《金刚经》的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由于这篇经典篇幅适中,文字优美,所以在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禅宗六祖惠能,就是听到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然开悟。关于《金刚经》的字数,不...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是佛教发展的两个阶段,它们在教义、实践和地域分布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引导众生走向解脱。教义差异:小乘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大乘佛教强调菩萨道。实践差异:小乘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大乘佛教强调利益众生。地域分布: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等地,大乘佛教盛行于中国等地。佛教,这个源自古印度的宗教,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逐渐演化成了不同的教派。在这些教派中,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无疑占据了最为重要的地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大宗派,探究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并非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它们更像是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或者两种形态。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佛教最初的形式,它强调的...
所谓“辟谷”,就是不食五谷杂良以求长生久视的方术,主要方法有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大类。服气辟谷就是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服药辟谷就是以服食药物代替谷食。神秘的辟谷术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却粒,就是不吃五谷杂粮的方术。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而人体中有彭倨、彭质、彭矫三尸虫,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所以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辟谷之术源起于先秦,其最早的理论根据是先秦《大戴礼记・易本命》中“食肉者勇...
毫无疑问,现代世界,是西方文明塑造的世界。但究竟什么是西方?西方独特之处,究竟在哪里?其实,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无数文化学者、历史学者、思想家都曾倾注过心血,而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无疑是做的最好的一个。他认为,现代化是17和18世纪才开始的,而西方文明出现于8世纪和9世纪,西方远在现代化之前就是西方了,其独特之处一共有八点。一、优质的古典遗产现代西方实际上是第三代西方文明,它从古典文明中继承了许多优秀遗产,包括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罗马的法治、拉丁语和基督教的世界观、伦理观。▲奥古斯丁伊斯兰和东正教和其他文明,也都对古典文明有所继承,但这些文明的早期遗产或者不够优秀,或者被过早抛弃。二、基督教基督教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基督...
西方文明塑造了现代世界,也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明,许多人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它,恨他是因为历史与现实的某些原因,而产生了深深的曲解和误读。没错,西方文明并不完美,人类历史上从没有完美的文明。但是放眼全世界,最值得学习的,仍然是西方文明。西方文明中的自由意识、产权观念、契约精神等关乎人类幸福的文化,是其他文明所缺乏甚至没有的。一个国家或民族,是选择取长补短向西方文明学习,还是选择固步自封陶醉在自己腐朽的文化里,决定了他们未来会走向文明还是堕入野蛮。因此,读懂西方文明的根基,对当下的我们而言越发显得意义重大。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样,西方文明发展到今天,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渊源。综合而言,作为历史结果...
南北朝时期,北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后,鉴于自己是鲜卑族拓跋部,为了消除汉人由于民族隔阂而产生的反抗,实行了与汉族相同化的政策。在对待宗教的态度方面,太武帝对道教非常热心,并给予嵩山道士寇谦之对天师道(五斗米道)进行改革以强大的支持。寇谦之,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自称东汉光武帝时雍奴侯寇恂的十三世孙。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寇修之,为苻坚东莱太守。长兄寇赞,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不过,寇谦之从小就无心于仕途,而是一心一意地倾心于道教。据记载,小时起,他就开始从家中仅有的道器、道书以及搜求学得的道术中,寻求道教带来的无限乐趣了。那时,他每天在家里诵经打坐,炼乳气功,服药饵,一心所想的就是能获得仙道灵...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二者颇有相依相杂好似一家之感,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但到了后来,道家对于输入中国的外来佛教拥有过多信奉者,而与之发生冲突,历经汉、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都处于争执不休之状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事发于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的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也有“佛道之争”,王浮更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提供了强有力的论争材料。“佛道之争”趋于白热化则是在南北朝以后,当时,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的宗教教团。南朝宋的陆修静、梁齐的陶弘景对道教经典的整理,并予以体系化,对社会的影响也相对增加。这些“新道派”的兴起,从而为道教和佛教的抗衡提...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