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元代的中外美术交流SectionSixCommunicationofChinaandForeignCountiesonArt 元朝版图空前广大,横跨欧亚两大洲,包含的民族众多,国际交往频繁.元朝在对外用兵过程中,注意搜罗工匠艺人。来自中亚、西域、中国三部分地区的人,合作修建城市,制造器皿,三种文化便自然结合了。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注意观察、记录外国事物,提供新的信息。如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详细记录了该国的各种事物。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述了元朝与数国、数十个地区的交往情况。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元朝作官十七年(1275-1292年),他曾作为元世祖忽必烈的特使,巡视各省,出使外国。《马可.波罗游...
1.有关「大人」制,船木胜马有一篇关于大人制的研究,〈匈奴、乌桓、鲜卑の大人について〉,收入《内田吟风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史论集》(京都:同朋舍,1978年),页453~470。而且从「大人」两字的词义开始探讨,(1)匈奴、乌桓、鲜卑、挹娄、西域诸国皆有「大人」。(2)乌桓、鲜卑的大人主要是推戴制,但后来有世袭的情况。(3)乌桓的大人中有称王者,或被汉人政权封为王侯。(4)鲜卑之大人成为其分割统治的官制。2.部落解散游牧民族的基本结构是部落制(政治、军事、社会三位一体),平时聚散无常,导致部族可以迅速改变政治效忠对象,加入实力较强的势力团体,这也是为什么草原中人们期待大汗的出现(也可以说为了要分享更丰富的战果过更好的生活,例如:分享战利...
《台湾通史》与连横1、《台湾通史》体裁仿司马迁的史记,分纪4、志24、传60,共88篇,36卷。记录则起自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迄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凡约1290年的历史。内容举例:纪:a开闢纪—隋代至郑成功收復台湾前的历史。b.建国纪—明永历15年至清康熙22年统一台湾前的历史。c.经营纪—清康熙22年至台湾割让给之前200多年的历史。d.独立纪—台湾割让给日本之后,台湾同胞不愿作亡国奴,成立台湾民主国的血泪史。「光绪二十一年夏五月朔,臺湾人民自立为民主国,奉巡抚唐景崧为大总统。……初四日辰刻,日军入城,海军亦至安平,遗兵二十余人被杀,而臺湾民主国亡。」2、此书所体现的民族精神a.移民精神:台湾移民主要来自闽南...
我国史书的体裁和年代分类我国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史学非常发达,早在先秦即已产生许多优秀的史学名着,如春秋、春秋左氏传、国语、战国策。后世更因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史书类型,如依体裁分类,则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之别,如依所记年代分类,则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别,其他另有纪事本末体、国别史类,兹简介如下:编年体:此类史书是以﹁间﹂为纲目,依年代先后将其历史记录下来,着名的春秋、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鑑,即属此类。纪传体:包含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志体例。本纪记帝王;世家记诸侯,採编年方式;列传记人物,採传记方式;表繫事;书、志则记典章制度。中国的正史(清代 乾隆年间曾刊行二十四史为正史),都为纪传体。通史:此类史书是贯通各代,不以单一朝代为限...
《台湾通史》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享誉不衰,迄今为止,先后重印17版之多。它的贡献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台湾通史》对保存和整理台湾文献史料有着重大贡献。连横在准备撰着和正式撰着《通史》的过程中,博采群籍诸档,集数百部文献之所载,又访询老者,参证旧闻,佐以实地考察,为研究台湾历史录存了丰富的史料。他曾说:“曩者余惧文献之亡,撰述台湾历史”,可见其撰《台湾通史》有着文献学上的目的。自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以来,已过百余年,这一百多年间的台湾文献史料,积累已有不少,而割臺以后,台湾文献因战乱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而颇多散佚。如连横所说,台湾“虽有方志,而久已散佚。……以改隶之际,兵马倥偬,档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这些珍...
台湾名字的由来文中台湾的"台",为便于严谨讲述,写成"臺","臺湾"。一.「臺湾」原作「臺员」,依闽南语谐音而改称「臺湾」。从臺语的发音来看,「臺湾」的臺语为「ㄉㄞ ㄨㄢ」,「臺员」的臺语为「ㄉㄞ 完」,但直到今天,臺湾居民仍使用「ㄉㄞ 完」而不是「ㄉㄞ ㄨㄢ」,这个说法由于有语言作为佐证,可信度颇高。二.因荷兰人筑城堡于此,其城状似高「臺」,且建在水「湾」内,故名之。然荷兰人并不习用汉字「臺湾」,此说有穿凿附会之嫌。三.「臺湾」为臺语「埋冤」之谐音,因明代漳泉移民入臺者,屡为恶劣天候所虐而丧生,故以「埋冤」之处称之,后以不祥而改。(见于清.连横《臺湾通史》开闢记)事实上埋冤之情形发生在清朝初年,而臺湾一词早在明代中期就已经出现,此...
