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孔子之后,没有孔子;鲁迅之后,无数鲁迅。”(郭沫若语)鲁迅研究界是否人满为患?作为中国20世纪最具深远影响的文化巨人,鲁迅的作品、思想、精神等,从一开始就触动着社会的脉搏和同时代的思想者们,几乎与他的创作生涯同时,就伴随了对他的研究、评论和争议,成为独特而持久的精神文化现象。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不断丰富、更新研究观念,不断扩大研究视角和参照系统,不断引进新的研究方法,成为最活跃和最敏感的学术领域之一。学者们除了从传统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角度进行研究外,更从文化学、心理学、艺术学、语言学等等角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对鲁迅的创作心理、个性心理、人格意识、文化心态、生命意识、情爱观、复仇观、趣...
人间鲁迅-------------------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需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风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愚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重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
一、单一选择题 (20题每题3分共60分)()1.一位青年和尚向师父说:「请师父慈悲,教我解脱法门。」师父反问他:「是谁缚了你?」那和尚答:「没人缚了我。」师父便说:「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法门呢?」那和尚言下大悟,在佛学上又有进境。故事中的人物最可能属于哪一种宗派? (A)天台宗 (B)法相宗 (C)华严宗 (D)禅宗。()2.在中外文化交流下,唐代各城市显现不同的风情;如果我们搭乘哆拉A梦的时光机器到唐代各城市去旅行,可能会有何种经验? (A)在广州看见乘季风航行到中国的阿拉伯商人 (B)想由南洋地区进口一批香料,在扬州市舶司办理相关的手续 (C)在洛阳发现「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的特有景象 (D)走在长安的朱雀大道上,听到...
一、贵霜帝国的建立贵霜帝国(KushanEmpire)是大月氏人建立的,我国古称之为大月氏国。大月氏人原居我国敦煌、祁连山一带。2世纪BC时被匈奴所破被迫西迁,在大夏占据阿姆河流域。张骞通西域时,大月氏属地上分为5个侯国,中国古书称之为“五部翕侯”,公元1世纪时贵霜翕侯丘就却(库久拉·卡德斐塞斯)败其他翕侯,统一各部,自立为王,建立贵霜帝国。帝国最强盛时是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Kanishka)统治时期(约78~102年),经不断扩张,帝国版图包括了西到伊朗东部,东至恒河中游,北抵咸海和葱岭一带,南到纳巴达河,拥有了中亚和次大陆的大部地区,成为当时世界上大帝国之一,首都富楼沙(今白沙瓦)。贵霜帝国是横贯中亚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商业...
”古印度“涵盖了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喜玛拉雅山的阻隔,使之与亚洲大陆分隔开成为一独立单位。其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是次大陆的中心区域,是人类文明的早期发祥地之一。我国古代称之为“天竺”或“身毒”,到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始译“印度”。旧石时代文化遗址在今印、巴都有发现,新石文化则遍布次大陆。古印度文明最初创始者,一般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可能还有别的土著居民)。2千年代中叶BC,操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并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近代之前,又先后有波斯人、希腊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先后侵入,并占据了西北部一些地区。由于外族的不断入侵和定居,使古印度居民十分复杂。第一节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一、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
马嵬之变称为"哗变"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不用说,一提起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这一段谁都知道,玄宗出逃整个事情的高潮部分到来了。也就是马嵬之变。不妨先说下这次事件的名称,由于是在马嵬坡发生的,自然就叫"马嵬坡之变",有的是把"坡"字去掉,又因为确切发生在马嵬坡的马嵬驿(驿站),所以也有人称为"马嵬驿之变"。还有不用"之变"而用"兵变"的,当然也有说"事变"的。对于一次事件有这么多不确切的叫法,这只怕在历史上也是少有。地名上无所谓了,着重的是"马嵬"二字,至于那三个"变...
马嵬之变之所以有名,还在于杨贵妃的香消玉殒。至今有人怀疑杨贵妃在马嵬之变中没死,并且逃到了日本。杨贵妃的美,众所周知,与其他三大美人不同的是,她是比较胖的,有一句话叫"燕瘦环肥",说的就是杨玉环是个胖美人。唐代的审美比较别具一格,以胖为美,我们看唐代的壁画、雕塑,人物都是很丰满的,没有太瘦的。但唐朝真的不喜欢苗条一点的么?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唐玄宗下诏选女子进宫,其中有一条要求就是身材要苗条一些,忘了确切的用词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用的不是丰满,由此可见,唐朝不单是以胖为美,只要是美的,不管胖瘦都能接受,这也比较符合唐兼容并蓄的特点。所以,其他朝代的美女到了唐朝,也不会失业,照样可以很风光。好了,闲话不多说。要唐玄宗杀杨贵妃,确...
安庆绪:大刀向安禄山的肚子上砍去唐朝那里惊魂甫定,着手反击叛军,安禄山这边却也不轻松。《红楼梦》中的"好了歌",甄士隐解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至德元年(公元756元)年底,安禄山派兵攻颍川。由于城中兵少,没有多少积蓄,尽管太守薛愿、长史庞坚全力拒守,周围环绕颍川百里的庐舍、林木全部被毁。历经了一年,救兵仍然不至,安禄山派阿史那承庆增兵攻击,昼夜连战,殊死斗了十五天,最终颍川被攻陷。薛愿等人被送到洛阳,"禄山缚于洛滨冰上,冻杀之"。是被活活冻死的,不过比颜杲卿那个肢解是来得好受的多。但安禄山大概不知,这是他最后一次听到捷报了。自从起兵反叛以来,安禄山的视力逐渐下降,据说到至德二年...
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唐朝便立刻开始了反击。同时叛军内部也一再更换领导人。形势似乎对唐有利起来了,可是唐又一再失误,这才有了双方的持久战。唐肃宗在灵武的准备工作好了,一切条件都具备了--话说回来,就是不具备,也得要反击了,何况,玄宗不也有话么,他要等到"克复上京"才肯彻底罢手。虽然肃宗并不一定有这种想法,因为怎么都是他来主持大局,所以玄宗这句话也不必太认真。然而,叛军占领两京的问题,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灵武,要反击!㈠、元帅之争说是元帅之"争",当事人却是没争过。但在这件事的背后,确实有一场"争"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肃宗在灵武安稳下来,各处征兵又差不多赶到,而且郭李二人也已来到灵武,加之至德元年十一月初八,回纥兵到达带汗谷,与郭子仪...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攘外必先安内。这一说法最早起源于何时,不甚清楚,从记载来看,这似乎是古时"圣王"的一致观点,到明清时格外的流行。《明史》中有很多相关段落,尤其是范淑泰的上表中说的更贴近:"内不安,何以攘外!"《清史稿》中也有"诚能赏罚严明,将士用命,先治内,后攘外,实边防百世之利"的说法。从道理上分析,如果内部不团结,确实不易抵御外侮。可惜近代的蒋介石对它的演绎却是很失败的,或者说,这不过是他的一个幌子罢了。安禄山起兵天下大乱,唐朝也正需要大家团结一致对抗叛军,不料也闹出一场"攘外必先安内"。事情的起因是玄宗在入蜀途中,于七月十五日在普安下的一道制书,下面是挑拣出来的其中的有用部分:夫定祸乱者必仗于群才,理国家者先固其根本。...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仓皇西逃,路上太子李亨留下来以后,却一时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广平王李俶也一样没主意,问道:"天快黑了,此地不宜久留,大家觉得该去哪里好呢?"结果众人都不说话。这时建宁王李倓说:"殿下昔尝为朔方节度大使,将吏岁时致启,略识其姓名。今河西、陇右之众皆败降贼,父兄子弟多在贼中,或生异图。朔方道近,士马全盛,裴冕衣冠名族,必无贰心。贼入长安方虏掠,未暇徇地,乘此速往就之,徐图大举,此上策也。"插点题外的东西,李亨曾任过朔方节度大使,就是他这个"节度大使"费了我一番功夫。为何不称朔方节度使呢?这个"大"字有什么特别么?《唐六典》:"若诸州在节度内者,皆受节度焉。其福州经略使、登州平海军则不在节度之内。凡亲王总戎则曰元帅,文、武...
潼关失守后,玄宗仓皇逃出长安,通鉴记载,玄宗一行从马嵬(今陕西兴平县附近)出发,六月十七日,到达岐山。这时有传言说叛军的前锋立刻就会到,玄宗吓的不敢停留,继续前行,当夜宿于扶风。按说攻下长安后安禄山应该马上发兵追击唐玄宗等人,奈何他也并不怎么精明,所以玄宗也是多虑了。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察看一下地图,现在的岐山是在扶风的西侧,从马嵬出发,应该是先到扶风后到岐山才是,怎么玄宗是往回走呢?路线实在有点怪啊。莫非是迂回战术?应该不是,玄宗正担心安禄山追来,哪里有心情迂回。怀疑是由于地名更改造成的,宋时的地名与唐朝也肯定不一样。这点还是参考《旧唐书》为妙,其中说十六日到达扶风县,十七日到达扶风郡。扶风县大致在今扶风一带,而扶风郡治所大致在凤翔...
本段说一下安史之乱中真正为国捐躯可歌可泣的颜氏兄弟。安禄山造反,一路上也确实杀了一些人,譬如太原不明就里而出迎的杨光翙,就被安禄山杀了,原因是他依附杨国忠。好歹也可以把他算做一个烈士,但和颜氏一家的忠烈相比,这样的烈士便打了折扣。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发现安禄山有异志,于是早早的便做准备。他以多雨的借口,命人修筑城壕,充实府库,而且早早的统计到时可以用得上的壮丁人数,以便将来可以招兵买马。这些行动安禄山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不知道他这样做的意思,但安禄山认为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大概是认为一旦打起来,颜真卿无论如何也不是对手,所以也不加干预。当然,这也有颜真卿演戏的功劳,他可是把戏做足了,天天和宾客去泛舟饮酒,以...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