历史的重要性---台湾发展史「没有历史背景作思考的依据,古蹟不过是断瓦残垣,英雄也只像是剪贴在纸上的人物。」又「如果历史是共同的记忆,那么也要先拥有共同的记忆才能留下历史。」,所以唐魏徵言及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从历史中,我们究竟明白、获得什么?请说说你对「历史」的见解。「历史像一条河,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河水,却可以从河水中看清现在的自己。河流有方向,就因为它有源头;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晓得要往哪里去。了解历史,并不是要背负过去,而是为了向前走时,能够无后顾之忧,可以走得更踏实、更坦然。」台湾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的,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来到台湾,属于旧石器时代。而较晚近的新石器时代,...
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发展趋势:1.周行封建制度,两次分封:(1)武王灭殷;(2)周公东征2.秦统一天下后採行郡县制。3.汉初改行郡国并行制。4.汉武帝厉行推恩众建,稳固了郡县制。5.郡县制确立后,仍有来自封建制的挑战,如西晋八王之乱、明靖难之役、清三藩之乱。郡县制度的建立过程封建制度的挑战西周→秦朝→汉初→汉武帝→西晋→明朝→清初↓↓↓↓↓↓↓建立封建制度 建立郡县制度郡国并行制郡县制的稳固封建的復活封建的变相封建的挑战↓↓↓八王之乱靖乱之变三藩之乱一、封建制度的成熟――西周(约1111B.C.~771B.C.)←西周→东周弃→季历→文王东进→武王伐纣→管蔡之乱→周公东征→成康之治→厉王共和→宣王中兴→幽王失国→↓↓↓↓↓↓↓...
安史之乱的历史文化背景导致河朔胡化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从盛世走向了衰弱,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史学界有种种看法,或以为对周边部落和民族实施军事镇压和民族压迫的政策所酿成,或以为唐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或认为无数的农民参加了这次造反1,而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2则从种族和文化方面进行分析,特别强调其与河朔胡化的关系,认为河朔地区大量的蕃胡内附,安禄山等人成为胡族的首领,种族和文化上的矛盾导致了战乱的爆发。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河朔地区从汉魏以来一直就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融、冲突的焦点地带,关于这一地区的胡化与汉化问题史学界一直斗争论不休,就笔者所查资料显示,应该是胡化与汉化这两种倾向在这里皆而有之...
你认为秦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吗?答:我认为秦的统一是大势所趋,理由如下:客观原因自春秋以来诸侯相争,战事连年,人民都渴望統一和平。战国时代,在大规模的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农民遭受了被杀害、被掠夺和破产流亡的深重苦难。服役士兵需自备衣服和费用。当时就有人说过:经过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丧葬费和伤员的医药费,所有车马武器的损失,“十年之田而不偿也”(《战国策·齐策五》策士所造苏秦游说辞)。"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內矣"。而战国时期,诸侯致力于战争之中,人民不断地被抽调往战场,不仅影响生产,而且加速编户齐民经济的破产,所以人民一致要求中国統一。战争的灾害既如此严重,因而人民对诸侯割据的铲除非常关心,他们要求经济上政治上较好的国家能...
中古时代亚洲主要国家第一节阿拉伯国家一、伊斯兰教的产生1.产生的背景阿拉伯帝国(ArabEmpire)是在伊斯兰教(Islam)的旗帜下建立和发展的(伊斯兰教为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世界上的伊斯兰教国家有90多个,莫斯林10多亿),伊斯兰教的产生是7世纪前后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产物。当时形势可概括为二点。(1)政治动荡不定6~7世纪阿拉伯半岛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发展较快的是半岛西南部的也门地区(被称为“阿拉伯福地”)。而西部濒红海地区“汉志”(Hejaz)地区和内陆的“内志”(Najd)地区大部分是沙漠,这两个地区的居民在绿洲和草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居,被称为“贝都因人”(Bedouin,沙漠之子),也有部分居民种植大麦、...
最新加入: